3月13日,泉州市委党校第102期科级干部进修班44名学员前往惠安开展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发展市情调研,实地走访矿山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化利用、传统产业升级及古城保护活化利用等典型项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泉州网3月14日讯(记者陈彬彬 通讯员杨瑞华)3月13日,泉州市委党校第102期科级干部进修班44名学员前往惠安开展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发展市情调研,实地走访矿山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化利用、传统产业升级及古城保护活化利用等典型项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矿山生态修复:从“生态伤疤”到“绿色粮仓”
在惠安路通、满山红采石场,学员们实地察看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成效。该项目针对违规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问题,创新“国企+种植大户+村集体”协作模式,将 234 亩矿区划分为边坡防护、综合治理、土地复垦三大功能区,完成31.2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并把周边受到一定污染的耕地纳入土地复垦区进行提质改造。通过生态产业化治理,不仅修复了生态环境,还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家门口就业。
牡蛎壳变废为宝:海洋经济新典范
在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学员们见证海洋固废循环利用的创新实践。该项目年处理牡蛎壳12万吨,通过专利技术生产土壤调理剂,破解土壤酸化与重金属污染难题,实现 “变废为宝”。企业负责人介绍,项目每年可改良土壤72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5%,形成“牡蛎养殖—土壤改良—碳汇交易”的新模式,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雕艺文创园:传统产业焕新颜
走进“世界石雕之都”核心区,学员们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与现代创意的碰撞。园区通过“雕艺 + 文旅 + 商贸”模式,打造680亩文化创意综合体。园区内“无处不雕艺”,国内外知名大师雕塑作品林立、造型独特、创意无限,精湛的传统雕刻技艺,加上丰富的当代艺术作品,文创园已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的同时也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学员们深切体会到传统产业通过“文化赋能+业态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崇武古城:历史与生态的双向奔赴
在获评“中国最美海岸之一”的崇武半岛,学员们考察古城保护活化利用项目。通过“修旧如旧”保护古城肌理,实施管网改造、业态升级等工程,打造“非遗+研学+滨海度假”新业态。同步推进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构建起“生态防护+景观提升+文化展示”的立体生态体系,实现历史与生态的双向奔赴。
调研中,学员们围绕生态治理、产业升级、文旅融合等话题边看边议。学员们认为,惠安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产业化思维、固废利用中的循环经济模式、雕艺文创园中的文化赋能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学员们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积极探索“生态 +”“文旅 +”等发展模式,为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黄冬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