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年轻女子不烟不酒却患食管癌,这些饮食习惯得改

年轻女子不烟不酒却患食管癌,这些饮食习惯得改
2025年03月25日 18:36 新浪网 作者 广西新闻网

  刚过而立之年的小丽从未想过,自己会与“食管癌”三个字产生关联。她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规律,却在一次吞咽困难的检查中被确诊为食管癌。医生通过详细问诊发现,她的饮食习惯竟是导致癌症的“元凶”——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和滚烫食物。

  “吞咽困难”背后的致命真相

  去年年底,小丽开始感到吞咽时有异物感,仿佛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咽不下也吐不出。起初,她以为是普通的“食管异物”,并未太在意。然而,在当地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

  不久前,她来到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进一步检查,结果令人震惊:胃镜显示食管内有一个溃疡隆起性病变,胸部增强CT更发现食管上段管壁偏心性增厚,其间有一个长约4.6厘米、厚约1.8厘米的肿瘤已几乎完全堵塞管腔,最终确诊为“食管癌”。

医生在手术。医院供图

  “我既不抽烟也不喝酒,怎么会得食管癌?”小丽困惑不已。面对她的疑问,鄞州二院心胸外科主任岑浩锋通过详细问诊,找到了关键线索——这位北方长大的患者,长期保持两大高危饮食习惯:喜欢食用腌制食品,且偏好滚烫食物。

  “趁热吃”竟是“慢性烫伤”

  岑浩锋主任解释道,食管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缺乏营养素摄入、遗传因素、吸烟、喝酒、热饮热食等。小丽长期摄入亚硝胺叠加热食烫伤食管黏膜,导致食管黏膜反复损伤-修复,最终诱发癌变。

  “食管黏膜的耐受温度仅有40℃-50℃,而许多人钟爱的‘趁热吃’习惯,实则是将食管推向‘慢性烫伤’的深渊。”岑浩锋形象地比喻道,“超过65℃的食物入口,就像一口口‘隐形刀片’反复刮擦娇嫩的食管黏膜。以火锅为例,滚烫的红汤中,鹅肠几秒即熟,但若急着将高温食物送入口中,每一口都可能造成黏膜损伤。长期如此,食管在‘损伤-修复’的恶性循环中逐渐失控,最终癌变风险飙升。”

影像图显示肿瘤长度约4.6厘米。医院供图

  由于肿瘤位置特殊,小丽无法进行直接手术。岑浩锋团队为其制定了“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序贯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3个周期的治疗,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目前小丽仍在积极治疗中。

  早期症状隐匿,警惕这些“无声警报”

  “早期食管癌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岑浩锋指出,食管癌并非中老年人“专属”,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有统计数据显示,国内食管癌患者中约有5%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

  岑浩锋提醒,日常生活中,若经常感觉有东西黏在食管,咽不下吐不出;进食时有轻微刺痛或烧灼感,尤其吃热食、粗硬食物时加重;胸骨后常感闷胀不适,伴随反酸、嗳气;吞咽干硬食物时会出现明显卡顿等,一定要警惕食管癌可能。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还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无诱因的体重快速下降等症状。

  “如果上述症状持续2周以上,应立即进行胃镜及食管造影检查。”岑浩锋强调,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者,最好能每年接受一次胃镜检查。

  预防食管癌,记住“三要三不要”

  岑浩锋表示,预防食管癌需牢记以下“三要三不要”:要保持食物温度<60℃,避免“趁热吃”;要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减少腌制、熏烤食品;要定期筛查:高危人群每年胃镜,普通人群45岁后每3-5年一次检查;不要食用霉变食物,注意餐具清洁;不要长期吸烟饮酒,避免多种致癌因素叠加;不要忽视早期症状,及时就诊是关键。

  岑浩锋呼吁广大市民,从每一口食物开始,守护自身健康。只有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关注身体发出的“无声警报”,定期筛查,才能远离食管癌的威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广西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