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江西“追风”

来江西“追风”
2024年04月18日 16:20 新浪网 作者 江西日报

  近日,电视剧《追风者》引发收视热潮,剧中众多的江西元素,更是频频冲上热搜——

  

  

电视剧《追风者》海报

  创作谈

  热血追风,家国为上

  □ 翁良平

  《追风者》自3月21日起在CCTV-8黄金时段和爱奇艺同步播出,收视率及网络热度持续走高,成为爱奇艺2024年首部热度破万剧集。在豆瓣有16万人打出了7.8的高分。该剧自4月12日起在浙江卫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热播。

  一部剧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作为编剧,我在激动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恩。首先要感谢江西这片热土,在特殊年代孕育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等丰厚而又光荣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成为笔者创作的支撑;其次要感谢制作方从一开始就对项目抱有信心并支持孵化;最后要感谢大家对剧作的认可,感谢姚晓峰导演、张书维总制片人对剧作的加持,感谢王一博、李沁、王阳等优秀演员及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作为文字工作者,看到剧本上的文字最终呈现出这么好的效果,我想除了幸运、感恩,再也找不出更好的词语来表达了。

  《追风者》之前名叫《长风破浪》。“长风破浪”一词源自《宋书·宗悫传》,宗悫少年时的志向就是“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也成为主人公魏若来的人生信条。后来播出时改名为《追风者》,笔者觉得改得非常贴切,简洁、有力,也更加贴近市场。作为一部年代、金融、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整部剧所追求的气质,就是主人公在热血追风的路上,长风破浪,家国为上。

  《追风者》的视角对准的是民国金融,展现的是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时融入谍战这一类型,通过主人公魏若来在国民党中央银行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国家银行工作时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国民党金融是为官僚资本服务的本质,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才是真正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其背后想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胜利,是历史选择,更是千千万万个像魏若来、沈近真、沈图南这样的普通人,做出的人民选择。

  《追风者》遵循“小人物、大时代”的创作理念,将宏大的主题内涵融入类型化叙事、年轻化表达,以小人物魏若来的成长为主线,展现了他从对国民党的信仰崩塌,到接触、走近,甚至最终不惜牺牲一切去捍卫、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魏若来个人的成长,又与背后的历史洪流相关,即在任何时候个人的命运与选择始终是离不开时代的,它跟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而魏若来、沈近真等彼时的热血青年,甚至包括沈图南,最终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将信仰和救国救民作为他们毕生的追求。我想《追风者》能打动观众,其热血的气质及主人公魏若来、沈近真、沈图南等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同时,正如创作了《麻雀》《惊蛰》等优秀谍战剧的编剧海飞所言:“地域所带来的美学特色依然是谍战破局的重要法则之一。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美学特色,无疑和《追风者》相互加持,形成了该剧的鲜明特色”。笔者在江西工作十几年,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在《追风者》的创作中,力图将更多的江西元素融入其中。魏若来是江西吉安人,牛春苗这个拥有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女孩同样来自吉安,魏若来确立信仰后和沈近真工作的地方是瑞金的苏维埃国家银行,还有江西俚语“狗牯仔”,对红军至关重要的钨砂贸易等,要知道世界钨砂储量的三分之二在中国,而中国三分之二的储量在赣南……这些浓郁的地方特色,让本剧散发出强烈的江西味道,让观众感受到江西的美以及江西人的淳朴、热情、勇敢与家国情怀。

  今后,笔者将继续研究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深挖江西这座富矿,通过影视剧的方式讲好江西故事,讲好江西人的故事,进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当然,限于时间、水平、见识及格局等方面的不足,《追风者》的创作肯定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将激励我再接再厉,鞭策我持续总结,争取在后续的创作中能做得更好,交给观众更加满意的答卷。

  微评论

  新主流电视剧的可贵探索

  □ 陈 涛

  作为一部优秀且独特的新主流电视剧,《追风者》用银行小职员魏若来的视角,来展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巨变。

  《追风者》的开篇像是一场“乡村青年进城打工记”。学历不高的魏若来从吉安老家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他稚气未脱,一心只想打工挣钱。这与当下诸多年轻人上班的心理状态不谋而合。魏若来身上有来自乡村的质朴,也有努力生活的顽强。很多观众从魏若来身上,看见了当下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流量演员粉丝群庞大,具有较好的市场号召力,会给电视剧带来一定的热度,但稍有处理不当便会生“喧宾夺主”之嫌,让观众的注意力游离剧作本身,从而不利于作品主流价值的表达与传播。

  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观众关切的。而信息过载、时间碎片化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是许多优秀剧作面临的难题。可贵的是,《追风者》邀请当红演员参演,但没有把明星光环当作噱头,而是一切从剧作本身出发,多方面优化提升剧作质量,让演员为角色服务,较好地与剧中角色融为一体。

  “你在历史书上看到的短短一行话,却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在许多观众看来,《追风者》有生动的叙事,有细腻的表达,更有闪耀的人性光辉。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探索、试错、反思与修正。《追风者》以魏若来、沈近真等人的青春书写,让历史走出了课本,在影像中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苏区精神的历史在场

  □ 赖青云

  从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再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踏上长征路,《追风者》的剧情发展与苏区历史紧密相连。

  在表现魏若来、沈图南、沈近真等形象时,历史不曾缺席,始终和主题表述、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历史的在场使个体发展真实可信,个体的命运发展又成为历史流变的一面镜子。

  魏若来租住的七宝街弄堂里,有刀子嘴豆腐心的房东周姨,行事仗义的人力车夫阿文,还有深藏不露的爷叔,这些小人物的质朴温情充满市井社会的烟火气。

  日军对闸北区进行疯狂轰炸,市民死伤无数。大家一起抢救伤员,阿文用黄包车运送伤员,魏若来想带幸存的邻居去租界暂避一时,周姨坚持要留在七宝街救助伤员。房子烧了炸了,周姨没有气馁。政府发行的建设库券因为“大姐”和虞世清的暗中操控而爆雷了,后来阿文跳楼了,周姨疯了,无数人倾家荡产。

  沈图南来到苏区,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最终理解了徒弟魏若来和妹妹沈近真的坚持。

  《追风者》在平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基础上,注入了人文元素,让红色故事焕发了新的时代价值。

  

  金融谍战风云下的青年成长

  □ 方仕成

  从《潜伏》《伪装者》到《风声》《风筝》,作为国产电视剧中的一个独特类型,谍战剧受到了国人的喜爱。谍战剧常以紧张的结构、扣人心弦的剧情设计和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吸引观众,但这样鲜明的类型特征也让谍战剧的创作成了“戴着镣铐跳舞”。《追风者》突破了这重桎梏,对激烈紧张的传统枪战与间谍接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弱化,继而把故事的笔墨更多地集中于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

  剧中有两条主线,一是以国民党央行为主要战场的金融斗争,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共同绘制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画卷。作为这两条线索的重要交汇点,魏若来的成长故事成了剧情核心。初到上海,他凭借出众的天赋、非凡的胆识与勇气进入央行工作,然而越是靠近风暴中心,魏若来越是发现,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环境的“他塑”,引发了魏若来的问道之旅、觉醒之路,踏上了“自塑”的新征程。

  或许,《追风者》也可以成为一粒种子,种在当下青年观众的心中,在未来开成美丽的花。

  跟着剧情品江西

  □ 万雪萍

  魏若来一出场便介绍自己是吉安人,紧接着是一段超燃超热血的台词“你们所看到的贫瘠土地,只要给予时间和耐心,一定会长成足以支撑世界的经济良田……”随着《追风者》的火爆,江西元素频频霸屏,惊艳全国。该剧还引发了一个独特的“追风效应”——去江西看看。

  魏若来初闯社会,就遇到了帮会的江西老乡良叔,他的随口一句“江西菜是真的辣啊”,便让观众对江西菜心生好奇。

  因为是江西吉安人,魏若去央行应聘,屡屡受挫。吉安打了大胜仗,活捉了张辉瓒,剧中的上海联络站负责人徐诺异常高兴地吟诵了“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绵延不绝的山脉和绿浪浩瀚的茶园拉开了觉醒青年们来到江西的序幕,观众也随之一起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这些都变成了剧情的“背景板”。

  魏若来当初离开家乡是因为山区的闭塞和贫困,兜了一圈再回来是因为苏区建设和理想信念。这些有志青年为发展苏区经济,壮大红色金融,巩固苏维埃政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魏若来说“我要去瑞金,去走我哥走过的路”,沈近真说“井冈山,我这辈子最想去的地方”,沈图南说“赣州有很多山而且景色很好”“我们可能会玩很久”;当剧情围绕赣州城发展时,数次出现了见证赣南历史变迁的涌金门;剧中反复提及的三江口是商品集散地,江口贸易分局交易处码头被誉为中央苏区“第一海关”;剧尾,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赣南出发,《十送红军》响彻耳畔……丰富的江西元素,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片红土地。

  看见真实的她们

  □ 张昊霖

  电视剧《追风者》创新了叙事策略,将革命故事年轻化表达,通过青年的成长折射时代风云。尤为可贵的是,塑造了更为真实、多元的女性形象。剧中沈近真、牛春苗等女性,精神自由独立,有着自己特有的故事线。出身名门的沈近真是兵工厂的高级工程师,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情报站人员。她心系家国,信念坚定,为了理想甘于牺牲。和魏若来一样来自吉安农村的牛春苗,性格大大咧咧,她和沈近真一样聪明且有胆识,人物一出场就是在车站帮路人抢回被小偷偷走的钱,还机智地拉住警察防止小偷找自己麻烦。此外,剧中还塑造了房东太太周姨、苏辞书、舞女宋美娟等女性角色。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剧作结尾,魏若来再次离开了故土,坚定地追着风前行。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一批批和魏若来一样的追风者,站在了新时代的路口,续写着踏浪扬帆的新篇章。

  “风”从何处来

  □ 刘佳惠子

  “我叫魏若来,江西人。”3月下旬,当《追风者》甫一亮相,谁也未曾料到,这部电视剧会一路“高开暴走”——从开播到收官,《追风者》央视实时收视指标峰值突破2.66%,网络端则是爱奇艺2024年首部热度破万的剧集,也是该平台有史以来唯一的热度破万的年代剧。

  究竟是什么魅力,让这部电视剧“一统”遥控器,引发了万千观众“追风”?

  20世纪30年代,波谲云诡的十里洋场,风起云涌的中央苏区……《追风者》结合真实历史,用金融这一新颖的视角,小人物传记这一特别的打开方式,生动展现了我党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顽强开展革命斗争的故事,书写了有志青年踏浪扬帆的革命历程。

  关税权之争、假币案、“一·二八淞沪抗战”、建设库券,全剧前半段剧情以四个重大事件为主线,层层推进。许多人也第一次注意到,革命的经费从哪里来,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民生,我们到底是从何等艰难的境地一路披荆斩棘而来?

  严格来说,《追风者》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谍战剧,更多聚焦的是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从烟火气中淬炼个体成长的心灵轨迹,从少不更事、初出茅庐,到最后热血追风、师徒同义,时代的洪流变迁与小人物的悲欢命运紧密绑定。

  传统的年代剧,主角大多在历史上有名有姓,观众更多是作为“局外者”旁观他们的故事。《追风者》在人物塑造上,开辟了“普通人”这条新赛道,营造了强烈的代入感。

  主人公是一名民国时期的“沪漂”青年,租住在低矮的阁楼,有一帮热心的邻居,每天倒两次电车去上班,唯一一身比较体面的衣服穿了洗、洗了穿,遭遇了职场霸凌会适时反击,自尊自信自强自爱,身处尘埃却努力寻找阳光。

  在剧中呈现的日常生活有自来水,有牙粉,老百姓爱炒股,娱乐圈跟现在大差不差,报纸上登着各类行情,汽车保有量已经不少——这是一台系统化运行的国家机器,却又被蛀虫蛀空而内忧外患。

  人物塑造的真实感,牵动着观众的喜怒哀乐,迫切地想知道主人公如何追风破局。

  一部优质的作品,必定会传递正向的人生价值观,给予人们精神力量。曾经有一些爆款剧作,观众津津乐道的反倒是反派角色,而《追风者》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正确的历史观。魏若来、沈近真、牛春苗,都是活生生的、富有魅力的。他们与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一样,平凡又伟大,是最该被铭记的人。

  能讲清楚信仰内化过程,才是一部好的革命历史题材剧。复盘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到,从“一切都挺好”,到发现“好像有些东西不对劲”,再到痛苦“为什么会这样”、思考“我该怎么办”,最后才到“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

  随着魏若来这个时代微粒,体验到那个时代的微观生存现状、年轻一代的艰难迷茫以及如何被时代洪流推着抉择形成自己的信仰,更能让当代青年共情和触动。一句话,就是代入了!

  尤为重要的,作为群像戏,《追风者》没有开启“上帝视角”,主角没有“金手指”,所有的反派角色智商在线,甚至“命硬得像打不死的小强”,每一个人物都性格鲜明、立体且有记忆点。在激烈的矛盾交锋中,更显英雄本色。

  “我用18天,见证了一个人的6年”,有观众说,看完《追风者》,再去翻看历史书。书上那些文字,多年后在《追风者》里正中眉心。

  翻开课本,“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的文字映入眼帘。看完这部剧,才真正明白,书中短短几行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就如剧中七宝街的周姨、阿文。

  《追风者》潜移默化,让观众甘心去追寻,也成为“追风者”。从此历史书不再是平面,而是有画面,有血有泪有风。

  “看完《追风者》,我的抖音变得‘又红又专’。”在《追风者》的带动下,大家都“红气”满满、朝气蓬勃。“网言网语”的背后,不是玩梗,而是观众的投入与共情。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追风者》做到了。

  好作品的长尾效应,远不止数据。

  《追风者》的出圈,让更多人发现了低调的宝藏省份江西,也让更多人爱上了这片红色土地。

  “《追风者》江西宣传片”“《追风者》去江西取景了吗”“我是江西吉安人”“用《追风者》的方式打开江西”,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跟随剧中的镜头和台词,大量的江西元素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如自然风光、饮食习惯、方言俚语……丰富了剧情,也加深了观众对江西的印象。台词“我是江西吉安人”“井冈山,我这辈子最想去的地方”……直接把吉安送上热搜。此外,“这江西就是山多”“庐山、三清山,还有龙虎山”,堪比“江西绿”的“软广”。又如剧中提到,世界钨砂储备的三分之二在中国,中国三分之二的储备在赣南。还有那鲜辣带劲的江西菜,忠诚、勇敢、智慧的江西老表等频频出镜,让这部剧散发出浓浓的“江西味”。

  剧尾的一首改编自江西民歌的《十送红军》,更是感动了万千观众。“看了《追风者》,才重新认识江西的伟大。在那个年代,江西的贡献不应被遗忘。”

  有网友说,看了《追风者》,一冲动就来到了魏若来的家乡,看看红军走过的路,感受一下革命圣地的庄严和伟大。还有观众跟随《追风者》,从江苏常州第一次来到热情的红色江西打卡,第一站就选择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深圳龙高学子千人研学团奔赴井冈山,赓续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信仰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

  剧中大结局,魏若来说:“我坚信,迟早有一天,我们还会昂首挺胸回到家乡。”

  “狗牯仔,家乡的花开了!”90年后,亲昵的呼唤从吉安发出,仿若历史的回响。

  最是一年春好处,井冈山上杜鹃红。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正在春天里绚烂绽放,像烈焰卷过旷野的风,像那个时代血与火锤炼的伟大,像人们深深地缅怀与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江西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