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丰收乐作》登台表演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丰收乐作》登台表演
2019年10月01日 02:33 新浪网 作者 新广网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红河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上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丰收乐作》登台表演。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丰收乐作》登台表演

  据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丰收乐作》于2018年6月按照《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指南》的相关要求进行申报,并于2019年2月被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立项,该项目是以弘扬红河州少数民族文艺的优良传统,用丰富多彩的演唱艺术形式,以哈尼族彝族特有的和声与传统和声相融合,在保留音乐母语底蕴的前提下,不断突出自身特色,推陈出新,进一步把多声部歌曲《丰收乐作》打造成哈尼族、彝族的民歌精品,从而推动民族音乐不断发展,让传统民族民间歌舞乐艺术焕发新的生命活力为主题思想。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丰收乐作》登台表演

  《丰收乐作》项目负责人闵洁告诉记者,《丰收乐作》它主要是流行和传承我们红河州的南北两岸的一个民族民间舞蹈,那么《丰收乐作》主要说的就是在丰收的季节来到的时候,我们哈尼族同胞和彝族同胞他们一起用跳乐作的形式庆祝丰收。那么这个乐作呢,经过我们这个项目的实施,乐作由一开始的这个民族民间的舞蹈音乐,最终是改良为一个多声部的一个合唱歌曲。它的价值在于我们学校起到了这个推广传承发扬本土的民间的这种优秀的歌曲,那么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演唱的过程当中呢,他们逐渐的感受和体会到这个本土歌曲的魅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增加了自己本民族的民族自信,民族自尊,还有这个民族自豪感。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丰收乐作》登台表演

  记者了解到,由于该合唱涉及哈尼语、彝语、汉语三种语言,在发音与发声上给排练增加了难度,在面对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54名演唱者精心准备,每天参加高强度的训练,即使训练到嗓子发哑,用水润润桑后继续练,在反复、多次的发声中,不断磨合。

  “最大困难应该就是在我们在录制这个后期录音的过程中,就是在男高音部分我们是男高声部,有一段词就非常的难唱,很高,所以一直没有录好,反复录了很多遍,所以在录制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在之后,我就回去琴房,自己在琴房反复的练。”丰收乐作》参演者 李立航说道。

  《丰收乐作》是一首风格鲜明、集地域性、民族性为一体的歌曲。引子部分采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哧玛•吾处阿茨》(栽秧山歌)的创作元素,五个声部依次进入,起讫不同,层次清晰,以声部民歌开腔兴起,表达人们对丰收的祈求和希望,歌词中大量采用了哈尼语、彝语、汉语相结合的独特演唱方式,充分展示了哈尼族、彝族的音乐个性以及语言特征。和声采用哈尼族、彝族特有的和声与传统和声交替使用的方式。

  《丰收乐作》编合唱者 赵勋介绍到:这次把这个丰收乐作就是改编成这个混声合唱,主要是从之前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局部的调整,它一开始的时候,这个乐作舞它应该是一个民间舞曲的形式的东西,后来第一次改编成了一个组合唱,改编成了一个声乐作品搬到舞台上。然后这次我们来再进行这一个改编创作,是把它改成一个混声合唱,然后在创新方面呢,就是对一个完整的这个混声合唱的作品呢,他的合声上、它的节奏上可能会做很多的这个调整,就比如说我们在中段的时候把它变成了一个六拍子,然后在六拍子里面也有把它二拍子的东西也加进去,这两个结合在一起以后呢,它出来的效果也挺不错。然后还有后段的我们放宽拉宽很辽阔的这个唱段,也是在混声合唱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我们这一次做的这一个调整。

  记者 段杰 实习生 杨学桐 周璞 马乐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