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王希明:今年高考作文题看似寻常实则奇崛

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王希明:今年高考作文题看似寻常实则奇崛
2021年06月07日 12:47 新浪网 作者 劳动报社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已经出炉,如果是你会怎么写?劳动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王希明进行点评。

  王希明老师说,高考语文归根结底是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历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都倾向于出哲理思辨性的题目,这类题目直接关联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一条,让考生的思维水平高低呈现在一篇文章中。今年的题目延续了这一传统。

  今年的题目和2019年的看上去很像,似乎又是一个认识事物的老生常谈的题目。其实不然,这个题目并不寻常。

  王老师认为,好的作文题应该给出一定的限制,不能写什么都行。这种限制,往往通过附加要求的形式来实现。今年题目附加性的要求是“时间的沉淀”。如果脱离这个来写“认识事物”,就有可能出现套题的情况。思辨应该在“时间的沉淀”与“认识事物的价值”之间展开。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是: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联?这里还要清楚“事物的价值”与“认识事物的价值”是两回事,重点在“认识”。

  好的作文题又不能束缚考生,让他们只有一个角度可写。这一题目首先是讨论式的,“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意味着反向的意见。这就从大的方向上,给了考生表达自己看法的自由。

  下面这些问题有助于思路的展开:时间的沉淀意味着什么?事物包括哪些,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事物的价值与时间沉淀的关系如何?哪些事物一出现就被人们认定有价值?哪些事物经过时间沉淀才被认识到价值?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识是否一成不变?未经时间沉淀的认识是否可靠?有的问题可以关联自媒体时代人们的认识不断反转的社会现象。

  今年的题目要想写好其实有难度。因为“时间沉淀”与“认识事物价值”之间的关系表明看起来很明显,仔细斟酌才发现有很多不确定性存在。如果没有深入挖掘,就容易浮于表层,泛泛而谈。所以这是个看似寻常实则奇崛的题目。

  从应试的角度,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启示我们,一心刷题是没有出路的,应试八股是靠不住的。因为真正的思维训练只有在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提升。

  从树人的角度,历年的高考作文启示我们:未来虽不能预测,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只要记住最重要的事,勇于认识,谨慎评价,经过一定的时间沉淀,我们就能抓住心灵中的微光,走出沙漠。

  附:历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

  高考:

  2020年: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

  2019年:中国味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2018年:被需要

  2017年:预测

  2016年:评价他人的生活

  2015年: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2014年: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

  2013年:更重要的事

  2012年:心灵中闪过的微光

  2011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