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经典|《革命理想高于天》:画家沈尧伊独自重走长征路,作品豪迈而真实

“画”说经典|《革命理想高于天》:画家沈尧伊独自重走长征路,作品豪迈而真实
2021年06月23日 17:53 新浪网 作者 劳动报社

  在众多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画家沈尧伊创作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影响广泛。在当年选择长征题材之后,他用3个月重新走了一趟长征路,归来后画了连环画《跟随毛主席长征》和《而今迈步从头越》等作品,根据中央红军穿越松潘草地壮举创作的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更是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为何选择讲故事场景

  松潘位于四川西北边陲,三面环山,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川甘青三省交汇之处的军事重镇。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四川,计划攻占松潘后北上甘陕。但由于党内张国焘有意拖延,红军失去有利战机,经松潘北上的交通要道已为蒋介石的嫡系所控,只好改道人迹罕至的松潘草地,开启了长征路上最悲壮的一段“死亡行军”。

  松潘草地环境的恶劣程度,可从1935年的《大公报》的评述中窥其一二。“十余站均无人烟,野兽毒蛇遍地,山高水急,且(河)由雪融成,生物入水,血液立凝,故不能徒涉。野牛结队觅食,通过一地,每需数日,人避之不及,立遭戕。”

  沈尧伊1943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他一生都在致力于长征题材创作,一共5次重走长征路。《革命理想高于天》并未着重描绘环境艰苦,反而选取了“讲故事”这一片段。画作用写实的手法和浪漫的光影对比,描绘了一个豪迈而真实的场面:在长征途中休息之时,在熊熊的篝火旁,毛主席被士兵团团围绕在人群中央,进行热情洋溢的演讲,所有士兵侧耳倾听。

  中共党史专家邵维正表示,很多人看了画会有疑问,当时过草地非常艰苦,大家也都很劳累,为什么不休息,反而坐在那里讲故事、听故事呢。“这是因为大家对当时的情况不了解。草地没有办法躺下去,有些人一躺下,就沉下去了。所以,当时彭德怀就说,毛主席给大家讲一些故事吧,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话讲了一些故事,大家听了非常兴奋。”

  为什么会有周总理

  画作里有一个党史和美术的矛盾点——在历史上的那个时期,周恩来病得很重,一直需要用担架抬着,按理说身体状况不足以像画作中那样坐在毛主席的身边。

  据了解,为了创作,当时32岁沈尧伊专门重走了长征路,也深入研究了当时的历史。在一开始的构思中,沈尧伊尊重了历史,并未将周恩来放在其中,毛主席旁边是一名普通的负伤战士。

  可是在他作画到一半的时候,周总理于1976年1月8日去世。当时全国人民的悲痛之情让沈尧伊大为触动,于是便将原来的负伤战士涂掉,改成了周恩来。沈尧伊从一个画家的感性角度出发,觉得《革命理想高于天》所描绘的这个场面一定要有周恩来。这一改动,寄托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情感,更是全国人民的共通情感。

  典型的三角行构图法

  就这幅作品中,沈尧伊运用了典型的三角形构图,比如以红旗为高点,和毛泽东身后的战士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再如,周总理背后的几个人形成了一个小三角;而画面右下角背景处的人物又形成了一个三角;最后,画面左下角处前排的人,也是运用三角形构图。

  沈尧伊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整体呈现了一种稳重安定的视觉感受,从而更有利于展现红军的体量感、稳定感,展现其是非常坚定革命者的态势。

  (沈尧伊创作的另一幅长征题材作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可以说,作品的每一个形象都经过反复推敲,形神兼备。表现出红军虽身处极端恶劣环境,但依然愈挫愈勇,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反差形成的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浪漫主义的乐观情怀。该画既展现了对美、对革命理想的向往,也呈现出对我们民族、国家开创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幅画2012年现身嘉德春拍,从850万起拍,在竞价到近3000万元还有新的买家加入,最终以4025万元被现场买家竞得。

  (根据央视网、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资料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革命理想高于天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