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沪展映,专家学者齐赞:贾樟柯用镜头写下一篇散文诗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沪展映,专家学者齐赞:贾樟柯用镜头写下一篇散文诗
2021年09月22日 22:06 新浪网 作者 劳动报社

  9月22日,贾樟柯导演的最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上海沪北电影院举行了特别展映,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的学者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业内专家们在观影后纷纷感慨,这是一部不一样的纪录片,是贾樟柯导演用镜头写下的一篇散文诗。

  18个关键词展现一部“中国心灵变迁史”

  据了解,《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创作起源于2015年,当时,贾樟柯从北京回到故乡贾家庄居住,开始思考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农业社会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如果想理解现代和城市,必须要理解故乡和农村。因此,贾樟柯决定拍摄一部关于农村的电影。

  该纪录片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为中心,他们与已故山西作家马烽之女段惠芳一起,透过几代人对私人经历的讲述,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展现了一部1949年以来的“中国心灵变迁史”。

  让人惊喜的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虽然聚焦几位作家,但并没有将他们的作品和文学成就作为切入点,而是从开篇围绕作家马烽展开讲述的“吃饭”“恋爱”,到作家梁鸿讲述自己家庭中的“母亲”“父亲”“姐姐”以及“儿子”等篇章,通过18个伴随了每代人生活关键词的接力叙述,形成了一个讲述“中国往事”的整体结构。

  在电影里,每讲完一个篇章都会有一个由普通人朗读作家作品里的“金句”。他们的语音语调虽然不标准,但在每个素人认真朴实的表情里,却可以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文学作品中所讲述的人生哲理,其实早已融化在了每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要让好纪录片进影院成为常态

  乡村是中国的缩影,土地是文学的故乡。此前,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上海点映专场上,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刘海波教授曾这样评价贾樟柯的新作,“这部影片是贾樟柯用五代人为1920年代至2020年代的百年中国留下的一份口述档案,这是个人的,也是民族和国家的档案,档案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人,我们这个民族虽然经历了很多波折和磨难,但我们一直游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此次展映,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的学者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业内专家们纷纷到场观影。复旦大学教授张振华在观影后感慨,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作品中十分重视文学性。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学性和电影性的互相借力,互相激活,影片中作家们文学性的语言也成为电影魅力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贾樟柯导演始终关注中国社会现实,有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是一个电影导演的社会责任。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李亦中在观影后也开始了更深层的思索,“这是一部不一样的纪录片,但是,我们不能只为一个片子叫好,电影人应该发扬智慧,让好纪录片进影院成为常态。既要为观众选好电影,也要为好电影找观众,这是电影人的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