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80后女劳模谭琼,领衔智能排水劳模创新工作室智慧硬核治水,一点一滴共促“人水和谐”

80后女劳模谭琼,领衔智能排水劳模创新工作室智慧硬核治水,一点一滴共促“人水和谐”
2021年10月27日 10:12 新浪网 作者 劳动报社

  “只要一下大雨,就容易积水。”以前,上海每逢台风汛期,市区一些马路就会重启城中“看海”模式。而近些年,大家发现,暴雨过后,积水道路变少了,退水时间变快了,特别是杨浦等区域的防汛人员,在收到暴雨预报的同时,还会“附赠”一份内涝预报,提前预知积水发生的时间、地点、深度,有关部门能更好地预判指导防汛抢险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开发这套高能的“暴雨内涝精细化预报模型研发与示范应用平台”的,正是80后女劳模、上海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供排水所副所长谭琼领衔的智能排水劳模创新工作室,他们潜心研究像人体血管一样复杂的排水通道,致力于建立预警系统,减少城市“看海”的尴尬。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谭琼团队智能硬核治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之源,与水和谐共处,是水务工作者的最大追求。我们工作室主要关注两大问题:一是防汛安全,就是让城市不怕淹;二是保护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谭琼说,他们聚焦排水大数据深度挖掘与基于数学模型的智能排水平台建设与应用技术难点,产学研用结合,着力开发智慧排水的内涝预报、污染控制、防汛安全、运行调度等功能,推动基于大数据与数学模型的综合排水决策,不断提高排水防汛预警水平和科学调度效能。此外,发挥劳模引领和传承作用,通过工作室创新平台和一个个落地项目,培养一支跨学科、高素质的智能排水技术人才队伍。

  据了解,工作室成立三年多来,每年都有重量级攻关项目,这些创新成果一点一滴,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清流,共护碧水家园。除了2018年的“暴雨内涝精细化预报模型”项目,2019年还启动了“智能排水决策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项目,去年底已通过验收。期间,谭琼团队发表了科技论文2篇,获软件著作权3项,申请专利2项。2021年,工作室攻关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上海市水务海洋科技进步奖2项。最近,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评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智慧排水:守卫“看不见的地下生命线”

  作为滨江临海城市,上海面临台风、暴雨、高潮、流域洪水等多重风险因素,与水和谐共处的首要需求,就是保障防汛安全。曾经,每年一进入汛期,积水、内涝就成为上海挥之不去的“心病”。“由于排水管网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且本市很多老城区管网建设年代久远,系统运行条件复杂,传统的排水技术手段面临许多挑战。”谭琼在同济大学读研时,主攻的课题与水力模型有关,加上在一家国外顶尖水力模型公司工作的经历,进入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后,她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模型技术解决上海水务难题。

  在一次徐汇区重点地区的积水点改造决策上,不同部门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的建议加泵、有的建议通过连通管接到其他系统等等,谭琼团队通过建立地区的地下排水管网模型,进行系统、量化分析,提出的优化解决方案令人耳目一新,经采纳实施后,该地区困扰居民多年的积水难题得到很大改善。如今,本市其他一些困难的积水点改造和全市雨水提标改造工程,都在逐步采用这样的技术手段。比如,团队今年就完成了永福路积水点改造实事项目。

  为了进一步提高应对极端性暴雨的防灾能力,谭琼团队同气象局协作,研究基于气象预报和水力模型的实时内涝预警机制。杨浦区由于水面率较小,在“麦莎”、“海葵”等台风期间,出现过严重的暴雨积水。团队基于水力模型、WebGIS、数据库、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气象、水文在线监测大数据资源,搭建的杨浦区暴雨内涝预警和决策支持应用平台,成为业内示范标杆。“国内多数城市的气象服务只到降雨预报的层面,我们的模型技术将降雨预报转化成内涝预报,为本市防汛决策工作提供了更加精细化的支撑,在智慧水务建设上跨出了关键的一步。”谭琼说。

  她表示,排水管网模型的未来应用将实现“三度”发展:一是结合降雨预报与内涝预报技术发展前沿,不断提升模型应用服务的精度;二是逐步面向社会和老百姓开放,不断拓展模型应用服务的宽度;三是服务范围从一个地区的小区域扩展到整个城市,乃至将技术推广到全国,不断增强模型应用服务的广度。

  智能治水:共护上海碧水清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谭琼认为,人水和谐还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战略和“水十条”的新要求,构建一个“会呼吸”的海绵城市,让上海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在适应气候变化、减轻洪涝、净化径流、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通过雨水的渗、蓄、滞、净、用、排,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循环,结合河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工程,助力一江一河高品质城市滨水区建设,将碧水潋滟、柳岸垂荫、水鸟嬉戏的美好画卷呈现在市民身边。

  “和东京、纽约等世界特大型城市的中心城区相同,上海老城区的管网也是合流制管道,雨水、污水在同一条管道输送,为避免地区雨天道路小区积水,排水管道必须将超过处理能力的雨水排入河道,这同时也为雨天水体水质的进一步稳定提高带来挑战。现在,在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我们还规划通过优化泵站运行策略和建设调蓄设施等多种措施,减少初期雨水污染,为进一步提高河道水质保障提供决策支持。”谭琼说,团队目前在编上海市地方标准《排水系统数学模型建模及应用标准》,正在研发的水务局科技项目有3项,市科委项目《放江污染水陆协同精准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最近已经开题,团队将围绕水环境治理提供精准的科学决策。

  劳模引领:放大1+1群团队辐射效应

  谭琼团队的核心成员由她所在的水务规划研究院的技术骨干组成,同时以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术研讨为载体,与来自水务系统的排水管理事务中心、防汛信息中心、城市排水公司的技术骨干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柔性团队机制。“我们以解决实际业务中的科技问题为中心,将同领域跨部门的人才集结在一起,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目标明确,效能更高。”谭琼说。

  2018年5月,由上海市水务局工会和上海市水务局科技委共同命名的谭琼智能排水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紧密联系实际需求,充分整合水务系统排水行业数据资源,深度融合排水模型和人工智能创新技术,促进研发成果向功能型应用转化。

  作为智能排水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军者,谭琼本身也是从老劳模、水务规划院副院长徐贵泉领衔的水安全技术创新工作室走出来的优秀人才。如今,她传承劳模创新精神,发挥劳模“传帮带”作用,带出一支生力军,在破解城市内涝、防汛预警、水环境污染等技术难题中屡立奇功,放大了1+1群团队的辐射效应。

  “水务规划院是一个真正能干事业的地方,有很好的团队,这里的领导爱才、惜才,没有领导慧眼卓识和大力支持,没有平台的聚合效应,智能排水事业可能就是一句空话,我们的排水模型技术也不会获得跨越式发展。”谭琼说,在培养人才方面,工作室采用导师带教和项目锻炼相结合的办法,目前她带教了2个分别来自清华和海外留学归来的硕士研究生,她希望年轻人在原创性方面开拓创新,提高自主研发模型核心算法的能力,攻克受制于国外的行业“卡脖子”难题。

  一个优秀的治水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在谭琼看来,他们需要拥有扎实的水务专业理论功底,面对数字化转型趋势,掌握数学建模和编程等技能,具有不断自我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熟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治水方针,有较强的政策解读水平和报告写作能力。此外,由于水务政策落地需要和相关的委办局、行业管理、运行部门、设计单位打交道,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也必不可少。最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坐冷板凳的精神。水务行业具有强烈的公益属性,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默默研究,才能滴水穿石,收获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劳模上海市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