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暗夜长明,向新而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鸣重症医学劳模创新工作室风采

暗夜长明,向新而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钟鸣重症医学劳模创新工作室风采
2025年02月14日 09:12 新浪网 作者 劳动报社

  2025年1月底的一个上午,9点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号楼6楼,阳光爬上重症监护病房的窗棂,在“新年快乐”的彩绘上染上光晕。敞亮温暖、安静有序,眼前好似展开一幅未来智慧ICU的图景:所有的监护、治疗设备一一联网,数智重症“大脑中枢”24小时运转,生命监护仪的律动与人工智能(AI)预警音交织成独特韵律,时间正以毫升和毫米为单位,在呼吸机的潮汐声中缓慢结晶。

  在这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生命方舟”里,还有另一束“光”,它透过动态光影天幕洒在每张智能病床上,白天是蓝天白云,每当黄昏降临,床顶“苍穹”又渐变成暖橙色,高科技将生命体征监测与自然意象完美融合,技术与人性的共生关系被具象化。钟鸣解释,“人工天幕”能帮助病人修复日夜节律、调节情绪。“我们想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ICU’,病人能感受外面的阳光,看见花园的四季轮转。根据病情需要,家属还可以随时探视。”在他看来,病人与亲人的相聚,也是一种互相疗愈。这是一种全新的危重症救治理念——治疗躯体,更疗愈精神。而重症医学的终极命题,便是如何在科技狂奔中保持对人的凝视。

  46岁的钟鸣是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小年夜那个踏上开往武汉列车的最美逆行者背影。新冠疫情将钟鸣和他所在的重症医学从幕后推向人前,让大众了解到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对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兴趣。同时,支持重症医学发展的资源和项目变多了。在国自然基金等支持下,钟鸣带领团队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治、AI赋能重症医学应用方面屡获突破,初步构建起基于人工智能的ARDS综合救治体系,实现人机协同的生命守望。2024年,团队收治的重症患者破万例,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4.7%。同年,钟鸣重症医学劳模创新工作室获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暗夜长明,向新而生!钟鸣希望工作室是一个创新平台,大家集智攻关,研发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让这些智慧成果都能成功转化,用在病人身上。“所谓创新,就是全力以赴,为患者多争一口气。”在生与死的夹缝里,他带领团队在努力寻找透光的裂隙。

  趴下去活下来,俯卧位的生死突围

   “这波甲流高峰在去年12月中下旬,那段时间接连收治了好几个老年危重症病人,都是大白肺进来的。”钟鸣话锋一转:不过甲流有特效药,干预及时的话,治疗成功率很高。“不少人对大白肺仍心有余悸,因为它会导致ARDS,而ARDS死亡率极高,在30%左右。现在对ARDS的有效治疗方法不多,我们研究发现,俯卧位通气法对治疗大白肺最有效,大量新冠病人因此得救。”正是那场新冠战役,让团队将“俯卧位”从教科书上的理论,淬炼成对抗ARDS的“中国战术”。

  “‘俯卧位’不是简单翻身,而是对重力与生命的精准计算和科研结果。”钟鸣介绍,趴着为啥能改善呼吸衰竭?每次趴多久?怎么判断它有效?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系统性地阐述了“俯卧位”救命的机制原理,并优化推出更高效的治疗策略,大大降低了ARDS患者的病死率。从武汉经验到中山标准,“俯卧位”还深挖出更精细的战术——吸入一氧化氮配合“俯卧位”,能有效改善病人的氧合能力。在新冠流行的高峰期,中山ICU原本每天有二三十个病人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而在这套组合疗法下,他们均转危为安。之后,团队从机制上探索两者协同增效的机理,最近有了初步成果,即将发表。

  钟鸣将这些研究都归于呼吸治疗关键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并反复强调“推广”的意义。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过去依从性较差的“俯卧位”,如今在广大基层医院实现“应趴尽趴”,成为治疗大白肺的重要方案。

  “人活一口气,大多数器官的衰竭最后都会累及呼吸系统,ARDS在危重病人中占7成,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攻关的难题。过去,我们痴迷于ECMO这样的技术,但ECMO是稀缺资源,极少人有机会上ECMO,呼吸衰竭的危重病人需要更经济有效的呼吸治疗技术。”现在,团队常从一个头部医院的视角来思考如何提升基层医疗的整体水平,让普世的、核心的呼吸治疗技术,在更多医院铺开。

  在AI“瞳孔”里看见生命的震颤

  工作室墙上的智能大屏,闪烁着永不停歇的数据洪流,病人每分钟产生的数据都被实时采集下来,汇入重症大数据平台。“我们正在建设的智慧ICU,将物联网、5G远程监护与临床决策系统深度整合,让数据为临床工作赋能。”钟鸣说,目前中山重症已经实现床旁设备数据采集、评估量表集成、自动数据处理及反馈,支持实时的评估计算与异常提醒。

  ICU是人力密集型科室,有了大数据加持,自动化精细管理得以实现:比如根据病人轻、中、重等级排班,动态分配人手;疾病评分系统辅助医生科学决策,新研发的肾功能衰竭自动预警系统让抢救更快更精准……当机器处理海量数据时,医生得以回归床旁,而一键生成护理单后,护士也有了更多精力实施人文护理。“自动化只是第一步,我们最终要打造一个能掐会算、具有推理能力的ICU智慧体。”钟鸣表示,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重建救治范式,它能让新手医生少走弯路,也让治疗更标准化、同质化。

  算法的临床觉醒,正在加速中山ICU各种预测小模型的研发,比如广受好评的血糖预测模型,降低了病人有创测血糖的频率,准确率达85%;2台人工智能识别呼吸机波形畸变的机器也已投入临床,过去靠人工紧盯的“人机打架”现象,现在AI能快速捕捉并及时报警。团队正在开展“基于多模态数据的ARDS分型及精准化救治体系建立”的研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和血流动力,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像这样的重症救治模块正聚沙成塔,逐渐搭建起一个完整的智慧重症大模型。“医生以前凭经验判断,现在靠数据模型预测,就像通过月亮的潮汐可以推测海底的地震。”钟鸣眼光灼灼:未来AI能预测病人是否要插管、能否成功脱掉呼吸机,甚至能预测死亡风险,为抢救生命争取黄金时间。

  在中山智慧重症平台,那些曾湮没在机械节律中的挣扎,正在转化为精准的数字语言,而当AI学会倾听生命的韵律,ICU里的每一次呼吸,都有了被温柔托举的可能。

  从“孤勇者”到共生体的进化之路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团队却能协同作战,工作室将更好地凝聚一群人,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去努力。”作为中山重症铁军的少帅,钟鸣认为他的首要任务是“给方向”,让每个成员术业有专攻,又能彼此互补。“只要方向正确,快一点慢一点都能抵达彼岸。”2003年独立成科,这个年轻的重症学科充满生机和斗志,骨干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组建成ECMO、急性肾损伤、重症超声等小分队,在脓毒症、ARDS、危重孕产妇等亚专科里逐渐独当一面。钟鸣说,重症医生面对的不是某一种具体疾病,对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外科、内科、麻醉、重症……什么都要懂一点,才能临危不乱。钟鸣的自信和强大,来自汶川、新冠等无数场战役的磨砺和反思,因而尤为重视“失败教育”,“重症医生在挫折中成长更快,要有直面疮疤的勇气。”

  郝晟瑜是重症呼吸方向的住院医生,在ICU待了3年。她说,每周一的钟主任大查房,都是一场大考,他会不停问“为什么”,引导大家找出症状背后的原因,教他们从细胞分子、基因层面去分析。每天早交班后有文献汇报,每周四的教学查房会围绕具体病例进行头脑风暴,年轻医生浸润在这种高强度高质量的学习、探究氛围下,飞快“进化”。

  钟鸣认为,优秀重症医生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既果敢坚决,又讲究细节。“治疗机会稍纵即逝,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抽丝剥茧,才能找出致病的真正原因。”他培养成员与病人共情的能力,“能够感受病人的苦痛、家属的悲伤,才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病人”。

  重症医学是站在悬崖边托举生命的手,而在这个工作室,每双手都紧握着另一双手,既传承重症医学的滚烫初心,更锻造面向未来的技术韧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