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平均被骗金额是多少吗?5万元!那你知道受骗人群中年龄最小的几岁吗?7岁!3月27日,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了解到,目前,网络端已经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主要引流渠道,发案占比超过80%,几乎涵盖所有常见诈骗类型。
利用106短信平台采取冒充、混淆签名等方式诈骗
据介绍,今年以来,上海警方紧盯电信网络诈骗新动向新手法,全环节落实技术拦截防阻、分级预警劝阻、快速止付挽损、着力破案攻坚等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黑灰产等各类违法犯罪,全市电诈案件既遂数、接报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0.8%和21.1%。
虽然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近年来持续下降,但打防形势依然严峻,诈骗分子为了逃避打击,在引流渠道、资金转移等方面不断更新变换手法。
例如,引流渠道更具欺骗性迷惑性。在多部门共同努力下,境外涉诈短信目前得到有效遏制,但诈骗分子转而注册空壳公司,以经营业务为幌,利用106短信平台采取冒充、混淆签名等方式,假冒政府部门、企业商户发送涉诈短信,设置陷阱、诱导点击链接,进而套取个人信息并植入木马病毒来实施诈骗。
在一些冒充客服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冒充平台客服谎称受害人购买了会员或保险服务,到期后如不取消则每月自动扣费,引导受害人下载所谓“银联会议”“抖音会议”等看似官方实则山寨的涉诈软件,虽然软件名称发生了改变,但实则还是通过屏幕共享功能监控受害人的手机,最终完成转账诈骗。
此外,利用快递邮寄退费单、刮奖卡、小礼品,从线下吸引受害人扫码关注、添加好友,进而冒充客服来实施诈骗也是诈骗分子的常用伎俩,需特别警惕。
此外,资金转移更加多样化隐蔽化。前期,诈骗分子多诱骗受害人将现金及购买的黄金通过线下邮寄或者网约车运送的方式进行资金转移,在警方严厉打击和广泛宣传下,此类“线上诈骗+线下取现”的案件发案已大幅减少,诈骗分子转而开始诱骗受害人从线上商城购买黄金直接邮寄到指定地点,从而达到快速转移被骗钱款的目的。
还有的诈骗分子利用大型商超储值卡、预付卡、购物卡转移涉诈资金,他们诱骗受害人购卡后套取其卡密或者派员上门取卡、邮寄卡至指定地方等,再通过线下异地门店消费或通过线上二手交易平台将卡出售的方式进行套现洗钱。
网络端已成诈骗分子主要引流渠道
据统计,今年以来,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诈骗发案数居前5位的分别是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购物、冒充平台客服、虚假刷单返利和虚假网络招嫖,其中,虚假投资理财发案占比超过40%,主要手法是以股票、期货、虚拟币等投资获利为幌子,诱导安装虚假投资APP进而骗取钱财。
从案件损失看,既遂案件平均案损超过5万元,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假冒公检法类案件,虽然发案数较少,但平均案损超过35万元。
从引流渠道看,网络端已经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引流渠道,发案占比超过80%,几乎涵盖所有常见诈骗类型;通过电话端、短信端引发的诈骗案件主要集中在假冒客服、虚假贷款类诈骗。
从被骗群体看,全市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平均年龄为38岁,中青年群体是主要受骗群体。老年、中年和青少年群体易受骗类型分别是假冒客服类、虚假购物类和网络游戏交易类,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名网购保健品被骗的86岁老人,最小的则是1名在网上找免费代打网游被骗的7岁小学生。
头图为上海公安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警方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