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先安未受邪之地”理论对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先安未受邪之地”理论对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2020年07月04日 23:07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
“先安未受邪之地”理论对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先安未受邪之地”理论对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先安未受邪之地”理论脱胎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著作《温热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该理论对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同样有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中医将间质性肺疾病归入“肺痿”“肺痹”范畴,肺痿的概念源自《金匮要略》,提出“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并指出其病因为“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肺痹源自《黄帝内经》中对五脏痹的论述,《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述了温热之邪致肺痹的多条医案,对“阳入于阴,则痹”有所补充。究其病位,不仅仅在肺,脾、胃、肾等脏腑也多与之相关。

  用药治疗

      根据“先安未受邪之地”理论,在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需及早干预以防累及他脏。肺痹为病,初起以实证居多,常见痰瘀阻络,后期可发展成为肺痿。此时虽病邪客肺,然亦当顾及脾肾。因用药多选取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之苦辛温燥之品,故根据叶氏之理论,加以甘寒之品生津益胃,既可助脾胃运化精微,又防用药伤及他脏,符合《内经》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的说法。肺病母病及子,日久也将累及肾脏,在肺痹之实证阶段可益以咸寒入肾,如玄参、地龙等,攻补兼施,扶正不虞留邪。

  用药配伍

  肺痿为病,多在肺系病之末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转归,多为虚证,咳吐浊唾涎沫。《金匮要略》中对肺痿的治疗分虚寒、虚热,选取甘草干姜汤、麦门冬汤等方剂,后世医家又创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补肺救阴。中医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说法,故在治疗中,兼顾胃气也属于“先安未受邪之地”之范畴。肺痿作为慢性虚损性疾病,日久也将影响肾之助阳化气,甚而虚劳,多脏器功能衰竭,预后不良。如在清燥救阴的同时,配伍补益脾胃之品,助其升清降浊,气机条畅,一身津液得以周流,可生津化痰救肺。在病尚未及肾之时,也可配伍补肾之品以防母病及子,但应注意不可过于滋腻、滞脾碍胃,符合“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治疗原则,如仙灵脾、菟丝子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