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展览】纸艺术巡展:跨越材料价值边界,循环“纸”的无限美好

【展览】纸艺术巡展:跨越材料价值边界,循环“纸”的无限美好
2020年08月13日 16:08 新浪网 作者 齐鲁晚报

    “这件衣服是纸做的吗?太神奇了。”“废弃的蛋托与海报结合,还能制作出寓意深刻的艺术品?”“原来这些不起眼的旧报刊也能够进行艺术创作!”……

  在展览现场关于纸制材料循环利用的谈论声此起彼伏。

  “致敬传统——中国当代纸艺术巡展”展览现场

  近日,在山东美术馆举办的“致敬传统——中国当代纸艺术巡展”异常火爆。展览因新颖的展示方式及脑洞大开的创作形式,一时间得到了各大媒体的热力报道。作为山东美术馆暑期档重推的展览,众多院校师生纷纷打卡,一起感受这神奇而有趣的艺术现场。

         展览中的“纸艺术品”,与传统文化中在纸上作画、剪纸、折纸等形式有所不同。艺术家们发现了纸材料本体的魅力,使“纸艺术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王雷用一年的《北京晚报》切片、搓线织成挂毯,在连缀传统与现代方面,诉说《文锦中华》;吕越用商业海报制作成鸡蛋形状,安放在蛋托中,取名《消费》,诠释了消费与欲望之间的关系;李枪以废旧书刊为媒介,撕下了文本中的文字和字母,作品《图书馆计划系列 1号》强调互联网时代对文字的重新审视……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们皆选用了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纸质材料,且不乏运用了一些看似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旧纸制品,不约而同的向观众传达了材料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而恰恰是材料的原有使用价值,使艺术作品承载了更多的言说可能,艺术家在此基础上,植入观念,赋予其别样的生命,展示了“纸”的无尽芳华。

  图|展览现场

         纸质材料的原有使用价值与新的视觉语言建构的叠加给观众以观看的顿悟与觉醒。

         艺术家王雷的创作,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他充分利用了废旧报纸等纸质印刷品的材质特点与文化属性,从当下生活中捕捉灵感,他以“织”的方式,使文化和文本在转换中形成新的视觉感知,给观众以惊喜和震撼。他的作品《文锦中华》是用2018年整年的《北京晚报》编织而成,记录时事的新闻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成为历史,一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弹指瞬间,微不足道,但又是历史的一部分。作品底端,针与线都处于未完结状态,历史还在续写,作品深邃的思想和观念植入深刻地感染着观众。

  《文锦中华》

   《文锦中华》(局部)

  王雷的另外一件作品《文化中国-大清NO.4》,他将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中的纸,切条、搓成线,编织成具有中国形象的传统服饰,在织物的纹理中嵌入中国文字的音符,手工编结的有形之物与思维植入的无形观念,立意高远,同时转化了我们对原有材质的认知。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编审许向群评其艺术创作:“纸质编织日复一日的劳作,不仅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更是‘老僧入定’般的参悟和修为。而王雷对社会问题或现象的审视与关注,使这些抽空了主体的服饰——人类生活要素和文明标志,更加具有集体记忆和普适价值,承载了多重的文化蕴意和深刻的现实启示。”

  《文化中国-大清NO.4》局部

  《文化中国-大清NO.4》局部

          纸张在此展览中进行无形的言说,而废弃的纸质品也试图在有用和无用的转换中进行诉说和实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越的《消费》,是非常吸引眼球的一幅作品,同时制作材料又相当接地气。蛋托和商业海报,它们看似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之间隐含着深刻的哲思。吕越谈及这幅作品的创作初衷时说:“疫情宅家期间,鸡蛋的消耗量很大,于是家中积了很多蛋托,看到蛋托,自然会想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古老的话题,由此引发出先有消费欲望,还是先有消费,海报和消费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其实蛋和蛋托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于是,吕越选用了消费类的海报,提取了海报价格的部分,制作成鸡蛋形状,并根据艺术创作语言的规律进行了视觉效果的呈现,这里面确隐含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作品具有开放性、实验性和可变性,根据不同场地,呈现方式和尺寸具有更多可能性。

  图|《消费》全景、局部

         这件作品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当我们重新审视身边无用的材料时,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觉演绎和思考演绎,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现代生活的多个维度和事物的不同侧面,具有开放的指引作用。在开拓思维的同时,使人看到时代在变,纸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的文本工具逐渐在没落,纸的传统制作工艺逐渐在消解,但是纸张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待人挖掘。

          以纸为媒,艺术家在当代艺术领域不断探索,在雕塑、绘画、装置等跨艺术门类实验中,使纸脱离了传统意境,不断拓展纸的价值边界。

         李枪是当代纸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独创了“撕”的方法进行创作,且选用带有很多图像和文字的旧图书、杂志。作品《图书馆计划系列 1号》,他把多余的色彩和文字撕掉,在撕的过程中,原来的图像和文字都会变成纸的碎片和残屑,完成之后形成图像色彩的对比,从远处看它像一摞书摆放在一起,但实际上它们已不是书籍了。其深意值得我们深思,启迪我们思考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等哲学问题。同时撕掉的文字字母和图像,又正是互联网时代文字输入的符号和图像的素材,在重组中输出新的文本。李枪在循环利用纸制品进行创作,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行为艺术,观念的导入深化了主题。

  图|《图书馆计划系列 1号》

  图|《图书馆计划系列 1号》局部

          通过系列作品,观众可以直观的领会到艺术家在创作中,如何循环利用“纸”材料,如何突破纸制品原始使用属性,创造无限艺术可能的。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纸艺术研究所负责人、教授,本次展览策展人李洪波认为,艺术是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表达的。纸张这种材料随手可得,随处可见的一张画报,一份旧报纸,以纸为媒的环保材料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思考和建构艺术语言表达的载体。它具有开放性,希望更多的艺术家参与进来,让“纸”成为未来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艺术创想和艺术表达可能。(文/胡敬爱)

  展览现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