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科学与人文的碰撞与结合——浅析多领域中的中国古代天文思想

科学与人文的碰撞与结合——浅析多领域中的中国古代天文思想
2024年04月18日 16:31 新浪网 作者 中国国家天文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彖传》[1]

  闭上眼,想象当下历史顷刻回溯,我们便来到了古代中国,睁开眼,可以看到,哪怕是上古时代的人们,依然和我们一同仰望同一片星空。

  不论是计时、历法还是为人们指明方向,星空从各个方面组成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帝王将相到平常百姓,对星空的观测手段千变万化,对星空的感情和思考亦如势不可挡的火山喷发一般,在中国天文史上喷涌而出,留下了诸多伟大的天文思想。

  翻看诸位先贤的旧迹,过去与当下时光交错,而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在这一瞬间交汇,从中又逐渐生出难以言说的感动和幸福感来。如果说我们的命运,与某一时刻的星空有关,我更愿意相信,它充满理性,沉默着,又在整齐的秩序中倾诉着一种美学的艺术。这也是本文创作的心路历程,以此为引,愿与读者朋友共享这份心情。

  一、从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看古代天文思想

  天文仪器作为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在包容古代天文思想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以一种朴实而大气,沉默却连续不断的姿态将天文思想一代代保存下来。作为天文与人文诞下的孩子,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其间的思想与智慧包容万象,也体现出制造者的独特天文思想,并以造型的不同而加以区分。

  在古中国时期,人们便已经开始好奇天地到底是何样?它们到底延伸到何方?分别位于何处?为了解释关于天地结构的问题,汉代的人们提出了著名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盖天说 ; 浑天说 ;宣夜说

  盖天说主张“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2] 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浑天说主张“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3],地球浮在半空或水中。宣夜说主张“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4],天体漂浮于气体,甚至天体和宇宙都是由气体组成。其中的天文思想在不断发展中获得了很大进步,甚至宣夜说的很多观点与现今宇宙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紫金山天文台的浑象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汇于天文仪器“浑象”[5] 上(上图),作为集上述三种思想为一体的伟大创造,它经历了千百年的时光,但后来的人仍可以从中瞥见人类渴望探索穹顶之外的智慧。被制造出来只是一瞬,但它却屹立于永恒的时间中,以有限之躯丈量无穷宇宙。

  它以一个空心圆球为主要结构,象征天球;圆球上方对应实际星辰,在纵横交错的网格中填满了1449颗星;圆球以外有象征地平线的框,作为支撑的金属轴与球面相交于南北天极。浑象将无穷的宇宙尽数囊括在小小的圆球上,让我们得以一窥前人眼中的宇宙。老子讲“大象无形”,也体现在从浑象看向远方,它从小及大,由一生二,二生三,三而生万物,而其本身却也是以宇宙为模板。至此,从无及有再至无,正如老子所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6],凝视着浑象,思绪恍惚间就已身在无限宇宙之中了。

  二、从中国古代建筑

  看古代天文思想

  古代建筑大多受传统文化的约束,以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等思想为纲领,展现了设计者内心对这些想法与天文学的精妙结合,从仅仅是表面和分布向星空靠拢再到内在精神和象征来体现天文思想,其中的天文思想主要向“象天法地”“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靠拢。

  从一开始对星空进行粗略观测,再到使用天文仪器进行更加细致的测量,人们在获得更为精确的数据同时也从中摸索出更为科学的理论和规律。即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受益于天文学的持续发展,并在处处体现着中国古代天文思想,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从一些具体的例子看到古代建筑是如何体现这些天文思想的。

  在社会早期发展阶段,出于对天体和未知的尊敬,人们将当时的建筑按照天体运行位置来修建,从而使建筑与特殊天文现象相对应,位于中国河南濮阳的西水坡古墓群[7]就是极好的生动范例。早在6500年前,其建设者就将其对宇宙的认识融入设计中,该墓葬的单体墓葬大多数都按照子午线来分布,其中其以东方为青龙,以西方为白虎的建筑格局,这明显反映在6500年前的中国先民就已经产生了较为成熟的“象天法地”意识,以天为蓝本,建造地上的世界。

西水坡大墓

  在形体上成功模拟了星空的形态,建筑师们开始向内渗透,将与天体有关的现象,时间等都塞进了建筑中,作出了建筑与天文充满激情的一次碰撞,一次伟大的结合。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北京天坛[8](下图),一个应用天文数字的典范。其将天文历法融入祈年殿中的28根木柱,中间4根以春夏秋冬之意屹立四角,中间12根象征每年12个月,外围12根象征每天12个时辰,一共24根指二十四节气,总共28根指二十八星宿,将自然的规律融入日常生活能看到的事物中去,将大量天文象征符号与建筑本身进行一种和谐唯美的创造,生活其中,已然忘却到底是在天上还是人间,从这种角度看,有“天人合一”的感觉在其中了。

  北京天坛祈年殿(外部) ;北京天坛祈年殿(内部)

  然后我们来看看“天圆地方”。众多学说中要数汉代盖天说最具代表性,其在过去非常长的时间内都被认为是社会主流天文思想。古代人们认为天空是一个球形,而天和地就是两个球形相扣,中间隔着八万里的距离。而《周髀算经》中是这样定义的:“圆出于规,方出于矩,天环矩以为圆,地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9]。这里仍用天坛作例,天坛内的“圈丘”与“祈年殿”均为圆形平面,用天的 “圆” 表达人们对上天的尊敬。可见“天圆地方”深耕于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在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共同指导下,诞生了无数充溢着文化,浪漫和天文思想的中国古代建筑,以中国特有的婉约深沉地诉说着美的感悟。

  三、从中国古代神话

  看古代天文思想

  《淮南子·齐俗训》有言:“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10]在中国传统中,“宇”与“宙”分别被赋予了时间和空间含义。对于古代神话,我们在这里以《战国楚帛书·甲篇》[11] 为例(下图),重点讨论分析描述宇宙起源的狭义创世神话。根据多位专家学者长时间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战国楚帛书·甲篇》中是迄今为止保留最完好的最早的天文学文献,从中我们得以了解上古时期人们的天文思想。神话中并不全是空洞的想象,先人在对星空和宇宙进行观察之后,以一种浪漫瑰丽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宇宙起源和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解释。

战国楚帛书摹本,真迹现藏于美国赛克勒博物馆。

  其中以有序线性叙事,从天地一片混沌到新世初创,描述了几位上古时代传说人物的创世历程,雹戏、女填,四子,炎帝,祝融、共工,前三者主要负责初创世阶段,后三者主要负责再创世阶段。而四子担负的正是维持时空秩序,冯时先生对于这四神,提出“帛书所讲的四时应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个时间标记点,分至由四神所司,四神便为分至之神。”[12]由此看来,四子身上具有重大的时空象征意义,最初的历法思想诞生于天文这个观点也同时得到了验证。

  《战国楚帛书·甲篇》提出了两种基本创世理论,生殖创世“推步”创世,分别对应初创世阶段与再创世阶段。关乎天文的发展,我们着重讨论再创世阶段的“推步”创世,“步”在历史上指一种天文历算的度量,《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有:“帝令大禹步于上帝。”郑注曰:“步,推也。”[13] 以此步和推意义相同,均指测量,度量。即应用历法测定的方法来推测日月星辰的诞生与运行规律。

  “推步”创世在初创世末尾和整个再创世阶段,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四子以步数来计算天数,也就是历数,后来日月骤然出现,再创世阶段开启,炎帝等人不断改善天文历法,从而确立最终创世秩序。我们不难看出,创世神在不断改善天文历法的过程中建立了和谐统一的世界秩序。从神话中仍然保有天文历法内容可以看出,天文思想在远古时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建立秩序的重要存在。接下来我们将对古代历法进行详细分析。

  四 / 从中国古代历法

  看古代天文思想

  历法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主要以依据天象推算时间来掌握农业生产等人事活动的正确时机,本质上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为了更好地规划安排生产生活时间,古人便自然开始进行“制历”工作。而通过观察和测量星空的变化,中国古人逐渐掌握其运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对历法的制定上,以此而生古代中国历法中的天文思想

  《尚书·尧典》中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期指一年,说的是定一年为366天,并设置了闰月来调整四季的时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14],有学者认为,这里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即“二分二至”,为中国古代最早确定的节气,这里的鸟,火,虚,昴分别是在四个节气的黄昏,位于正南方天空的四颗耀眼的恒星。从这几颗恒星的位置,千百年前的人们便可以以此推测节气和时令,这是何等令人震撼的智慧。而中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下图)中也提到诸如“启蛰。言始发蛰也。”“农率均田。率者,循也。均田者,始除田也,言农夫急除田也。”[15] 之类,夏人仔细记录当时一切可观测天象和农业物候,这正是天文历法与农事的重要结合。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农业名词的影子,甚至还有如二十八宿中的织女、北斗等星宿名展现在其中,这些线索能够体现出夏人对星空的观察已具备后世天象体系的雏形。

夏小正内页;商代甲骨文天干地支表

  在《夏小正》之外,让我们看向另一个历法系统——商历[16]。商人的历法将大火星作纪时标准,这与夏历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推算时间的方法不同;同时商历以甲骨文中天干地支的相互组合作纪日法,而夏历则以数字纪日,如初一、初二等。商代的天干地支法在古代中国甚至近代中国的纪年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历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就是以此命名,这是历法在时间长河中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具体体现,它凝聚了古代先贤利用自然建设人类社会改善生活的大智慧。

  现代我们所熟知的阳历,阴历,阴阳历等都是历经几千年不断发展所得到的历法。比如阳历是按照太阳的回归年为一个周期的历法,阴历则以月亮周期为基础观测信息形成的历法,而阴阳历则是充分汲取阳历和阴历的优点,同时考虑月亮和太阳的运行规律来记录时间,更加全面,相对更准确。

  天文思想已经深深扎根于历法的制定过程中,并自始至终以严谨性、可预测性、相对稳定性成为制历领导性的准则,在制定历法的科学角度是严肃而稳健的,其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神话为素材来命名,则是非常浪漫而充满想象力的。历法中往往使用数学手段来进行各种天文计算,实质上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历法的本质就是数理天文学,它体现严谨认真的科学主义精神,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由此人文与科学并举,拥有一种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天文思想,具有跨时代的进步性。

  五/ 结语

  在上述对不同领域的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古人对于宇宙富有想象力的现实创造和神话解释,也能看到古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的密切关系。人类社会在时间长河中缓慢向前变化发展着,而天体默默按照它的规律运行,永恒不变,这种科学性普适的规律让我们一代一代对星空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而更好地指导各类现实实践活动的进行。这种只需要抬头仰望就可以穿越时光与古人共情的瞬间,内含太多无法言说的浪漫人文主义精神。毕竟,古往今来,我们和李白,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若要以一句话来阐述,那便是:中国古代天文思想渗透在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并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一部分,以科学的严谨态度和人文的浪漫精神点燃了千百年后仰望星空的我们。

  《观月》/ 申然

  参考文献 / 

  [1] 陈鼓应,赵建伟. 周易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陈鼓应著作集, 202007.389.

  [2] 鲁子健.古代宇宙学说──盖天说[J].文史杂志,2000(04):34-36.

  [3] 孙伟杰.六朝“浑天说”思想与葛洪神学宇宙论的构建[J].宗教学研究,2016(01):15-20.

  [4] 王胜利.宣夜说与稷下道家[J].大自然探索,1997(02):126-128.

  [5] 潘鼐.中国古天文仪器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6] 李聃.道德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7] 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J].文物,1990(03):52-60+69.

  [8] 李金晶.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J].大舞台,2011(06):252-253.

  [9] 曹慧奇.《周髀算经》从数学看先秦的天文观及地中问题[J].南方文物,2020(04):7-20.

  [10] 刘安.淮南子[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11] 董楚平.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楚帛书甲篇解读兼谈中国神话的若干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2(05):151-163+206-207

  [12]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 伏胜.尚书大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4] 周秉钧.尚书易解[M].长沙:岳麓书社,1984.

  [15] 夏纬瑛.夏小正经文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6] 金宇飞.商代历法的困惑与复原[J].殷都学刊,2019,40(02):145-152.DOI:10.16140/j.cnki.ydxk.2019.02.027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