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无知之知 | 学习停在自认为“我已经知道了”的那一瞬

无知之知 | 学习停在自认为“我已经知道了”的那一瞬
2024年04月16日 18:35 新浪网 作者 现代出版社modernpress

  无知之知,用直白点的话说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很重要呢?因为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不知道”才能开始学习。如果一个人认为“我都已经懂了”,那这个人在知识的学习方面就会有所懈怠。因为认为“自己不懂”,所以才会去调查,才会听别人说话,这样就有动力去学习了。

  将初学者到达人(大师)的成长道路进行整理,就可以得出如下的阶段变化:

  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②知道自己不知道。

  ③知道自己知道。

  ④不知道自己知道。

  最初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状态出现在开始学习之前。因为连“自己不懂”这件事都还不知道,所以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或者必要性。苏格拉底指出的问题是,大多数被人称作“智者”之人,只是在“假装自己很懂”,实际上还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

  其次,由于某种契机进入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这时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与必要性。

  之后,随着学习或者经验的积累,就会转变成“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也就是说“自己意识到已经懂了”。

  最后才是真正进入达人(大师)的领域时会出现的状态——“不知道(忘记了)自己知道”。换言之,这时候的水平已经达到了这种状态:即使没有意识到自己懂了,也能够条件反射般地反应出来。

  在咨询公司的不同项目组之间,经常会把“Best Practice(最佳做法)”拿来当作标杆,如此实践的人就叫作Mastery(精通者)。那么,我们要如何采访这样的精通者呢?这个采访对话往往会很难展开。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对方被问到“你为什么可以做得这么好呢”,这个人只会回答:“啊,我感觉我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因此,这种情况下与其让人家用语言来描述,倒不如让人家在实际业务的现场来展示一下具体是如何做的,通过自己的观察来找出这个精通者的秘密更加有效。

  我们经常容易误以为自己懂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英文学者同时也是名著《智慧生活的方法》的作者渡部昇一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不是一清二楚,那就是还不懂。”另外,本书前面也介绍过一则逸事,历史学家阿部谨也的老师上原专禄曾经对他说:“所谓的懂得,就是指自己会因为它而改变。”这两句话都是在说明“懂得(知道)”的深远,以及对自己造成的重大影响。我们的学习会在我们认为自己懂了的一瞬就停滞不前了。真的已经一清二楚地懂了吗?是已经能够感觉到自己变了的那种程度的懂了吗?或许,我们对于“懂了”这件事,还需要更加谦虚一些才好哇。

  这个忠告同时也让我想起想要快速对事物进行总结概括的危险性。我在咨询行业待了好多年,这个行业里面的人说话时容易出现好多特有的口头禅,其中“归纳起来就是××××”这句话可以拔得头筹。因为咨询师这个职业是喜欢将事物进行普遍化,以某种模式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因此听完别人说的话,到最后似乎总是难以抑制内心“想要总结的欲望”。但是,将对方的话抽出重点,进行普遍化总结,并不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

  首先在对话中,说话的一方拼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之后,被听话人简单地总结成“重点在于××××对吧”,哪怕听话人总结的确实是重点要领,对于说话人而言总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消化不良,或者说像是熬粥沸腾之后漏了些出来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反过来对于听话人而言,如果总是用“重点在于××××对吧”这样的口头禅来总结别人的发言,会限制扩大自己世界观的机会。

  我们都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自己的精神模型——我们每个人内心拥有的看待世界的框架。然后我们通过五感获知的外部真实世界的信息,会以这种精神模型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筛选和解读之后再被接收进来。“重点在于××××对吧”这样的总结方式,只不过是一种把从对方那边听到的话嵌套到自己的精神模型中理解的一种方式罢了。然而,如果我们一味采用这样的听话方式,是无法获得“让自己改变”的契机的。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奥托·夏莫(C.Otto Scharmer)提倡的“U形理论”中,把人与人之间交流过程中听话方式按深度分成了4种层次。

  01

  以自己的格局内部的视角看待问题

  资源 1

  将新的信息融入过去的想法之中。如果将来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延伸的话,就可以有效吸收这种新信息,但是如果不是,那么新的信息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02

  视角位于自己与周边的界限上

  资源 1

  能够客观地认识事实。如果未来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延伸,就可以有效吸收新信息,但是如果不是,就无法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只能像打地鼠一样见一个打一个,永远捕捉露在表面的东西。

03

  视角已经扩展到自己的外部

  资源 1

  几乎可以用顾客日常使用的语言来表达顾客的感情,达到认知的共鸣。可以与对方建立起超乎商业往来的关系。

  04

  自由的视角

  资源 1

  感觉自己可以与浩瀚的世界相连接。这不是单纯的理论堆积,而是与自己过去人生中的体验、知识都可以产生联系性的一种感官认知。

  从这4种层次的沟通交流可以看出,使用“重点在于××××对吧”来进行总结的方式,只不过位于“层次1”这么一种最为肤浅的听话方式。以这样的方式听取对方的信息,听话人是不可能获得超越自己以往的认知格局的机会的。想要通过更加深入的交流,从与对方的对话过程中发现某些具有深度的信息,或者产生某种创造性的思路,就必须认识到“重点在于××××对吧”这样的总结是一种肤浅的对话模式,要尽可能戒掉拿别人的信息与自己过去的认知或者心中所想的数据进行对照的习惯。

  当你不小心又想开口说“重点在于××××对吧”时,请务必记得,这样做可能会失去抓住新发现的机会哦。

  很容易就“懂”的事情,仅仅能够起到补充和增强过去认知体系信息的作用。如果真的想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成长,还是要努力尝试戒掉这种轻易就认为自己“懂了”的习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