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河池学院办学70周年文学作品专辑】邓维安:在河池学院的二十八年

【河池学院办学70周年文学作品专辑】邓维安:在河池学院的二十八年
2021年12月07日 07:30 新浪网 作者 河池融媒

  作者简介

  邓维安,男,1969年1月生,广西北海合浦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993年7月至2021年2月在河池师专和河池学院工作,先后任河池师专化生系主任助理、河池师专职教中心副主任、河池师专成人教育处副处长、河池学院化生系副主任、河池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处长等职务。2021年3月调离河池学院到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授,担任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直翅目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广西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广西高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在河池学院的二十八年

  邓维安

  1993年的6月,国家发出号召:大学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去,到艰苦行业去投身事业。我是广西北海合浦人,那一年我正好是在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作为广西优秀毕业生的我,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去支边(支援边区),选择了到河池师专(2003年12月升格为河池学院)工作。记得当时大学毕业典礼时,学校领导还给我们这帮去支边的优秀毕业生戴上红花和颁发了支边证。当时和我一起从广西师大到河池师专工作的还有韦仕珍(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妻子)、江日青(桂平人)、黄凌云、庞军和索邦理共6人。因爱人韦仕珍的工作变动,我于2021年3月调离河池学院到广西师范大学工作。在河池学院28年间,参与和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一草一木和师生都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回忆。河池学院人辛勤工作、拼搏奋进、淳朴善良、诚恳待人、热情好客,是这所学校的真实写照。河池学院办学70年来,是奋进的70年,也是发展的70年。

  2011年12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我当时任河池学院教务处处长,深知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对学校来说是无比的重要,更清楚教务处在教学评估中的担子是最重的。但学校升本时间不长,老师们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模糊,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尚未构建起来。当时我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核心问题是:解决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当时校长覃伟年、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郎耀秀都很支持我和教务处的工作,还有在教务处老处长温存超、副处长邓琴、莫帆他们的帮助和配合下,2009年,实施了教学质量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构建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出台了上百份管理文件,进一步提升了本科教育教学的内涵建设。评估那一年,教务处人员有14人,但有3人在外读博士,实际上参与评估工作的只有11人。也就这11人,大家毫无怨言地加班加点,常常抱团取暖式地相互鼓励,硬是把评估期间学校分配给教务处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最终,2011年12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河池学院教务处也在2012年获得“广西高校先进教务处”,这也是给我的莫大荣誉。在教务处工作的八年,是我行政工作最难忘的八年。我经常对大家说,教务处是一个锻炼人和培养人的地方,尽管很辛苦,但它能让你成长。

  2014年学校首次获广西自然科学奖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也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当初大学本科毕业就来学校参加工作,不像现在很多老师是博士毕业才来河池学院工作。但那时学校鼓励我们提升学历,给予我们读研读博的机会,我想只要自己努力,在河池学院这片欠发达的土地上一样可以做出贡献。因此我没有放弃,而是一路努力,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学习并顺利毕业。从此,我走向了我国蚱类昆虫系统学的研究之路。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受其教诲,人生之幸。河池学院给我提供学习机会,我很幸运遇到三位老师,第一位是我的硕士导师,国际著名的昆虫学家、我国蚱总科昆虫的开创者、我国昆虫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陕西师范大学郑哲民教授。第二位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中山大学的梁铬球教授。两位80多岁高龄的老先生,一生50多年的蝗虫研究和崇尚科学的精神感染了我。他们两位老先生都把自己一生所积累的所有的国内外参考资料全部给了我,有些是100多年前无比珍贵的国外文献资料,看到他们寄来这些黑黄的资料,我感到无比的敬畏!两位老先生为我国蝗虫分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发表的新物种达600多个,发表物种时的模式标本都保存下来,保存在他们的博物馆和家中,一般别人是看不到的。但两位老先生从来不拒绝我去核对他们的标本,反而经常叫我去。近十多年来,我就成了他们家中的常客,我到他们的博物馆,他们陪着我,我在他们的家中核对标本,他们也陪着我。每次工作都要三至五天,甚至时间更长,但两位老先生一直都给我提供帮助。正是这些帮助,让我很快夯实昆虫分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昆虫分类经验。他们常常对我说:“邓维安,我们年纪大了,国内没几个人做蚂蚱的研究了,你要把它做下去。我们和国外的差距还很大,你要想办法赶上他们!”每次听到老先生的话,我深感肩上有责,但他们对我的信任也使我信心十足。第三位是我的博士导师、著名的资源昆虫学家、华中农业大学雷朝亮教授,他富有包容心,学术严谨,思想活跃。他的治学之风和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一直都影响着我。所以我热爱我的昆虫研究,正如热爱我的教学一样,它们都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

  我在河池学院选择了“蚱虫小技”,自从“以虫为业”后,学校给予了我野外采集的时间,二十年来每年坚持至少利用三个月时间到全国各地野外采集标本。以前没有项目经费,要用自己的工资进行野外采集工作。2007年出版学术专著要8万元,但学校及上级的项目只有5千元,我把自己的工资全部用上,还借了别人六万元,坚持出版了专著。原始森林中,我大部分时间孤身一人进入深山老林,每天背上20多斤采集包翻越20-30公里的山峰。上世纪90年代末有了摩托车,我就一个人开着摩托车转遍了贵州、湖南和广西,每天的行程200-300公里。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又被风吹干,野外工作饿一餐饱一餐实属常态,山洪暴发、虫蛇危险随时遇到……也许,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标本采集回来后,进入长达半年的鉴定期。人家进行休闲娱乐时,我在看虫子;人家双休日休息的时候,我在画虫子。自己知道学术不能浮躁,这份寂寞其实才是我的工作,我以此为乐,每次发现采集到没见过的虫子,我就兴奋。也许,有希望在的地方,枯燥也成欢乐。十多年来,我发现发表蚱类昆虫新物种200多个,占世界蚱类昆虫种数的1/9。2014年,我整理了多年的研究成果,申报并获批了广西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尽管奖项级别不算太高,但也是河池学院的第一个省级的自然科学奖,也是我对河池学院的回报。这一次报奖更使我站在国际视野上看到我们在科学研究上的差距,同时也鞭策自己要对国家蚱类研究多一份担当。

  201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我一直从事《动物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在28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创新探索出适合《动物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即:“创新三个维度”的教学模式:一是创新教学方法改革,采用讨论法和探究法等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评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二是创新考试改革,多样性的考试方式和富有挑战性的题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是创新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模式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好评,这是对我教学工作最大的肯定。

  在河池学院,我很感激我带领的团队,他们分别是韦仕珍教授(我的爱人)、李晓东教授、辛磊老师、张荣娇博士和容万韬老师。感激他们给我的帮助和支持,团队长期围绕我国蚱类昆虫系统学展开研究和组织学校动物学课程进行教学,团队成员精诚合作,迎难而上。2018年我带领他们组建的“蚱类昆虫及其重金属污染研究团队”获批为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进行重点建设,我本人也被列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有了这帮能干事和干成事的队员,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2021年,团队承担的《动物学》课程获批了广西本科一流课程。

  长期的科研时间投入过大,而行政工作又要消耗大量的时间。2014年初,我主动向郎耀秀校长提出,不再担任教务处处长,并获准。从那以后,我不再从事行政工作了,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但郎耀秀校长一直很关注我的研究工作,每次路上见面都问起我的情况,有一次,他说:“邓维安,教务处处长你不做了,你想要些什么吗?你说,能满足你的我尽量满足。”听到他这样对我说,我十分地感激!我说:“谢谢校长,不需要什么,也不缺什么,只是家里的昆虫标本长期放置家里不是办法。”谁知,他直接了当地开口:“给你20万元建个昆虫标本馆。”就这样一拍即合,我把自己20多年所积累的30多万件昆虫标本全部捐献给了学校,并亲自利用“蚱虫小技”建设了学校昆虫博物馆;并自筹资金10多万元制作了300多种淡水鱼类标本并建设鱼类标本馆。经过努力建设,河池学院昆虫和鱼类标本馆成为广西高校最好的标本馆之一,现已成为广西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学校特色办学的典范。

  为此,我曾先后获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在河池学院的28年,是奋斗的28年,更是让我成长和成才的28年。当年以支边的身份来到河池学院,我不后悔!

  ——2021年10月27日于桂林

  编辑丨韦虞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