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双非本科,托福硬伤,美国藤校全奖,我创造了’历史‘!

双非本科,托福硬伤,美国藤校全奖,我创造了’历史‘!
2020年05月20日 13:54 新浪网 作者 世毕盟教育

  双非本科,托福硬伤,美国藤校全奖,我创造了’历史‘!

  基本情况:

  2016级本科生

  学校:上海某财经类双非院校

  专业:经济学

  GPA:3.69/4.0

  TOEFL:95

  GRE:152+169+3.5

  海外交换:无

  海外暑研:无

  申请项目:2020 Fall入学美国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Microeconomic Theory

  最终去向:

  Columbia Econ PhD

  写在前面

  感谢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帮助过我、关心过我的每一个人!

  经济学博士的申请确实是有套路可循的,但这样的套路也只是为适合读Econ PhD的人准备的,而真正适合的人又不一定需要遵循这些套路。Anyway,我希望大家在做出是否要申请的决定前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读经济学博士以及是否真的热爱学术研究。

  关于经济学博士的申请概况及后续发展,请大家参考大佬所写的“2020秋,普林斯顿,我与mentor顺利会师”一文)。该文已经对经济学博士申请的各种套路进行了介绍,若能先阅读完该文再阅读本文,效果更佳。另外,本文的经验和建议也仅针对想要申请经济学博士的大陆本科背景的同学。

  个人背景详述

  经济学博士申请者之间往往有巨大的背景差异,为了不让大家在看了我的基本情况后对申请产生一些错误的印象,我在这里先对自己的背景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除了标化成绩之外,个人背景主要包括了A—本科(or硕士)所在学校(及项目)、B—所修数学与经济学相关课程及成绩、C—获奖经历、D—助研及独立科研经历、E—推荐信这五个方面。当然,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A.本科学校

  我的本科学校是双非,这其实并无大碍,对我而言真正不利的是,在我之前我校还没有本科直接申请经济学博士的案例——这或许意味着许多教授心里会对我这个人的可靠性打一个问号,也可能意味着我的申请会被许多学校所直接忽略(直觉告诉我后者在这个申请季发生了许多次,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我的本科学校)。

  近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稳定地输出一些本科生直接去美国读经济学博士,例如复旦、人大、中财、武大等(还有许多其他高校,不一一列举),而不再像原来那样仅局限于清北。这些学校的同学基本不必担心上述问题的发生,只需按照正常套路准备即可,应届直接申请也具备可行性。据我所知,除极个别顶尖项目外,大多数经济学博士项目的admission committee在审材料时会建立一个来自中国的application pool,而这些学校的同学在这个pool中被忽略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对于本科背景和我类似的同学,如果你的目标是top 30的经济学博士项目,那我的建议是不要应届本科直接申请,除非你有publication或有美国经济系大牛的强推。你可以选择:

  (1)gap一到两年去做full-time RA之后再申请,这一做法目前很流行,但申请到好的RA position的难度也很大;

  (2)申请一个好的跳板项目,如Chicago MAPSS,Yale IDE,LSE EME以及Duke和Wisconsin的经济学硕士项目。

  我最终选择了应届直接申请博士,一方面是因为我有publication,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预算约束。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B.课程与成绩

  对于GPA,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建议无论如何不要低于3.5/4.0,至于数学课、核心课程和高级课程的成绩则应尽量接近4.0/4.0。相比于GPA,经济学博士项目会更看重你上过哪些高级的数学课和PhD-level的经济学课以及在这些课程中的成绩。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经济学相关的基础及中级课程我自然都上过,也上过几门为我们实验班专门开设的略高级的课程;数学课我只学了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这四门课。可以看到,我的课程储备算是比较糟糕的了。

  事实上,目前的行情下,数学课上到实分析只是标配,经济学课程方面大量的申请者已经上了不少first-year PhD courses。如果可能的话,请大家在海外交换或是做RA的时候去上这些高级课程,这样获得的成绩往往更有说服力,而且如果获得的成绩特别好,那还可以找任课老师要一封推荐信。

  经济学博士项目之所以要关注你的课程储备,除了判断你的潜力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需要知道你是否能在博士前两年survive。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申请者早就上过一轮PhD第一年的课程,因此是否能survive这一问题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受重视了,committee也逐渐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申请者的研究能力上,这也意味着课程和成绩已经很难成为一个申请者的优势了,但如果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却依然很容易成为劣势。

  双非本科,托福硬伤,美国藤校全奖,我创造了’历史‘!

  C. Awards

  大多数奖项他们都不会在意,除非是一些国际知名赛事,如IMO……当然我不认为IMO金牌得主会需要看我的申请总结(笑)。我自己在CV中只写了高中数学竞赛的获奖(高联和CMO),碰巧遇到了对国内奥赛有一些了解的教授,所以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Research

  科研无疑是博士申请的主旋律,经济学博士也不例外。对我而言,研究经历可以算是我所有申请材料中最有优势的部分。

  我真正的学术研究经历始于大三第一学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论文并尝试做一些研究。截至大四第一学期申请季,我和导师合作发表了两篇论文,都发表在经济学国际三流及以下的期刊上;我还有两篇working paper,一篇是和校内导师(推荐人之一)及一位知名教授(美国某top 40经济系正教授,中国人,推荐人之一)合作的,大三暑假时投到了某field top期刊;另一篇是和另一位教授(美国某top 50经济系正教授,中国人,推荐人之一)合作的,文章里还有没解决的问题,申请时将文章作为writing sample提交了。我还参加过一次国内某大学举办的国际博弈论会议,作为唯一一名与会的本科生报告了一篇working paper。

  这样的科研经历其实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我总结如下:

  (1)publication的期刊不够好,影响有限;

  (2)四篇文章中有三篇其实是在关注同一问题,而这一问题实际上不是那么重要;

  (3)全部都是合作论文,没有自己作为独立作者的文章。

  优势自然也是有的:

  (1)有两个publication,尽管期刊不够好,但总比没有强——事实上大多数Econ PhD申请者都是没有国际期刊发表经历的,这实在是因为经济学的发表周期长、难度大,越是好的期刊越是如此,想在本科期间发出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2)四篇文章中有三篇在关注同一问题,个人认为这样具有延续性的研究对申请是十分有利的,可以最大限度地帮你节约时间。我在网申递交完之后短时间内又写完了一篇新的论文并投了出去,而这篇论文的主题仍然是之前三篇文章所关注的问题。如果关注的问题足够好,你甚至可以在博士阶段继续开展相关的研究(当然,这样的问题并不好找)。

  考虑到经济学在本科阶段完成decent publication的难度,我觉得单纯地依靠publication来申请经济学博士是不靠谱的。对于有志于申请top 10的同学,你可以像我一样有一到两篇short communications的发表,这个应该不会浪费你太多时间,但能在边际上给你一定帮助。另外,我们应该鼓励的是在本科的前两到三年将基础(包括高级课程)打好,然后找到一个好问题,去完成一篇高质量的working paper。

  除了上述这种independent research,还有一种研究工作也是我们常提起的——助研工作。关于RA,我个人认为有可能的话还是应该选择去给那些大牛教授做全职RA,可以是暑研,也可以是在gap year。同时工作的内容也应该要有一些质量,如果只是处理数据、整理文献,那么这段经历本身应该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

  我在大三下半学期通过邮件联系到了一位我非常感兴趣的教授,给他做了一段时间名义上的远程RA,但由于自己手头还有几篇文章在做,同时还要兼顾学业,所以并没有花很多精力在这份RA工作上。后来我问那位教授能否给我写推荐信,他委婉地拒绝了我,主要原因是我给他做的工作实在不足以让他写出一封有细节的推荐信。不过在这之后我和这位教授还是保持着联系,考虑到我们研究兴趣的契合程度,这段经历尽管没有给我的申请带来帮助,但从长远来讲,这样的connection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E. LoR

  一个申请经济学博士的同学会需要4-5位推荐人,每个申请的项目提交3-4封推荐信。推荐人首选美国经济系的教授,其次是有可用connection的国内教授。一般来讲建议大家选择以下几种推荐人(按照与你的关系进行分类,按个人推荐程度排序):

  (1)co-author:和你合作写论文的教授往往能比较准确地说出你在paper中的贡献,也能对你的研究能力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

  (2)海外暑研或做full-time RA时的advisor;

  (3)海外交流时PhD-level课程的任课老师;

  (4)other professors:包括国内导师、国内高级课程的任课老师、参加学术会议时认识的教授等。

  要注意的是,请任课老师写推荐信的前提是你在这门课中表现出色,另外,基础课程和中级课程的任课老师(如果ta和你没有其他什么联系,无论是否是国外教授)所写的推荐信一般都不会有什么作用。

  我的四位推荐人都是中国人,除了我国内的导师之外,另外三位都或多或少与美国的经济系有一些联系。四位推荐人中有一位是在开会时认识的,他应该是在推荐信中写了我作报告的情况;而另外三位都算是我的co-author,之前也都提到过了。

  关于标化考试

  先说GRE。GRE数学部分大陆本科生基本都是169或者170,这没什么好多说的;verbal部分大多数学校对国际生还是比较宽松的,150基本上可以申请了,155就可以完全放心了——不过听说也有极个别学校是“GRE控”,例如Northwestern经济系录取的学生GRE verbal平均在165以上,AW达到了5(这显然不是必要的)。另外,我也听说有个别学校会机筛AW3.5以下的,我相信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至于TOEFL,100分能解锁绝大多数学校(Chicago要求26×4,但允许拿到offer之后再考出成绩),不过最好还是考到105以上,口语23基本能用,但考虑到有些学校第一年有TA要求,所以最好能到26。托福本质上还是一个过线即可的东西,如果你的科研或推荐信非常出色,那很可能你真的只需要一个压线(甚至没到minimum requirement,取决于是否是硬性要求,但最好不要尝试)的成绩;可如果你的研究经历以及推荐信都很普通,那拿出“漂亮”的标化成绩单似乎是很有必要的。关于托福拼分问题,大家可以自己去寻找答案,不过我衷心地希望大家都不会用到拼分成绩。

  关于套磁

  如果说理工科的套磁是决定性的,那么经济学的套磁至多只能是辅助性的,甚至大多数同学不应去尝试套磁,除非:

  (1)有publication;

  (2)有出色的working paper;

  (3)推荐人是大牛教授;

  (4)推荐人与你想套的教授有不错的私交。

  以上四种情况中,对于后两种情况,我其实也不建议套磁,更好的做法应该是请你的推荐人帮你写私推或直接打电话推荐。

  双非本科,托福硬伤,美国藤校全奖,我创造了’历史‘!

  关于世毕盟,GGU

  我是大三上结束之后加入的GGU,这一时间点其实已经有些晚了,当时我手头有一篇投出去的文章,但对于申请还是两眼一抹黑。不过mentor(Yale Econ PhD)和培训师还是很有针对性地对我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及时作了规划。第一次meeting时我还对自己有些信心不足,但mentor的鼓励给了我很大信心,同时他也向我全方位介绍了经济学博士的申请,让我明确了自己的优劣势,也知道了自己接下来应该怎样去提升自己。而随后的每次meeting,我也同样有很大的收获。

  对于已经确立了读Econ PhD这一目标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尽早加入GGU,这样你可以尽早地获得mentor和培训师的建议,从而按照规划一步步地准备和提升。

  经济学博士的申请难度是很大的,而根据我有限的了解,GGU可能是极少数能够handle经济学博士申请的机构。考虑到经济学申请的特殊性,有top经济系在读PhD作为mentor是十分重要的,和mentor的交流使我逐渐开阔了眼界,也使我在准备申请的后期对自己保持着准确的定位,而当我感到迷茫时也总能获得有针对性的建议。而培训师的存在使我在整个准备和申请过程中的繁琐问题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让我能够将更多时间投入学术研究中。真的很感谢我的mentor和培训师!

  总结

  经济学博士申请,最重要的无疑是connection——可以是你自己寻找的connection,也可以是你的推荐人带来的connection。它至少保证了你不会被淹没在茫茫申请大军中——有些项目的申请者实在是太多了,但funding一共才那么点,所以admission committee不会也没有必要去仔细阅读每个人的申请材料。

  除了connection之外,大牛推荐信的强度以及solid research experiences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手握大牛强推或是有一篇field top级别的working paper,那么它们很可能是决定性的。如果你有和教授合作的publication,那么一定要请ta在推荐信中写出你的具体贡献。此外,课程储备和GPA也不应被忽略,至少不应让它们成为你的劣势。

  关于是否要去参加海外交流和暑研这个问题,我觉得这还是要取决于申请者的目标、自身条件以及时间安排。我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但不得不承认,在同等能力下,有过这些经历的同学在申请中会更占优势。

  整体上Econ PhD的申请还是很玄学的,给定申请者A和B以及同档次的学校X和Y,可能学校X会给A offer而给B rejection,而学校Y会录取B并拒绝A——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了,这可能是因为X、Y在评价申请者时侧重点不同,也可能是由于A和B拥有的connection不同而导致,更可能地,只是因为玄学。因此在申请经济学博士的时候大家一般都会选择15个以上的项目,也可以询问一下自己的推荐人是否有可用的connection,推荐人提及的项目尽量都申请一下。

  经济学出结果整体上比较晚,从提交完网申到大多数项目出结果大致需要两到三个月,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和申请的学校的教授有联系,那在这期间还是要保持联系,另外paper有进展也是可以update的。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出乎意料的,可能有惊喜,也可能发现自己被保底项目拒了——不管怎样,做好自己能做的,然后坦然地迎接PhD生涯吧。

  (写于2020年3月21日凌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