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山河有恙 吾辈自强

山河有恙 吾辈自强
2020年03月06日 09:00 新浪网 作者 北青网

  文/北京一零一中学 钱申依

  反思录

  “灾难是人的真正试金石。”

  ——《荣誉之胜利》

  如果下一个被“污名化”的是你

  污名是一种使身份受到贬损的标签,表明被标记事物具有不受社会欢迎的负面属性。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交媒体变得普遍,话语权的下放也为网络污名提供了根植的土壤。此次疫情期间的“地域污名化”现象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最早爆发疫情的武汉地区很快沦为舆论的攻击对象。人们开始“谈武汉而色变”,“武汉人”被部分网友当作疾病的同义词;有些部门和个人在对待武汉游客时,使用“抓、赶、驱逐”等不友善词汇。事实上,绝大多数生活在武汉的人在特殊时期顾全抗疫大局,尽最大可能避免外出,严格居家隔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牺牲,换来更多人的安全。无视这些努力和牺牲,在冷眼旁观的位置上讽刺批判武汉,不仅会导致人心惶惶,于疫情防控工作也毫无益处。

  “地域污名化”现象显示,有些人缺乏同理心,他们可能从未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过。疫情刚刚爆发时,我们的同胞远在大洋彼岸,却遭受了同等的污蔑。我甚至看到了这样的报道:一封伪造的澳洲昆士兰卫生部警告信告诫人们,不要去中国人聚集的地方;法国地方报纸《Le Courier Picard》在头条中,用了“黄色警报”、“黄祸”这样的标题⋯⋯这些对中国人的排斥无疑是地域污名化的表现。因为一些人的无知,我们的同胞只因为黄皮肤、黑头发被商店、学校等公共场所拒之门外。

  谁能预料下一次,这些污蔑不会落到那些喜欢地域黑的人头上呢?到那时,谁又会主动站出来为他们发声,谁又会愿意站在舆论的风口上为他们正名呢?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表声明:新冠病毒源头并不确定,应避免污名化。疫情无国界,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遏制病毒、加强防护上。隔离病毒,但不要隔离爱。

  文/北京十二中 田佳

  指导教师/赵云峰

山河有恙 吾辈自强

  “污名化”猛于病毒

  “地域污名化” 不是简单的调侃,而是把负面特征强加于特定地域及人群,形成一种刻板印象。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就此次疫情而言,更是没有任何理由让中国或后续爆发疫情的任意一国被冠以恶名。

  从道德层面来说,也许有个别人因贪吃野味为病毒传播埋下极大隐患,但由于现在尚未明确病毒的源头,患病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感染的,他们犯了什么错?他们应该得到救助同情,他们是无辜的!在他们之中,有武汉市中心眼科医院的李文亮医生,他最早地向身边的人发出预警,在深知疫情严峻的情况下,仍坚守岗位,在诊治的过程中不幸被感染去世;再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林正斌教授,二月份因患新冠肺炎辞世,他为人谦和、关爱学生,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倾注大量心血⋯⋯还有在疫情一线相继倒下的民警、医生、志愿者等等,他们是战士,也是英雄。怎么能让这群可敬的、可爱的人因病毒的侵害而背负污名?

  从实际效果上来说,“地域污名化”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因“污名化”引起的地区间的矛盾冲突是无可避免的,网络上的乌烟瘴气,现实关系中的对立,是无形中割裂社会和谐稳定的利刃,每一刀都危及要害,其中的伤痛更将在往后长久的生活中难以愈合。其次,“被污名”的群众容易产生抵御、不配合防控的心理,危及到更多群众的安全。福建晋江曾发生男子从武汉返乡后赴宴,致使四千余人居家观察的事件,至今提起仍令人心有余悸。

  越是在疫情紧急的关头,越要充分地相信我们能够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而非群情激奋地将矛头指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重灾区及其人民。面对疫情,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人类的命运在重大时刻是紧紧联结在一起的。我们更应该团结起来,携手面对困难。让我们相信,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冬日的阴霾终将散去,春暖花开的日子定将到来。

  文/北京二中 张洹玥

  勇者还是懦夫

  在灾难面前,社会地位、财富资产,变得不那么重要;寿数长短、健康与否,都需重新考量。在一定程度上,灾难让每个人面对死亡的几率重新计算了。

  恐惧让我们暴露出人性的丑恶。哄抢食品,为抢口罩大打出手,医院床位纠纷不断,网民纷纷化身“地域黑”,对武汉人民疾言厉色……

  刘慈欣在一部作品中写道:“当接天的洪水袭来,大部分村民已无力逃脱,于是砸碎了村长家的船。” 感染者吐口水,扒下医护人员的隔离服,大叫着不如一起死。何其相似。

  为什么?有人说,因为“无知的愚民总是特别多”。不,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一定无知,也许只是太害怕了。如果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就是为了表明我比他们优越,表明自己在遇到同样的危境时不会如此作态,实质上也不过是一种心虚的自我安慰。只有承认自己与他们一般无二,也会害怕,也会犯错,才能思考检省自己。如果是我,当不幸降临,我是否会两股战战痛哭流涕,是否还能镇定自若地敲打键盘记录生命的最后历程?

  索尔仁尼琴在重病中写下《癌症楼》,电竞冠军nightwalk坦然接受自己瘫痪不治,霍金一生都在和卢伽雷氏症斗争。当他们直视生死来临的大恐怖,并战而胜之,这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胜利,而是谱写了人类的赞歌,即勇气的赞歌。

  恐惧是生物的本能,但人却能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强烈的情感驱动自己,战胜恐惧,这就是人的非凡之处,是勇气的非凡力量。

  在疫情笼罩下,我们看见懦夫,也看见勇者。面对死亡威胁,勇者纵脸色苍白,疲惫不堪,但仍能保持理智风度,一往无前。

  文/北京四中 张耀艺

山河有恙 吾辈自强

  敬畏自然,方能行有所止

  灾难发生的时候,并不引人注目,直到它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再次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并非是自然的主宰,人们对自然的不敬早已有了血的教训,但人们似乎并不在意,导致悲剧屡屡重演。SARS的源头虽然是蝙蝠,传给人类的途径却是广东野生动物交易市场与餐馆;埃博拉病毒,起源于非洲村落里人们捕食猩猩、猴子与蝙蝠的习俗;马来西亚的尼帕病毒,来源是因为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把养猪场建在了蝙蝠栖息地旁边。

  雨果曾说过:“没有比金钱更能腐蚀人心的了。”许多野生动物与人类原本相安无事,源于金钱,源于利益,一些人一次又一次侵占野生动物的领地,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最终导致无法承担的后果。

  对于自然,保护比改造更重要。与自然相处并非无限亲近,也非无限疏离,各自安好是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敬畏自然,方能行有所止。

  文/北京陈经纶中学 骆苹萱

  指导老师/齐宝卫

  回声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

  ——车尔尼雪夫斯基

  近年来,线上教育蓬勃发展。此次疫情中,全国大中小学纷纷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授课,为线上教育带来又一波机遇。因此,许多人预测:线上教育将会取代线下教育。对“居家上网课”有着切身体验的00后们,是如何看待这一趋势的呢?

山河有恙 吾辈自强

  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线上教育有一个最突出的优点——便捷。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每天几乎不用花费时间在上学或上班的路上,晚上也无需考虑打扫教室等值日的问题,这样可以使老师同学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备课、学习、锻炼等。

  对于较为自律的学生而言,在家网课学习的效果与在校学习的效果差异并不显著,有的在家上网课效果甚至更好,他们严格规划自己的时间,认真听讲,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高效学习。

  线上教育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视频课件中一个地方听不懂,可以退回去反复听;课堂进度跟不上,按下暂停键,自己思考;面对课堂中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可以选择倍速或跳过……

  现实中,由于我们是宅家上网课,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学生们难免会松懈,注意力分散。何况,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时常困扰着我们,如网络延时、“断网”、课件下载打印不成功……这些不可确定的原因,也会导致线上学习效率降低。

  线上教育利弊共存,关键在于学生们如何去对待它。总的来说,线上学习的效果大部分取决于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努力学习的动力。反过来,居家学习也是学生们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良好契机。

  文/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邱美延

  指导教师/张锦

  短期内,线上教育无法取代线下教育

山河有恙 吾辈自强

  单从线上教育无法满足人与人面对面交流这一点来说,线上教育取代线下教育在短期内还无法实现。

  传统学校有一个线上教育目前无法企及的优势——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还是学生们练习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小学,最大的收获或许不是知识,而是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学校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练习场”,它模拟了真实的社会。在学校里,孩子们会了解社会的模式与规则,逐渐“社会化”,为日后融入真实社会打下基础。而这样的“模拟社会”尤其不能缺少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在真实的人际沟通中,有许多细节是只能在面对面交流中体现的,例如表情、语气、肢体语言等。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近、矛盾的产生与化解等,也都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实现。

  如果线上教育全面取代线下教育,那么人们学生时代的朋友就只能是网友了。网友更疏离、不真实,自然满足不了社交需求。很多人在学生时代认识了相交一辈子的朋友,最美好的经历便是上学时候和朋友相处。如果采用线上教育,人生中的一抹亮色就会被抹去。

  线上教育无法满足面对面交流,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状态来判断其知识掌握的情况,线上教学显然不可能。小组讨论也将成为一大问题,虽然有各种功能从技术上满足小组讨论的需求,但隔着屏幕讨论,很可能出现尴尬、冷场等情况,不如面对面的交流自然、默契。在某些情境下,面对面教学的效果明显更好。例如,在讲一道数学题时,老师画图给学生演示,学生也可以直接在图上标出疑问点,更方便讨论。在线上,这个过程会复杂得多。在面对面的课堂中,学生能被老师观察到,更容易有紧迫感,参与度更高,不易走神,也能更积极地回答问题。所以,传统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讲,而是与全班学生的交流与对话。

  随着科技发展,线上教育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发达,这些问题在未来的某天或许都能得到解决。例如,学生可以进入虚拟现实上课,效果和传统学校一模一样。当线上教育的缺陷逐渐被科技弥补后,它还是有可能取代线下教育的。但是,目前,线上教育还无法全面取代线下教育。

  文/北京市十一学校  董安愉

  指导老师/张梦梦

  “网课”究竟能走多远?

  对于许多学校而言,网课只是一种“非常时期”的特殊做法,线上教育仅仅可以满足完成教学任务,而效果则与线下教育不可同日而语。

  仅从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线下课堂上,老师一个人可以兼顾整个班的听讲状态,并且基本可以确保授课内容完整地传递给学生。而线上教育对于课堂效果的监控则是一个缺失,即使有摄像头同步,仍然会有学生出现心不在焉以及开小差的现象,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从师生互动、作业批改、改错订正等一系列日常的教学活动在网络平台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会削弱降低平常线下教学早已形成的那种师生默契和执行力度,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活动的完成度。可见,在正常时期,线上教学不可能取代线下教学。

  当疫情结束之后,机遇所带来的利好将会随时间而消逝。很多人将不再选择网络授课或学习网课,许多线上平台也必将改变他们的服务功能。

  面对机遇,不是坐享其成,而是把机遇当做自己成长壮大的第一步,只有做到如此,如今大火的线上教育平台才能在“过气”之后,稳扎稳打,走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