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一起《夺冠》,重新发现女排精神

北青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上映,引发了一场关于女排精神的回想与讨论。

十一长假前,《中学时事报》曾号召读者与父母一道,重温女排故事里的爱国之心,随后,我们收到了许多同学的来稿,聊起了他们看过《夺冠》后的感受。

女排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影片一开始便是重重的沉闷的击球声,单调刺耳得令我惶恐不安,“咚咚”的排球撞地声就像是有什么东西狠命地以火星撞地球的势头撞击在我的心头,引起我心脏与灵魂的共振。

80年代的女排,苦得让我揪心。别的国家队有电脑分析数据我们没有,就拉高球网豁出命来练,软骨磨得全是血跪倒在地教练发的球仍一个个砸过来,丝毫不手软。

因为,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只能孤注一掷。

女排的输赢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代表了国家的实力,当时的我们太落后了,无论是在科技上还是体育上,太需要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来激起华夏子女的国家信念感,带动神州大地的精神共鸣,增强中国的凝聚力,引领中国人民攀上新高峰。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上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显得至关重要,国际地位仍需稳固,国际关系仍需维系,中国女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中有信念 掌中有力量。”

她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民族的信仰与国家的期望,她们狠练,硬练,苦练,正是这样艰苦卓绝的奋斗,磨练了她们的意志,培养出了第一批“女排精神”的塑造者与践行者,造就了中国的第一次夺冠。

女排精神,并不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永不言败这几个干巴巴、冷冰冰的词就能形容和概括的。它践行在女排队员们的每一次击球里、每一次训练里、每一场比赛里,它都与女排融为一体,生死不离。

几十年来,中国女排一路拼搏,为国争光,一路跌跌撞撞,有高峰也有低谷。

但是,不论在哪个时代,女排精神都已经深刻进中国人的血液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共同情结。

女排精神,不仅仅是女排比赛中的赛场精神,更是中国人心中的一股信念,无论输赢,女排精神始终都在,因为,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代拼搏的印记。

1981年的女排夺冠离我们十分遥远,连父母都未必有印象,惟有在电影和纪录片中才能感触与体悟当时全民上街举国欢庆的盛大场面。

而新一代女排姑娘们2016年在里约的伟大胜利,却的的确确在我们这一代惊起滔天巨浪,延续和强化着我们对这支队伍和“女排精神”的认知和感情。

如今,女排精神已经完完全全地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在无意间多多少少地践行着女排精神。

身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当你面对恒河沙数的难题,刻苦钻研,迎难而上,不抛弃不放弃,这不就是女排精神的体现?当你在运动会上挥汗如雨,勇攀高峰,为班级荣誉而战,这不就是女排精神的体现?当你在钢琴考级前夕矢志苦练,挑战自我的极限,以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这不就是女排精神的体现?

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女排精神并没有那么高高在上、难以触及,它,就在我们身边。

文/韩柳若(北师大二附中)

从为国而赢到为自己而赢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初醒的中国太需要一个机会来鼓舞迷茫的人民,来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前路充满光明;而体育竞赛,尤其是富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球项目竞赛无疑是最直接有力的方式。

于是中国女排就承载了一国之希望:各方面条件皆不如人,那就通过近乎残酷的训练来提高技术、培养配合、磨练意志。

女排姑娘们每天的训练都是在磨损已千疮百孔的身体,挑战信念的极限。训练场的墙上布满的扣球时球凿出的圆坑便是“多少苦与泪,打碎了往心里藏”的最好见证

她们不能放弃,也没有放弃的机会。她们为赢,为赢国家荣耀。这时代的女排精神,是风雨中斩破荆棘阻挠,承华夏为不灭之信仰。

然而这也反映了当时国家的不自信。“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因为我们国家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我们不自信。”

影片中中国与日本女排比赛时,每失一分,电视机前的国人群众则骂骂咧咧“中国女排输了”;而每得一分,则欢呼声震耳欲聋,人们互相拥抱,振臂高呼“中国女排赢了夺冠了”……这某种程度上是过于在意“赢”的一种表现。

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包括女排姑娘自己,评判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输赢——以“赢”论英雄。不看过程,只有结果。

日月如梭,奥运会落幕后的中国女排褪去荣光,陷入低谷期。而郎平毅然决然从美国归来,执教中国女排。

她也曾遭受质疑“什么年代了,还有人看排球”“中国人不需要女排了,拿了世界冠军又怎样呢”……但她扛住了重压,大刀阔斧改革训练体制。

她还对球员说,“排球不是生命的全部”“你们不只是要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而是优秀的人”。她尝试了解每位运动员的内心,探寻她们为何而打球。

影片中朱婷人物弧光的展现正源于此:郎平引导朱婷,完成从“为爸妈”,到“为成为郎平”,再到“为自己而打球”的完美蜕变。为何?

排球其实从来不是为了比赛而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赢”,不是比赛的输赢,而是与自己的博弈:无人看又何妨,不需要又何妨,只求战胜自己,为自己而赢。

“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人们都背负着自己的压力,学生有升学压力,成人有工作压力。是被迫负重行走最终被压垮,还是为自己而活,不负每一寸光阴,皆取决于内心。

最终,郎平率中国女排在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情况下淘汰一众强敌,勇夺里约奥运会冠军。

她们赢了,赢了自己,为自己而赢。这是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是旧女排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是喧嚣中坚守热忱之心,赢本心铸无畏之灵魂。

文/赖芊辰(北师大实验中学)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曾经,我以为女排精神不过就如百度百科上所写的“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爱国精神的一种,空泛的四个字而已。

看完《夺冠》后,女排运动员那顽强拼搏的血性给予了我深深的震撼,而其丰富的内涵也彻底刷新了我对女排精神的认知。

影片伊始,讲述了八十年代的女子排球。

在那个“什么都没有”的时代,她们没有先进的训练设备,没有专业队医,有的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训练场,有的是对排球的热爱。

热爱给了她们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了能够站上心之所向的赛场,她们日复一日地接受魔鬼训练。她们不曾在凶猛来袭的排球前退缩,不曾在木刺穿过手指时喊痛,更不曾怕过拥有高科技技术分析的美国队伍……那十几个单薄却充满了力量与勇气的身影,让我感受到女排精神是一种梦想精神,是一种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

在赛场上的女排,是一个团队。女排队伍中,“没有我,没有你,只有我们”,大家不在乎平日的隔阂,只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互相帮助、支援、配合,甘做彼此的配角。让我深刻体会到团结一致的女排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时期,运动员们不仅仅是为比赛奋斗,更为“中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拼搏。

她们心中不只有赢一个目标,更背负着为国争光的希望。女子排球赢得世界冠军的奖杯,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女排精神,真实地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这,是女排精神中的爱国情怀。

或许,这些在现在看来已经没那么重要,夺冠早已不再能让数万中国人激动得走上街头奔走相告,但女排精神至今传承,仍是人们的重要精神食粮。

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女排精神告诉我们要“做自己”,行我所行,无问东西。

影片中,郎平问女排运动员们:“你们爱排球吗?”

正面回应的人寥寥无几,令郎导失望的是,大多队员们心中并没有像她们当时那样对排球浓烈的热爱。

有些人是为了不辜负父母,有些人是为了支撑家庭,真正热爱排球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女排运动员的反思,更点醒了茫然又无所适从的当代青年——要成为你自己,做你所真正热爱的事。不要成为如同行尸走肉的傀儡,浑浑噩噩地过着度日如年的日子。

当我们在“什么都有了”的时代,才更要坚定地学习女排精神,追寻梦想,不断拼搏;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活出自己。

夺冠,让我重新认识到女排精神不仅仅是一种高尚精神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女排运动员的歌颂;女排精神不仅仅是顽强拼搏的象征,更有着无限可能;女排精神不仅仅是简单的四个字,更是人们的精神动力,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文/于清卿(北工大附中)

编辑/杜语歌

发布于: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