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淞沪声,坚强吴贻弓

浪淘淞沪声,坚强吴贻弓
2019年09月20日 01:04 新浪网 作者 北青网

  

浪淘淞沪声,坚强吴贻弓

  导56班大学一年级与莫斯科电影学院副院长伊万诺夫合影(二排左一为吴贻弓)

  浪淘淞沪声,坚强吴贻弓

  

浪淘淞沪声,坚强吴贻弓

  导56班毕业与院系领导合影(后排左二为吴贻弓)

  原上影著名导演吴贻弓,走完人生80年征程,以搏击浪涛影坛的雄鹰之姿与世长辞。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首届班的老同学,我们遥望他魂归大海,不禁泛起阵阵哀思和悲痛!

  回想入学情景,他青春蓬勃的面容恍如昨天。1955年电影学校曾聘请苏联导演、表演、摄影和制片专家开办了四个专业的专修班为成立电影学院做了准备。1956年电影学院本科在全国招生,前苏联专家伊万诺夫主持的导演系本科首届招生从800名考生中录取了22名。吴贻弓当年来自上海,是主课老师和专家赞许的有才考生。及至校园生活开始,不论课堂编小品,或是学表演舞蹈,都显示他文思别致,想象活跃;特别是每周末的食堂舞场上,他和来自上海的女同学欢跳穿梭,侬语拉话说笑,俱是追慕苏联影星风范的快乐。

  凭其父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他从小喜欢看电影,而走进刚成立的电影学院殿堂,更唤起他为影业奋力一搏的愿望。史实是,新中国电影从拓荒、奠基,到电影摇篮铺路,曾受到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学派很大影响。我们有幸受教的主课老师干学伟来自延安鲁艺,专家伊万诺夫则是名片《攻克柏林》的导演之一。开学第一堂课,他们便以毛泽东文艺讲话要义,教导学生重视深入生活,学会创造典型形象。那时在歌声荡漾的学院,一部部表现革命英雄与新生活诗篇的苏联优秀影片,一位位如罗姆、培利耶夫、莱兹曼、格拉西莫夫等导演大师的耀眼光环,不仅给初入校门的学子输以丰厚营养,也极大增浓吴贻弓的专业进取心,促使他构筑未来创造电影辉煌的抱负和理想。

  可能是恃才傲物,年少气盛,当1957国内政治乌云翻动,鸣放大潮袭来之际,这位不经事缺历练的稚气青年,辄因不知深浅冒提意见而意外落难;一顶政治黑帽戴上,将他蓄势待发的锐气顿时压下,致多年抬不起头来。起初他感到困惑:难道呼吁新学院派大师名教上讲坛错了吗?高喊学莫斯科电影大学学生观赏电影不要钱,以及去北大看大字报谈言论自由就是反党吗……叹只叹自己对当时国际斗争复杂背景认识不清,大势盲目政治迷路,任性随帮唱影狂言无忌,一跤摔下去满身溅泥,构成他人生跌落的一大转机。以往老师课堂提问,不论究上世纪30年代影片《神女》《渔光曲》的创意,还是考对美国经典《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的解析,他总是对答如流,如数家珍。而今他却才聪遗失,目珠呆滞。从此他寡言少语,陷入沉寂。是的,他有悔恨流泪的权利,但思来想去,他不能受厄运摆布,坚信坎坷失意或将磨炼自己进取的毅力。

  中华文明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品位。屈原被逐赋《离骚》,司马迁忍辱作《史记》,体现的就是刚强坚毅、自强不息。我们民族世代传承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表达了辩证唯物史观在社会人物成长中的引领价值,宽宏视野。应该说,吴贻弓是北京电影学院在通向以德育人育才道路上坚强的践行者。试想,一位没出校门即被误打印记的“右派”,怎么可能在多年后成为卓有成就的著名导演、当上所在电影厂的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呢?而且还在拨乱反正之后以其突出表现批准入党,并擢升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乃至入选两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生活历程大落大起,不知人生轨迹改变的秘密在哪里?

  社会实践的逻辑,改变逆境首先要改变自己。古训“镜鉴照人,启足砥砺”,故而在思想解放新时期,他常以“慎独”省戒自己,为实现创造电影辉煌的理想,他自觉以悬锥待旦激励,不尚空谈,拜师求艺,刻苦攻读,壮大实力。从上世纪60年代初拍《李双双》他跟导演鲁韧当助理,随后陆续跟老导演沈浮、郑君里、吴永刚等当学徒,汲取老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格,逐步提高思想境界。为独立执导影片打底,他执著追求探寻美感,别开生面,诗情画意。果然,他在吴老扶植下拍出的《巴山夜雨》,以其真切婉约的叙事,初登银幕便获大奖,而由他精心打磨情浓画美的文艺片《城南旧事》一炮走红,连连迎来国内外诸多奖项与喝彩声!然而这时,他面对殊荣和聚光灯,不显山不露水,总是以低调回应。显然,他成熟了。

  毕业后老同学天各一方,而同窗之谊自始难忘。记得1972年间于得水抵沪出差,华克带大庆《创业》创作组走访上海,两位不约而同相继奔南京路看望时在工厂战高温的吴贻弓。当他挥汗领我们走进他不到20平方米的住房坐定,谈起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彼此苦苦一笑,指指上海天空,相对会意无声……

  粉碎“四人帮”后吴贻弓很快回到上影,他重启创作的剧本是缅怀总理周恩来题材。此作先由长影责编约请修改,当华克得知老同学住进本厂小白楼时,立刻和夫人买鱼杀鸡做菜,亲自拽他来家吃饭尽情招待,而这位多年未见的同窗习惯亦如海派,特地给小女儿带来礼品,逗她乐开怀。

  2003年7月19日,《与共和国一起成长——首届中国电影导演研讨会》在北京香山商旅中心召开,200多名电影艺术家、理论家与事业家济济一堂,共同研讨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导演创作经验,并为创作无愧于时代精品献计献策。会上,原导56班老师和吴贻弓同学难得见面,而此刻他已担任上影厂领导职务及第二届电影导演协会会长,他张罗会务一派奔忙,远离奢靡而从不张扬,风尘仆仆俨然像酒店跑堂……

  2012年前后,当北京校友获悉吴贻弓患肺癌赴海南治疗,大都惶惶不安十分惦念。直到2017年6月华克赴上海儿子家庆晋八华诞,得知他康复回沪,当即托上影校友张萍联系,特意购保健品代表北京老同学家访问安。交谈中提及当下不少国产电影有失健康文化精神,他含笑点头却规避针砭,沉默后点题:“中国电影若要拍出民族精神与国家气派,核心依然是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大力培育独具审美理想的闯将和高素质艺术人才。”这便是他最后一次见面的留言。呜呼,浪淘淞沪声,宛若洪钟!

  云海如虹,永别了贻弓!

  2019年9月16日

  文/于得水 江世雄 卢华克(执笔)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校友导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