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海南周刊 | 流失海外近百年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家”

海南周刊 | 流失海外近百年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家”
2021年03月22日 12:59 新浪网 作者 北青网

  原标题:海南周刊 | 流失海外近百年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家”

  文\海南日报特约撰稿 金松

  今年全国春晚上,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全国观众见面了,这是2020年归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也是近百年来首件从日本回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雕。作为我国的国宝级文物,佛首何以被割下偷运出国?它又是如何被追索回国的?

  历经千年的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40公里的群山之中,此地山峦起伏,风光秀丽。北魏末年(534—550年),权臣高欢进据晋阳(太原古称),并在此修建避暑胜地。高欢死后,其子高洋称帝并改魏为齐,史称北齐(550—577年)。在此期间,因为山下兴建了一座天龙寺,这里也就被人称为天龙山。

  高欢当政时期,就已经在天龙山一带开凿石窟。高欢去世时,他生前开凿的两处石窟尚未完工。高洋改称北齐后,天龙山石窟仍在继续开凿。等到北齐亡于北周时,天龙山石窟已经小有规模。此后,隋代杨广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修寺凿窟。唐代后,起家于晋阳的李渊父子将天龙山石窟的开凿推向高峰。之后的宋金元时期,天龙山石窟凿声渐停并逐步走向衰弱。明朝时虽有小规模开凿,但很快沉寂。历经千年,整个石窟才得以凿成。

  天龙山石窟主要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共计25个洞窟,其中东峰12窟,西峰13窟。大部分石窟坐北朝南,其中又以唐代最多。据统计,目前石窟现存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

  从年代上看,最早开凿的是北魏末年高欢开凿的东峰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的为东峰1号窟和西峰第10、16号窟;东峰第11号窟为北齐至隋时开凿;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了东峰第8号窟;其余均为唐代开凿,共18个窟。这些石窟,既有相互联系的传承关系,也反映出各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特点。大体而言,唐朝前的石雕比例适中,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后的雕像则刀法洗炼,体态生动,姿势优美,具有丰富质感。

  天龙山石窟中,西峰第9窟是罕见的精品,该窟峰顶为高755厘米的姿态端庄的弥勒坐像,下部为高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后壁为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崖壁间又附有若干龛窟。

  在“中国十大石窟”中,天龙山石窟排名第六,它生动显示了北朝石窟艺术向隋唐转化的进程。作为中原地区的代表性佛教石窟,它不但在中国石窟雕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未被破坏前的照片。新华社发

  惨遭大规模盗凿

  据历史学者陈文平在《流失海外的国宝》中介绍:在1949年以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因战争劫掠而流失出境,如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1900年八国联军对京城及皇宫的劫掠,再如日本侵华战争中带来的浩劫等;二是在“文化考察”“地理探险”的幌子下,一些西方殖民者如斯坦因、斯文·赫定、伯希和等人对西北地区如敦煌石窟及古文化遗址的盗窃和非法挖掘;三是国内不法分子盗窃盗掘后与古董商勾结非法贩运出境。据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从1840年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在此形势下,天龙山石窟也同样惨遭浩劫。1908年时,德国建筑学家伯尔施曼首次来到天龙山石窟展开调查。10年后,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贞也对天龙山石窟进行了考察,并于1921年在日本《国华》杂志发布报告,天龙山石窟因此闻名世界。1922年,日本学者田中俊逸对天龙山石窟进行了照相和系统编号,随行的外村太治郎后来出版了影集《天龙山石窟》,这也是天龙山石窟最早、最全面的图片记录。

  然而,在学术考察的同时,一些利欲熏心的日本古董商也打起了坏主意,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山中定次郎。山中定次郎曾两次来到天龙山,并用金条银元买通当地和尚对石窟佛像进行盗凿。在一本名为《天龙山石佛集》的小册子中,山中定次郎以日记形式记录了盗凿过程:“大正十一年(1922年),当我第一次看到天龙山的照片,就被那里的石窟和造像深深地吸引住了。时隔两年后的今天,我终于跨越万里,来到了天龙山……我用手中的真金白银说服了净亮僧人,他同意让我带走一部分造像的头部,这不禁让我异常兴奋,每当我带着工匠进入一个石窟,凿下一个佛首,那种喜悦,超过了得到黄金万两。”

  此后,其他盗窃者也纷至沓来,天龙山石窟几乎被洗劫一空。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大规模盗凿,超过240尊雕像被盗,现收藏于日本、欧美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

  佛首的回归之路

  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经监测发现,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拟拍卖的一尊“石雕佛头”疑似天龙山石窟流失文物。随后,国家文物局立刻启动追索机制,并于同年10月15日致函拍卖行,要求终止与该佛首相关的拍卖和宣传展示活动,予以撤拍。

  日前,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北京鲁迅博物馆。新华社发

  10月16日,拍卖行积极配合,作出撤拍决定,终止有关宣传。我国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董事长张荣(旅日华侨)取得联系,鼓励促成文物回归。10月31日,张荣与日籍文物持有人谈判完成洽购,经我国国家文物局充分沟通,决定将佛首捐献中国政府。11月17日,我国驻日使馆举办文物移交仪式,张荣将持有的天龙山石窟佛首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移交使馆保管。12月12日12时,佛首安全运抵北京。从发现到追索回国,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三个月时间。

  据专家测定,回归佛首长33.7厘米,宽30.4厘米,高44.5厘米,重55.5公斤。佛首石材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构成,符合天龙山岩体特征,内部一致性较好,无显著裂隙发育。在与1922年所摄《天龙山石窟》图版35及1923年所摄《天龙山石窟》图版41所示的佛像仔细比对研究后,回归佛首与原状图片里的佛首在脸型、五官、形神上高度吻合,特别是右脸颊的斑驳痕迹,从右眼睑下向右耳延伸扩展的形状,与实物完全一致。此外,回归佛首面部的一些细微特征,如右腮的小斑点和颈部风化形成的边缘,两者也高度一致。

  由此,专家们一致认为,回归佛首源自天龙山第8窟北壁佛龛内佛像,应为1924年前后被盗。据窟前壁碑刻记载,第8窟是隋开皇四年(584年)开凿,它既是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

  从外观上看,这尊佛像脸庞圆润,肉髻低平,面部表情十分慈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笑容。从艺术角度看,这一佛像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具备北朝晚期至隋初的显著特征,是研究天龙山石窟乃至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目前,这尊佛像已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近期,该佛首亮相北京鲁迅博物馆“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展后,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有关方面,践行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国际共识,在具备安全条件前提下,将佛首送回天龙山石窟,在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收藏展示。(金松)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