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穿过“踩屎感”鞋子吗?感觉如何?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热议:武汉的吴女士买了一款“踩屎感”凉鞋,号称就像踩在云朵上一样柔软舒适;
可没穿多久,她足底的疼痛越来越明显,脚底疼得难以走路,检查发现竟患上了足底筋膜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
引发足痛的“元凶”
足底筋膜炎
医生表示,问题很可能出现在鞋子上。“踩屎感”凉鞋由于鞋底平、软、宽,中部缺乏足够的支撑力,无法有效支撑足部和下肢,使得脚在行走时难以找到正确的着力点。
此外,“踩屎感”凉鞋一般都设计得很宽大,尤其是前足部分,软绵绵的鞋底也会减弱人体对足部的控制,无法固定脚踝,导致难以稳定站立。
一般在家或短距离休闲穿还可以,但如果是行走频率高、长途跋涉时,经常穿着缺乏支撑和稳定性的鞋子,会让足部的生理力线发生改变,从而引发足底无菌性炎症,更容易诱发慢性足底筋膜炎。
尤其是对于发育期或中老年人群,还可能导致足部结构发生改变,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足部畸形。

小贴士:长时间穿着或运动时建议选择鞋底柔软、有足弓、有一定厚度(2cm左右)、轻便的鞋子。
1足底筋膜炎的疼痛特点
当足部的一些致密的筋膜组织出现炎症和微小撕裂,就会发生足底筋膜炎。它也是最常见的足底痛原因。
这种疼痛通常是:
①早上起床脚刚落地时最明显,但走几步后疼痛慢慢缓解;
②有时久坐或久走后也会痛;
③疼痛主要发生在足跟靠内侧处,也可能在足心处;
④痛感表现为搏动性、灼热性疼痛。

2足底筋膜炎的诱发因素
除了缺乏足够支撑的鞋子、鞋跟太高或太低,以下4点也容易诱发足底筋膜炎:
①足部结构异常
扁平足或高弓足的人,足部受力不均匀,容易导致筋膜过度拉伸或受压。
②过度使用
长时间站立、跑步或步行,尤其是在硬质表面上,容易使足底筋膜过度拉伸或受压。比如芭蕾舞者、教师、运动员等职业。

③肥胖
体重过重会增加足部的压力,进而导致筋膜损伤。
④年龄因素
足底筋膜炎多见于40~60岁的人群,其中40~50岁的人发病率为36%,50~60岁的人发病率为32%。
随着年龄增长,筋膜逐渐退化,弹性减弱,因此,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
3一分钟自测筋膜紧张度
双脚并拢,努力地下蹲,如果蹲不下去或者需要踮起脚跟才能蹲下,说明足踝后侧的筋膜紧了。
足底有一个特殊的“皮筋”,叫跖腱膜,它的作用是形成足弓,牵拉足底肌腱。如果您做下蹲困难,说明可能是足底筋膜紧了。

平时我们也可以经常做一些足底筋膜的放松锻炼。
2
学会三个动作
放松筋膜,改善腿型
学会下面这三个动作,除了能放松筋膜,有助于足弓健康,还能锻炼足内侧肌肉,改善腿型。
1光脚滚小球
将筋膜球或者网球放在地上,用脚将小球踩住,从足跟一直到脚尖来回滚动。做3-5分钟,力度以能忍受的酸胀疼即可。

2牵拉足底
将腿架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用手固定足底,另一只手握住足趾,缓慢向后牵拉,出现酸胀感维持10秒再放松3秒,做30次左右。

3足底抓毛巾
将毛巾放在地上,用足趾用力抓住毛巾,维持5-10秒再放下,做30次左右。

3
频繁足痛
还可能是这些因素惹的祸
1跟骨骨刺
也称为足跟骨质增生,是在脚跟骨上形成的骨质增生物或突起。通常与足底筋膜炎有关,一旦形成,就难以自行消失。

疼痛特点:
①当足跟向下用力踩时,会出现疼痛。疼痛的性质较为固定和尖锐,像是针刺的感觉。用手按摩一会儿,疼痛会减轻,并出现轻微的麻木感。
②严重的患者,足部中央也会出现疼痛。
③足跟疼痛有时会蔓延至整个足部,一般“晨起疼痛剧烈,下午疼痛缓解”。
2跟腱炎
我们走路、跑步和跳跃都会使用到跟腱。如果长期超负荷运动、硬地跑步、爬山等就容易过度使用跟腱,造成跟腱内部纤维的慢性损伤,从而引发跟腱炎。

疼痛特点:
①症状较轻时,早晨会感觉到脚后跟上方疼痛、小腿后方僵硬酸痛,严重者跟健部位还会表现出肿胀其至发红。
②脚踩地、踮脚尖、跑步、跳跃等活动会加重疼痛。
3足部应力性骨折
如果在脚掌处出现疼痛,足背出现肿胀,而且是在打篮球、足球、长跑、跳绳等运动后出现,那这可能是应力性骨折,也称为疲劳性骨折,就是在足骨上出现了微小的骨裂。
另外,女性长时间穿高跟鞋,脚得不到休息和放松,也容易出现应力性骨折。

建议:应改进运动方式或停止运动,必要可辅助体外冲击波治疗、下肢支具或者足踝矫形器固定等。
4跖骨痛
跖骨连着脚趾骨,处在前脚掌的部位,跖痛症通常的表现是前脚掌下跖骨头的疼痛不适,有时前掌中间还有厚重的老茧。一般中老年女性和脚偏瘦、偏窄者容易中招。
建议:平时减少脚步活动、多穿弧形底鞋、定期修理脚底老茧,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5糖尿病足
患有糖尿病且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者,会导致足部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引起足底的麻木、刺痛或灼痛,严重时可导致溃疡或感染。
足痛别大意,若情况严重及时就医,避免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