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2020年05月25日 18:16 新浪网 作者 教子有方

  ✎优妈说

  所有痴迷网游的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而所有的心理问题,本质上都是关系的问题。

  这一切关系中,最最重要的,恰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

   来源丨闲时花开(ID:xsha369)

  有个读者留言,说她家5年级的神兽,在家上网课时,用她的手机玩网游,偷刷近5000元。

  “我一个月工资也就两三千。”

  她的银行卡没有开消费提醒,她和丈夫都要上班,只能留孩子一个人在家上网课。

  相比5000元的损失,她更大的担忧,是已有了网瘾的孩子,日后一旦脱离掌控,就可能以更大的瘾,做出更疯狂的事儿。

  现在,他偷刷老娘的银行卡,将来,谁知道他会不会抢银行?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这个咨询,让我想起前两天前,微博上有个姐姐的求助:

  她14岁的弟弟,正读初中。从过年到现在,利用上网课的机会,往各种各样的网游里充钱,竟然偷了父母高达17万元。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这个姐姐说,这些钱是父母贷款做小生意挣的,来得非常不容易。

  为证明自己所说的属实,她还贴出了7页转账记录——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这两个案例中,父母都没有开通银行消费提醒。这的确是疏忽大意,却不是根本性问题。

  问题的根本是: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痴迷网络游戏?

  一次次偷父母的血汗钱,一掷千金?

  仅仅因为,孩子贪玩不懂感恩吗?

  仅仅因为,网游商家没有良心吗?

  仅仅因为,底层人家搬起砖头无法管你,放下砖头无法养你吗?

  这里面,有着深层的问题。

  这问题,是我们这代父母都要面对的。

  下面的文字,就围绕此展开。

  需要说明的是,它们不是鸡汤,少用情绪,读起来也未必轻松。

  但看完的人,会有收益。

  网瘾,是一种病吗?

  网瘾,学名是“网络成瘾综合征”。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的中学生中,有18%的孩子,都有网瘾。

  对此,我要旗帜鲜明地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

  我不赞同,给孩子贴上“网瘾”的标签后,从此认为他有病,然后把他归入不可救药的堕落一族。

  有时候,标签,就是歧视,就是排斥,就是把孩子从我们身边推开,盲目断定他是个十恶不赦的怪胎。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为人父母,我们要看见的第一条是:

  所有痴迷网游的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而所有的心理问题,本质上都是关系的问题。

  所以,解决孩子沉迷网游的问题,不是诋毁或殴打,或送到杨永信那儿,解决掉孩子。

  而是,解决孩子周边的关系。

  这一切关系中,最最重要的,恰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

  沉迷,是在找什么?

  儿童心理学中,有句广为流传的认知:

  所有儿童的问题,都是关系问题。

  是的,所有。

  用这个认知,去观察沉迷网游的少年,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所有沉迷网游的少年,和父母的关系都有问题。

  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每个人成长中,最该得到的两个礼物: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他不知道自己在父母那里是否重要,或者他已经确认自己在父母那里不重要;他无法从真实的家庭氛围里,感受到爱和包容;他睁开眼看见的就是父母麻木冰冷的脸,或者是远在他乡的父母模糊抽象的脸。

  那么,在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他会沉迷网游,借此寻找“精神上的父母”。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因为,他渴望去虚拟世界里,和某种事物建立强韧链接,感受那种被需要、被惦记、被关注、被肯定的满足感。

  网游本身的诱惑性和刺激性,会给他加倍的体验。

  沉迷,一再沉迷,反复沉迷,就成了他孤独的救命稻草。

  控制,到底有用吗?

  发现孩子沉迷游戏后,100个家长,99个的做法,是控制:

  没收手机,掐断网络,实施监控,在反复说教中,不停给灌输给孩子“玩游戏是罪恶的”羞耻感。

  不少家长甚至还通过哭诉、谴责、自残的情感绑架,用自己最糟糕最崩溃的一面,恐吓孩子,远离网络和游戏。

  这些方法,有用吗?

  从短期效果看,有用。

  从长远目标看,没用。

  为此,我举两个例子。

  我有个亲戚,家庭富有,但孩子迷上网游。为此,她一气之下把家里两台电脑都送了人。

  但12岁的少年,为上网,学会了逃学,学会了偷钱,学会了离家出走,学会了去黑网吧。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之前采访中遇到的:

  同一个班级的两个男生,经常聚到一起打游戏。父母们为了制伏他们,说服学校把他俩分到两个班级。

  某个上学的清晨,两个少年约定,在校门口躲开家长的视线,偷偷溜出去上网。两天后,他们的尸体在郊区被发现。

  深夜从黑网吧出来,他们遇见了彪悍的变态狂。歹徒把他们性侵后又杀害。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说这两个故事,绝非为吓唬人,而是为阐释这样的事实:

  父母控制得了一时,控制不住一世。

  当我们焦虑狂躁地控制孩子时,所传递的极大负能量,会让冲动鲁莽的少年,为了反控制,铤而走险地踏上不归路。

  直至,我们追悔莫及。

  恐惧,在害怕什么?

  那么,面对孩子玩网游这件事,父母到底在恐惧什么?

  作为一个家有神兽的老母亲,我个人最深的体会是:

  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反对孩子玩游戏,但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孩子一旦玩起游戏,会毫无节制地一直玩下去。

  没错,我们担忧的,是孩子的自控力。

  准确地说,我们害怕孩子失控。

  或者说,我们恐惧孩子的失控,让自己失控。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这恐惧,源自爱。

  只是,这爱里,也有不经推敲的偏见。

  假如,我们的孩子每天学习12个小时,我们不会给他贴上“学瘾”的标签,嘲笑打击他,反而以他为骄傲。

  但,如果我们的孩子,每天玩2个小时的手机还停不下来,我们为什么会给他戴上“网瘾”帽子,羞辱他仇视他呢?

  因为,我们的潜意识,还有世俗的驯化,让我们断定:学习是正确而积极的,游戏是错误而堕落的。

  但,回忆我们自己的成长,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我们对电视、露天电影、玩弹珠、滚铁环的痴迷,还有至今想起童年忍不住嘴角上扬的沉醉,都会让我们察觉这样的真相:

  我们都玩过游戏,但我们都没有疯掉。

  不是吗?!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那个年代,同样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我们的父母,顶多认为孩子起早贪黑地疯玩,是调皮捣蛋,不会贴“上瘾”的标签,认为那是堕落,进而气急败坏。

  所以,童年的我们,在玩这件事上,并没有强烈的羞耻感和负罪感。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管是玩天然的游戏,还是玩网络游戏,都未必会毁了他,但对父母的愤怒产生的毒性羞耻感,却会。

  想当然地认为网游堕落,并把偏见投射到孩子身上,才是我们这代父母,面对网络长大的孩子,最该反省的地方。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平衡,怎么才能做到?

  那么,就此放任不管,让孩子敞开随便玩游戏?

  当然不是。

  倪萍提到儿子的成长时,说到这么一个细节:

  她儿子有段时间,因为痴迷游戏,不愿去上学。倪萍说,好,你不要上学了,你就在家玩游戏。

  孩子开心得不得了,晕天昏地玩下去。他不吃饭,不管他。他不睡觉,不管他。

  作为妈妈,虽然倪萍心里也有一万个想管他的念头,但她知道,自己一旦管,就失败了。

  几天之后,孩子主动把游戏机还给妈妈:“没什么意思,我还是去上学吧。”

  上学后,儿子偶尔还会玩游戏,但不再痴迷。

  他体验了那种彻底沉迷的触底体验,也发现妈妈不管自己也没多快乐,反而在“不好”的真实感受里,调试自己,回到现实,担起责任。

  满足了,才不会匮乏。

  得到过,才不会好奇。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所以,相比打压、控制、要挟、殴打,怎么结合自家实际,在学习和游戏之间,探索出一条平衡路,才是我们最该思考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到:

  父母改变了家庭关系的模式,关系中最幼小的那个人——孩子——才会真正持久地改变。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复盘,什么才是原点?

  为改善家庭关系,我们有必要回到源头,把孩子沉迷游戏这件事,再复盘一遍:

  在孩子成长中,我们没有给他充分的安全感,没有让他感受到被重视,也没有让他对我们形成信赖。

  他失去了和我们的连接。

  但人性渴望归属的本能,让他必须抓个什么,满足匮乏的内心。

  游戏,就成了孩子心理上的妈妈。

  发现孩子沉迷游戏,或有这样的苗头后,我们将这归因于手机的错、网游的错,武断地打压孩子,藏起手机,卸掉网游。

  孩子在不被理解的孤独中,决定铤而走险。

  他要么假装听话,背地里继续偷偷玩游戏。要么和我们公开宣战,偷钱或离家出走玩游戏。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我们在失控中,彻底站到孩子的对立面。

  孩子在叛逆中,彻底站到学习的对立面。

  所以,要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父母必须改变自己。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归宿,要怎么做?

  网络时代,没有人可以把孩子锁进真空里,永不接触网络。也没有人能监督孩子一辈子,从来不让他接触网游。

  为人父母,我们终其一生,能做到的,其实不过两点:

  ●正视自己的问题,潜移默化中,用正能辐射孩子。

  ●看见孩子的需求,接纳靠近中,让孩子管理自己。

  具体到孩子沉迷网游上,可以拆解如下:

  ①撕掉标签,让孩子拥有现实的妈妈。

  沉迷网络的孩子,是在抓住网游这根救命稻草,向父母发出呐喊:

  看见我,陪陪我,听我说,理解我,不要抛弃我,我是需要你的。

  为生计辗转的父母们,有多少人能从孩子沉迷游戏的孤独身影里,懂得并做到: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游戏,就是父母陪他做过的微末小事,走过的山水花田,见过的人情世故。

  这些回到现实中,和人产生连接的真实欢畅的游戏,在孩子心头培植的坚韧向上的信念,藏着一个人未来的天地和奇迹。

  现实关系的富足,才是真正的精神滋养,才是虔诚的信仰力量。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②放下诋毁,和孩子真诚地沟通。

  比不让孩子玩游戏更让孩子伤心的,是诋毁或污名化孩子钟爱的东西。

  因为孩子玩游戏,不少父母一怒之下摔了电脑和手机。

  由于玩手机引发的孩子跳楼、自杀等一系列悲剧,也提醒我们:

  这种借助家长权威的霸权和震慑,远比孩子沉迷游戏更恶劣。

  网络,游戏,都是中性词。

  贪玩,探索,才是小孩子。

  父母对待网络和游戏,有多客观,某种程度上,孩子就有多自律——

  慈悲的父母,如何看待万物,决定了他会如何看待孩子。

  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又决定了孩子是站在对面,还是站在身边。

  回想孩子沉迷游戏的过程,我们才是始作俑者。

  所以,告诉总想玩手机的孩子,他的沉迷里,我们也负有很大责任。

  我们承认之前的错误,用真正的改变,向孩子道歉,孩子才会在看见我们的诚意中,主动改变。

  摒弃沉迷,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③不要去堵,和孩子签约遵守。

  家庭是个讲爱的地方,爱需要耐心和方法。

  根据孩子的学业,在保护视力的情况下,和孩子签约时间管理。

  比如,每周两天可以玩游戏,一次可以玩20分钟。

  或者每天写完作业,可以玩10分钟游戏。

  规则就是合约,制定了就要遵守,不遵守就要惩戒。

  怕就怕,家长面对自控差的孩子的死缠烂打,一次次没有原则,放开口子,让孩子自小就觉得,规则可以随意破坏,由此变得更加失控。

14岁少年,玩游戏偷17万:关于网瘾,1000万父母都错了

  不管是哪种方法,真正做好,一直做下去,都不容易,都需毅力。

  但,教育本来就没有捷径可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对于父母来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为了孩子,家长要去做个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网瘾沉迷游戏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