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观点中国:特朗普签署“台北法案”让两岸关系愈趋复杂

观点中国:特朗普签署“台北法案”让两岸关系愈趋复杂
2020年03月31日 08:24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网观点中国

  熊兴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早先在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台北法案”,日前已由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就在法案签署的前夕,隶属美国第七舰队的“麦克坎贝尔号”导弹驱逐舰在3月25日穿越台湾海峡,这已是今年以来美舰第三次穿越台海区域。而前一天,台军方也举行了“联合防空作战训练”,让人不得不产生是在配合美方行动的联想。尽管有分析认为,美方此时签署“台北法案”,有分散国内疫情注意力的考量,但笔者认为,美国的这一举动,更是近年来其国内的政治势力持续弱化和虚化“一中政策”的常态化延续。

  自中美建交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主要以经济上接触、政治和军事上遏制的双轨政策为主。随着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影响力的持续增加,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也随之出现。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国内开始不断出现有关修正对华政策的声音,更多人开始从大国博弈的现实主义逻辑和竞争性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在多次的讨论后,美国内部逐渐形成了对华战略必须做出重大调整的基本共识,认为美国在对华战略上应采取制衡、防范、规制、接触、融入、合作共存的新模式,尤其是需加强对中国崛起的制衡与遏制。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的对华战略和政策出现明显变化,对抗性和矛盾性增强,摩擦、起伏和冲突越来越成为中美关系的常态,其“一中政策”也开始出现变化。台湾一直被美国视为其亚太战略尤其是对华战略中的重要“棋子”。当中美关系发展态势良好时,美国倾向于维持两岸之间的稳定;而当中美关系发展态势出现波折时,美国有可能会利用台湾作为制衡中国的一个筹码或工具。作为亚太政经格局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不论是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还是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印太战略”,其首要的目标都是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从美国国家利益考虑,其在两岸政策中的长期目标是维持两岸之间“不统不独不武”的分离状态,并以此实现最大程度上牵制中国的效果。

  近年来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也在其两岸政策上有明显体现。在特朗普政府内部,对华“鹰派”和“亲台”、“友台”人士全面上位。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亲台派势力也出现明显回潮。2016年民进党政府上台执政后,两岸关系陷入低谷。台执政当局为谋求对抗大陆,通过各种联系、游说和利益输送,强化与美政府和国会中的亲台派,以及一些保守派智库和研究机构的关系,对美国政界、军界、舆论界和学术界施加影响力,合力推动美台之间提升“实质性关系”。自2016年底特朗普政府当选以来,美国政府和国会已有一系列涉台的挑衅和“踩红线”言行,包括“特蔡通话”、通过《与台湾交往法》、《台湾旅行法》、《台湾保证法》,在《国防授权法》中增加支持台湾的条款,进行多次军购,美政府高级官员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加大对台湾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做出一些表态,以及这次的“台北法案”。

  美方的这一系列言行,不仅是以国内法干涉他国事务,从国际法的法理上属于非法的长臂管辖,更是对其过去长期声称的“一中政策”的不断弱化和虚化,是制造中美关系紧张和两岸对立的危险行为。美政府和国会在言论和行动上不断挑战两岸关系的“红线”和“禁区”,在这次的“台北法案”中,甚至直接出现“台湾是一个由2300万人组成的自由、民主和繁荣的国家(nation)”的表述。

  美国内部也出现政府行政部门与国会亲台势力相互配合的态势。其意图都在于通过不断消除美台关系中的一些限制和障碍,推动美台在政治、军事上逐渐发展成为“有实而无名”的“正常关系”。而这会不断升高两岸之间的对抗性,使台当局更加强化其“亲美”、“反中”、“抗中”的立场和行动,更乐于充当美国“印太战略”的“棋子”。也使其获得错误信号,进一步恶化两岸关系。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台当局在疫情期间对大陆同胞和美国的差异化做法,以及在鄂台胞包机返台中的种种波折,使两岸在网络和民间中早已存在的一些负面和对立情绪进一步升高。台当局也试图在此期间“挟洋自重”,浑水摸鱼,各种动作频频。因此,此时签署的“台北法案”,料将继续弱化和虚化美国过去声称的“一中政策”。而这些将使两岸关系愈趋复杂严峻,对未来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责任编辑:高霈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特朗普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