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芯翌科技董事长杨海宁专访:创办芯翌,是一段实现梦想的征途

芯翌科技董事长杨海宁专访:创办芯翌,是一段实现梦想的征途
2020年08月08日 17:28 新浪网 作者 雷峰网

  下一轮经济复苏即将由人工智能推动,反过来又将加速人工智能的应用。

  

  在而今百舸争流的人工智能初创时代,一个企业仅用了两年光景就已推动多项AI算法技术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行业领域内落地开花,这其中的跌宕起伏——不仅仅是一段砥砺前行的奋斗史,摸着石头过河的创业史,更是掌舵人对这个时代的见谛。

  如果在成功之上叠加成功,对于一个已经取得金融领域里成功的人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复制过去。但他却没有沉溺辉煌,以自我的韧性,从“零起点”去捕捉到人工智能的机遇,并燃起了实业创业的熊熊火焰。

  如果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的一片蓝海,那AI技术服务就是蕴藏在海洋里神奇的力量,想要“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企业就要有一个精神领袖为员工拨开迷雾,照亮前路,也为这艘承载梦想的AI航船在行业大潮中乘风破浪指明方向。

  他,就是芯翌科技的董事长——杨海宁,一个以人工智能大基座开创未来社会的践行者,一个通过AI技术赋能万物的梦想家。

  近日,杨海宁创立的芯翌科技获得雷锋网2020AI最佳成长榜单,AI+智慧城市领域的“最佳产品成长奖”,借此机会我们邀请到他,来聊聊创办芯翌科技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行业的独到见解。

  以下是杨海宁先生的专访。

  您当时创立芯翌科技的初衷是什么?

  杨海宁:多年的投资经历让我确信,现在是创办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最佳时机。一方面经过几年大规模的技术投入,人工智能部分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使得我们对技术落地应用的方向看得更加透彻,芯翌在这方面有后发优势。

  另一方面,从市场发展看,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专注于增长,而在困难时期,他们就寻求提高效率,企业将更依赖于数字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的创新来恢复生产力,减少臃肿。下一轮经济复苏即将由人工智能推动,反过来又将加速人工智能的应用。

  有人认为现在入局AI优势不明显,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杨海宁:AI赋能的行业非常广泛,从智慧城市这个行业来看,一方面我们看到这波产业升级的浪潮确实是Al技术公司推动的,如同蝴蝶效应一般,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改变,AI技术的发展给很多成熟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进而推动了产业进步。

  另一方面Al落地速度不及预期,也说明这个市场本身需要更多技术产品渠道联动与协同,这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Al技术公司要更产品化市场化,成熟公司也要更加积极地拥抱技术进步的潮流。而同时具备这两点特征的公司,芯翌科技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家。

  从金融到人工智能,从不了解、到理解、到熟悉,您是如何快速熟悉行业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杨海宁:当我的看法转变了,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愿意花时间去做好。近到家门口、小区里,远到港口、水电等城市工业场景中,一个个嵌入了芯翌AI算法的产品和设备出现在那里,看似不起眼,却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一场彻底的进化,这时候我的骄傲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也更希望能为这座追求全球卓越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多做点事情。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我就是想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实现梦想的征途上我们所走过的路与流过汗水,以及付出的艰辛才是最为珍贵的。

  杨海宁是一个梦想家,创办芯翌立志用AI技术赋能万物

  您如何评价以纯算法能力为卖点的AI公司?

  杨海宁:如果下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将由人工智能引导,那么先期成立的AI技术公司确实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他们通过大规模的投入,促进了部分AI技术从不确定到相对确定,同时对市场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但我们也看到,虽然AI算法能力是门槛、是入场券,可以拉升公司发展空间的上限,并不能作为公司长期且唯一的壁垒,AI技术和业务相互驱动所积累沉淀的数据、渠道以及商业模式才是竞争对手难以超越并望而却步的壁垒。AI的路还很长,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落地应用,都远没有达到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发展的空间非常大,需要的是正确的坚持。

  AI技术一定要与公司业务发展相结合,深入行业,落地生根,与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形成飞轮效应,相辅相成,互促互进,才能走得对,走得稳,更能走得远。AI率先扎根在哪几个行业,扎的有多深,能带来哪些变化这些才是我关注的。

  那您是怎么理解行业的?

  杨海宁:还是刚才说的,这个行业的核心是落地,而落地需求很零散,单靠一两个招式,只能撼动个别应用场景,无法通吃,无法形成规模。而这一两个招式,可能是现在所谓的算法技术或资本投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现在,在具体场景中实现大规模落地,考验的是技术创新、产品定义、业务推广以及交付实施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

  我们放大到整个产业链的视角,芯翌科技聚焦的是其中的哪个节点?

  杨海宁:芯翌的定位是政企人工智能服务供应商。对于TO G市场,我认为是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如何优化城市的社会治理或者信息化建设去做一些事情。TO B企业市场,我们会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是他们的分支机构合作,围绕如何帮助他们去做物联网和信息网。

  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人工智能和数据智能最终提供的是服务,算法最终要落地场景进行应用。人工智能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芯翌科技以算法为界,向下能够兼容主流AI芯片,向上做场景落地,形成面向城市安全、城市管理、智慧港口等专业人工智能服务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平台去占领用户业务集成的高地,占据数据入口,向下辐射人工智能服务。

  对于政府和企业级市场,各家公司打出的招式各不相同,有以云为核心、有以算法算力为核心,有以大数据为核心。芯翌作为政企人工智能服务提供商,未来会往哪个方向走?

  杨海宁:我们希望以与行业业务场景结合的算法为核心,为客户提供真实的体验提升,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芯片、硬件、云架构这些,希望和业内最专业的公司配合,使得我们可以更专注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

  芯翌科技成立到现在,在您看来,有哪几个重要的节点? 

  杨海宁:芯翌科技发展到现在一共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是创业初期(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那时研发、产品、渠道、营销都没有明确的划分,一人承担多职,几十个人利用大家积累的学术能力和商务资源一起加强对行业的学习理解。

  第二个阶段是2019年3月到2020年5月,做两件事情:人才聚集和产品打磨。人才聚集这一年进行了快速的扩张,芯翌科技也建立了自己的产品体系。

  第三个阶段2020年5月至今,公司每一个核心岗位,都是从大公司来的高管,用更多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去调整公司的架构,把产研和销售渠道打通。

  在芯翌科技发展第二阶段,我们判断AI打的是人才仗。所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寻找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视觉、数据智能等方面的人才,把一些牛人笼络进来后,这些牛人能够进行辐射,把更多人才吸引过来。

  我们的研发和产品团队大多都是来自美国硅谷、国内清华、北大、中科院以及众多优秀院校的研究工程人员。其中一半以上都拥有BAT,以及国内外知名AI明星创业公司的工作经历。别人一看这些人都在芯翌的平台上,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那么他们也愿意加入。

  芯翌科技就好像一架填充满了燃料等待倒计时的火箭,现在处于拐点,接下来会有快速的聚集效应和产业效应,只待倒计时后便可一飞冲天,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确实我们看到芯翌科技技术团队的诞生有点“衔着金钥匙出生”的意思。

  杨海宁:也不能这样讲,这些来到芯翌科技的人,我相信都是有共同的理想和情怀。AI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不能直接给每个人带来价值,但它会像一个基础设施一样,帮助我们处理很多原本需要依赖人力去做的事情,或是作为工具,提升我们的效率。最重要的一点,发展人工智能可以给大众带来关怀。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团队,芯翌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济济的芯翌,年初仅100人出头,如今已成长为250多人的大家庭

  芯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杨海宁: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栈算法开发能力。我们是以“算法解决问题,问题驱动算法发展”的感知与理解算法迭代生产模式,形成了一个工厂化、流水线式的视觉感知算法生产平台。

  二是城市级的视频运行体系构建能力。芯翌科技具备业界顶级的视频整合、视频数据融合治理及应用开发能力,具备城市级范围视频的接入汇聚、智能分析、数据融合、标签标注、运维管理、对外赋能等功能的顶层视频中枢系统构建能力和实际案例。

  三是围绕产品创新和交付打造的综合服务能力。人工智能技术有些可以用公司自研的,有些可以用合作伙伴的,那个时候用户其实并不关心算法是哪家公司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好服务。技术创新我们领先半步就好,紧密结合现有市场的兼容性,渠道、平台、数据、战略、体系多维发展,提供拥有一体化的产品能力和综合行业解决方案,这是让业界快速接受的最大优势。

  您特别强调了芯翌的视频数据治理能力,这主要是针对哪类客户?

  杨海宁:我们坚定的认为,视频及视频感知数据将会是未来城市管理者进行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最核心数据,人工智能部分解决了数据获取的问题,后面紧跟的必将是围绕大数据相关技术的数据治理乃至认知挖掘的需求,所以我们在构建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在构建视频数据治理和应用的能力,为将技术进行落地形成最终价值,打通技术这“最后一公里”。

  目前其他行业中更多是AI的感知应用,真正做大数据的,还是公安、城运等城市管理部门。单从城市公共安全需求来看,中国的警察是最辛苦的,5+2、白+黑,如何通过一些方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减轻他们的工作强度,这是实实在在的需求,也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芯翌科技的业务有多少来自政府及城市管理部门?有多少来自企业?未来这一块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杨海宁:市场取决于需求。公司内部的商机管理会做一些跟踪,但我更关注需求是不是真实存在,是不是能给客户带来真实的体验提升。

  现在都在提“人工智能赋能百业”,您觉得最值得看好的行业产业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海宁:我认为是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这也是芯翌科技从一开始就认定的业务场景目标。这两个领域都是万亿级市场的大赛道,有非常大的社会和商业价值,同时场景异常丰富,技术的天花板非常高,能够推动AI技术持续不断的突破和发展。目前的结果也证明我们是正确的。

  芯翌科技正式运转一年多,已经完成了20余个项目的产品交付并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保障。事实上,这些落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很艰难地向前走。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项目,花费大量的精力、花费大量的前期投入。所以后面的路还是很长,机会还很多,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

  现阶段“新基建”备受瞩目,您认为人工智能在现阶段与其的融合度如何?

  杨海宁:国家现在对于“新基建”对应的基础设施相关的三个方面内容其实都涉及人工智能技术,例如以人工智能结合传统基础设施转型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红绿灯、智能路灯、智能IPC;还有例如计算中心这样的算力基础设施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新基建更好地赋能各行各业,现阶段人工智能和新基建应该都处在初级起步阶段,融合空间和想象力都是非常大的,相信通过新基建的助推,人工智能可以更快地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下一步,芯翌科技在人工智能落地场景的重点方向有哪些?

  杨海宁:概括来说,接下来主要关注两个方向——更深、更基础。

   “更深”是指落地将更为垂直,深入到某个行业的程度更垂直一些,比如说AI在工业领域里面的应用。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机器视觉在远程操作中的安全辅助系统,一套针对港口桥吊作业安全的设备,融合了先进的人体姿态估计等算法,解决了港口工作人员在吊车作业过程中视觉盲区问题,提高安全性。这就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具体的场景比如工业领域里面更深层次、更垂直的落地。

  “更基础”则是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号召,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更多的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接下来我们要布局AI+电厂领域,赋能电厂的安全生产、智能管控等场景,构建覆盖电厂企业的业务全过程的智慧管控平台,优化生产过程、减少人工干预,打造“智能、协同、安全”的智慧电厂。

  芯翌科技的业务边界在哪里?

  杨海宁:芯翌业务的核心圈,就是前面提到的两大战略,AI与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行业更深更基础的融合,这两块,我们会持续加强;核心圈之外的外围区域,我们会持续跟踪。根据资源和排序圈定我们的核心战略圈。

  目前智能化业务比较碎片化,您觉得五年后行业会出现整合吗?还是会持续百家争鸣?

  杨海宁:智能化业务作为一个整体,行业整合我感觉还早,可能至少需要二十年。相反,由于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各公司发展策略侧重不同,近一两年可能会进一步分化,更加百花齐放,也许五年后在一些非常细分行业会有一定的整合。

  您觉得我们在渠道、研发、产品、营销上,哪一块可以延续芯翌竞争壁垒的最强优势?

  杨海宁:企业长期发展要靠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我不认为某一项可以成为公司长久的壁垒。研发与产品创造价值,商务与营销实现价值,我希望芯翌始终能保持开放灵活的态度,将研发和商务有机结合,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发展为我们的竞争优势。

  与上下游合作,芯翌奉行什么战略?

  杨海宁:看客户价值。有些产品别人比芯翌做的更好,就让别人做。有很多芯翌不做,比如芯片、硬件等。我们是初创企业,不能有些业务无论自己是否擅长,都要去通吃。

  去年底我们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主办了2020智慧城市生态论坛,邀请了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政府及城市管理部门领导、人工智能相关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各行业代表近200位嘉宾,一起探讨以城市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应用场景落地。

  我们与虹口区科委、虹口区城运等城市管理部门合作,与上港集团、宇视科技、大华股份等大型国企和行业内领先科技企业合作,与清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我们希望以开放合作的态度,与行业内更多优秀的企业充分合作,打造共赢共生的“芯翌AI+”合作伙伴生态,也是希望将更多前沿技术带入具体的业务场景,实现技术的落地与应用,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这个论坛我们今年还会办,希望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加强合作的长效平台。

  日常管理中,您会比较喜欢研究哪家公司的管理模式?

  杨海宁: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芯翌科技迅速发展到两百多人规模,北京、上海都启用了新的办公区域,无论是公司内部人员组织的管理,还是面对外部从未遇到过的市场环境,都充满挑战。这世界上没有完全可以套用的管理模式,我希望结合芯翌的业务实际去撬动企业的管理模式的转型,内部的变革也是要对准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除此之外,也要关注文化,是否能坚守企业文化,这也是一大挑战。

  宏观环境对于芯翌的整体业务影响大吗?

  杨海宁:今年的疫情还是有蛮大的影响,这也促使我们更深入得思考公司的战略方向,我们的产品对客户的价值,如何结合合作伙伴的产品一起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

  您现在最关注什么?

  杨海宁:我做董事长,就要保证公司的大方向不能错,企业内生的组织力和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新基建时代,未来芯翌科技要怎么走?

  杨海宁:具体来说,就是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两条腿走路,在竞争中成长,在成长中合作,并随时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

  看着杨海宁董事长深邃的目光,雷锋网不由想起一句话,“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相信以AI技术为驱动,以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为要素的智慧城市画卷已然展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祝愿“芯翌号”航程顺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