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零疫情”坚守,武汉新洲堤围村书记,背后的使命担当

“零疫情”坚守,武汉新洲堤围村书记,背后的使命担当
2020年03月30日 09:48 新浪网 作者 艺飞说

  随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随着疫情按下“暂停键”,回望过去几月经历的一切,那些驻守在每个卡点的基层人员,他们用青春演绎了一场无声的战斗史。

  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道堤围村支部书记徐安喜,便是这场战疫中表现突出的一员,他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用无数个日夜在堤围村百姓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零疫情”坚守,武汉新洲堤围村书记,背后的使命担当

  1月24日,在堤围村下令封村、封路

  在堤围村未出现一例新冠肺炎,也无一例新增的情况下,堤围村支部书记徐安喜却下令封村、封路,这突如其来的举措让全村人措手不及。

  “当时武汉疫情蔓延,村内其中一个村湾就有30多名在武汉开的士返乡人员,如此高的流动人口让我很担心,在征得上级同意之后立马封了路。”当问起是什么原因让村支书决定封村封路时,他如释负重。这一举措导致近7000余名村民无法流出,为此不少村民不理解,他也只能耐着性子不厌其烦的解释。

  “零疫情”坚守,武汉新洲堤围村书记,背后的使命担当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了解疫情、做好防疫

  世上无数“聪明人”都在寻找成功的捷径,可以让自己绕开漫长的奋斗过程,殊不知,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却都在暗暗地用着“笨办法”。春节期间,徐安喜带领村两委却采用了最“笨”办法——迈开腿、张开嘴。他们利用移动小音箱,每天大喇叭穿梭于村湾大街小巷,防疫横幅扯满家家户户。

  “零疫情”坚守,武汉新洲堤围村书记,背后的使命担当

  “疫情汹汹,大爱无垠,做好防护,脱贫奔康”“ 不聚众,不扎堆,不出门,不聚餐”……宣传号召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不出门就是为国家防疫做出的最大贡献。

  由于堤围村村地势特殊,处于孔埠进出要道

  人员流通压力大,由于前期采用封闭管理,导致外来物资运送不便,再加上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愈积愈多,经村委研究决定将主要道路改成24小时值守的活卡点,村内急需招募一批志愿者来协助防疫工作。

  “没想到在村内一号召,村民都踊跃报名争当志愿者,让我特别感动。”村支书徐安喜说,“现在我们可支配的志愿者达到200多名,大家对防疫工作的支持让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物资紧缺是每个地方都会遇到的难题,唯有积极应对才能度过难关

  徐安喜作为一村之长,凡事皆冲锋在前,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给许多人立下了标杆。在物资最紧缺之时,村内为了不给上级增加麻烦,村两委希望可以利用本土资源自给自足。

  徐安喜与村两委发动堤围村的乡贤为全村捐献了3000只口罩和250斤消毒药水,同时为村内贫困户和疫情期间的留守老人分别募集到米、油、水果、牛奶等爱心物资。

  “零疫情”坚守,武汉新洲堤围村书记,背后的使命担当

  即使这样,随着疫情蔓延加剧,物资依然紧缺,他利用各种途径从武汉又采购了300斤消毒水,并带头背上消毒器材进行全村的消毒工作。

  防疫期间共开展全方位消杀10余次,局部消杀30余次……防疫防控的有条不紊,不仅保证了村民生活有条有序,而且保证了所在辖区零疫情,这份坚守来之不易。

  辛勤付出的成果是所有果实中最甜美的

  徐安喜享受这成果,但不贪图。面对这些可喜的成绩,他说,这不是他的功劳,是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村“两委”不分昼夜的付出,是党群团结一心,共抗疫情的精神。

  “零疫情”坚守,武汉新洲堤围村书记,背后的使命担当

  正值企业复工复产和农民春耕备耕重要时节

  徐安喜正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志愿者们进行通湾绿化,先后在道路两旁栽种了上千株桂花树,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目前堤围村各个村湾的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随处可见农户的身影,他们正饱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干劲和精神状态,抢抓农时。

  “零疫情”坚守,武汉新洲堤围村书记,背后的使命担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

  武汉市广大基层干部纷纷冲在防疫最前线,积极做好宣传引导、落实防控措施、服务困难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此非常时刻,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处于这样的定会被历史铭记的特殊时刻,疫情让我们选择宅家为社会做贡献。我们相信,真实人物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

  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