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体育)备战冬奥 气象“观天”忙——探访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保障团队

(体育)备战冬奥 气象“观天”忙——探访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保障团队
2020年01月24日 11:13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社新闻

  新华社石家庄1月24日电 题:备战冬奥 气象“观天”忙——探访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保障团队新华社记者冯维健、高博清晨的坝上草原寒气逼人。即使太阳早已升起,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气温也只有零下17℃。已经在雪地里工作了一夜的郭宏跺了跺脚,跳上气象雷达监测车,在工具箱里翻出一把扳手,开始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纯手工作业。“由于气温太低,油箱里的油被冻住了,控制雷达升降的电机在启动的那一刻负载过大,彻底‘罢工’了,现在只好手动摇雷达。”郭宏一边说着,一边动手操作起来,时不时还要停下来搓一搓已经冻得麻木通红的手。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保障团队的主要成员,郭宏来崇礼的时间最早,工作经验也更为丰富。“北京冬奥会大部分雪上项目比赛都将在崇礼举办,而雪上项目对气象条件的依赖非常大,一次不期而至的阵风都可能影响运动员发挥,甚至导致运动员受伤。”郭宏说,他们的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歇。2017年冬天,一支由36名气象观测人员组成的团队入驻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中心,开始了长达5年的气象保障“接力”。从气象服务中心开车到达位于崇礼太子城站上方的气象观测点,大约需要50分钟,中间隔了好几个乡镇。由于公路还没有完全修通,碎石、砂砾遍布乡道,沿途路程十分颠簸。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郭宏和队员们显得十分淡定。“一开始也适应不了。就刚才来的这段路,以前开车过来,还没到地方呢,半车人先晕车了。”郭宏说,虽然山路难走,但时间长了大伙也就习惯了。到达监测地点,郭宏和队员们立即启动雷达监测设备,观风向、记数据、测风速、看变化……这些工作,对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初冬到大寒,郭宏他们从未落下过一次监测。“越是遇到大风、大雪、大雾这样的恶劣天气,越要加强数据监测,这样才能为冬奥组委制订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积累经验。”郭宏说。根据气象预报,第二天崇礼要经历一次强降雪天气。为了更好地收集数据,这一次,他们要24小时坚守在野外监测地点。跟随队员们在雪地里站了不到1个小时,裹得严严实实的记者就已经感到手脚冰凉、浑身发抖。郭宏见状,立即打开了汽车的空调暖风系统,邀请记者上车取暖。“现在还行,等到后半夜的时候,外边气温能降到零下30℃,即便车里开着暖风,也只能勉强维持在0℃左右。”郭宏说。“要在野外工作一宿,那你们晚饭怎么办?”面对记者的提问,郭宏指了指放在汽车后座上的一箱方便面和十几个冻得硬邦邦的凉馒头。“旁边滑雪场大厅有开水,我们泡一泡就行。”郭宏说得轻描淡写。而他们每个月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是在野外这样度过的。崇礼赛区位于坝上,山峰交错、沟壑纵横,气象条件比平原地区更为复杂。此外,由于崇礼此前从未举办过大型赛事,基本气象条件和历史观测资料相对匮乏,队员们只能在开赛前的这几年里积累数据和经验,以便为冬奥组委提供赛事条件的精确预判。崇礼云顶雪场是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的比赛场地之一,沿着比赛赛道每隔50米采集一次气象数据,是队员们的一项日常工作。“从山脚到山顶,赛道的不同位置都要监测,为的是熟悉雪场的气象环境,积累数据和经验。”郭宏说,一趟往返下来,大约需要四五个小时。有时遇到坡陡的测量段,雪地路滑打出溜,连滚带爬,磕着、碰着是常事儿。“如果是在平地测量,还能使用三脚架。但问题是有的赛道是斜坡地,我们只能手持测量。”郭宏说,由于仪器设备的按键比较小,戴上手套不方便操作,即便是这样寒冷的天气,队员们也只能“裸手”作业。跟随队员们爬了一个多小时,记者明显体力不支,双手按在膝盖上,大口喘着粗气。而对于气象服务保障团队的队员们来说,这种休息也只能是“奢望”,因为大口呼吸也可能导致仪器测量温度的变化,影响最终监测结果。为了更好地对大风、低温和降雪天气进行对比观测,队员们有时还需要到野外放探空气球。郭宏说,要保证实验数据的全面性,他们有时不得不把实验地点选在山的阴坡。由于光照时间短,加上天气寒冷,下过一场雪,几个月都不化,遇到积雪比较松软的地方,一脚下去半条小腿都陷进去了。队员们行走在长满灌木杂草的山间,一两个月就会磨破一双鞋。有一次,傍晚时分天气变化,他们从下午5点开始野外作业,一直持续到凌晨12点半,有的队员回到宿舍之后倒头就睡,连脸都没有洗。虽然工作辛苦,但他们没有半点怨言。“能为在自己家门口开的冬奥会保驾护航,这是我的荣幸。”郭宏说,到2022年,我们团队一定要拿下冬奥气象保障这枚“金牌”!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郭宏向记者指了指位于观测点不远处的一个塔吊。“你看,那里就是正在修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也就是俗称的‘雪如意’。我们平时在这观测,一抬头就能看到它。”郭宏说,“雪如意啊,雪如意。相信有它在,我们今后的观测工作也都能顺利如意。”(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冬奥会雪上项目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