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驾驭“天牛”的“飞手”成为中国种田“好手”

驾驭“天牛”的“飞手”成为中国种田“好手”
2020年05月27日 12:20 新浪网 作者 新华社新闻
驾驭“天牛”的“飞手”成为中国种田“好手”“飞手”在湘乡市育塅乡南水村稻田里操作植保无人机。新华社发(陈振海摄)

  新华社长沙5月27日电(记者苏晓洲、柳王敏)湖南省湘乡市育塅乡南水村种粮大户李立平站在田埂上,用手机向远处的植保无人机“飞手”发着指令。

  时值五月,在中国南方的早稻田里,夏风吹拂,碧浪翻涌,空气中飘荡着泥土和青苗的芬芳。记者走进产粮大县湖南省湘乡市的农村,发现绿油油的早稻田间,无人机已成为中国农民耕耘田野的“天牛”,施肥、除草、治虫,十分忙碌。

  “无人机就像会飞的耕牛,一天能作业近200亩稻田,比人工效率高十几倍,能干、划算、环保!”李立平说,自从有了无人机,他基本不用背着沉重的肥料箱或喷雾器,蹚水田喷药、施肥了。

  51岁的李立平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驾驶植保无人机的情形,“那是2018年的初夏,早稻就像现在长势很好,飞机飞起来那一刻我心里好激动,一分钟左右就飞完了一亩地,快得让人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说。

  今年,受国家和地方“稳粮、惠农”政策激励,湖南农村兴起了改“一季稻”为“双季稻”热潮,如湘乡市完成早稻种植面积40.67万亩,比去年大幅增加。种粮大户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生产投入,成为普遍现象。

驾驭“天牛”的“飞手”成为中国种田“好手”这是湘乡市育塅乡南水村的稻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陈振海摄)

  “我今年种了850亩早稻,比去年增加了300多亩,粮食总体产量将会大幅增加。”2014年回乡种田的李立平,从一台烘干机起家,近3年,他陆续添置了3台植保无人机,农耕机械化带来的高效,让他看到致富新希望。

  离李立平家几十里外,湘乡市建良家庭农场“场主”肖建良是种田“好手”,也是个“玩转”植保无人机的“飞手”。

  2017年11月,当肖建良拿到自己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合格证”时,就迫不及待发了朋友圈表达喜悦之情。“我们集中培训了15天,首先学习理论和模拟电脑操作,再实践操作开飞机,从简单到复杂,考试合格后拿证。”肖建良说。

  “前几年因为费工费力大家都不愿意种油菜,如今机播、机收省工省力,种油菜的积极性又上来了。不久前,我收完100多亩油菜,挣了不少‘外快’。”肖建良笑道,“今年我包了780亩地种双季稻和再生稻,挣十几万元十拿九稳!”

  “植保无人机是工业领域前沿科技跨界转化,产生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告诉记者,目前一家植保无人机“头部企业”,近年就售出了约5万架植保无人机,服务农田面积达4亿多亩。

驾驭“天牛”的“飞手”成为中国种田“好手”植保无人机在湘乡市育塅乡南水村的稻田上喷洒农药。新华社发(陈振海摄)

  像李立平、肖建良这样“飞起来种田”的“田园飞手”,在中国是一个数以万计且越来越大的群体。他们懂得手动驾驶飞行和设置“自动巡航”;能因地制宜设计规划飞行高度和路线、分析飞行轨迹查找作业遗漏、计算精准施肥和农药喷洒的数量。植保无人机的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种田效率,还避免了因过度使用农药和肥料给农田、农作物造成的污染。

  “传统农业时代,粮食是农民的饭碗。现代农业时代,规模化、集约化粮食生产能创造财富。”20多年一直在农村工作的育塅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湘萍说,像湘乡市这样的南方“稻作经济区”,机械化乃至智能化精耕细作正在掀起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

  随着来自农业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大,中国植保无人机技术也在不断突飞猛进。李立平和肖建良希望,植保无人机价格能更加“亲民”;希望制造商能继续升级技术,特别是不断增加电池续航里程;希望田间电线、网线、电视线等线缆合理规划分布不再纵横交错如“迷魂阵”,让植保无人机能在田野上更安全地放飞。

  “我们还可以更大胆地想象一下,假设中国10多亿亩耕地都采用无人机植保,那么我们将用20多万台无人机实现全覆盖,光这一项我们就可以节约200多亿元劳动成本!”张学武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植保无人机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