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看三国谈教育:曹操刘备孙权的育儿方式,暗示了三国的命运

看三国谈教育:曹操刘备孙权的育儿方式,暗示了三国的命运
2019年08月07日 16:13 新浪网 作者 看我每天都有好运气

  看三国谈教育:曹操刘备孙权的育儿方式,暗示了三国的命运

  三国中,魏国从213年到266年,历五帝53年;蜀国从221年到263年,历二帝42年;吴国从229年到280年,历四帝51年。

  从建立时间上看,曹魏最早,东吴最晚;从存续时间看,则曹魏最长,蜀汉最短。

  为何有这种差异?除了外部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外,我认为创始人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看三国谈教育:曹操刘备孙权的育儿方式,暗示了三国的命运

  1

  曹操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虽没能亲自代汉开国,却为曹魏政权做好了铺垫,可谓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创始人。

  他一生子嗣众多,据称有25个儿子,正室所出就有5个。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曹操曾颁布过《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就是说,孩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很公正,唯才是举。

  总体来说,曹操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也比较成功。

  在他的教育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曹”现象:曹操和曹丕、曹植都是著名的文学家,特别是曹植,被誉为“建安七子”的文风引领者和心灵导师。另外几个,曹昂为救父而死、曹彰勇猛无双、曹冲机智过人……可以说,曹操的儿子们个个都很有出息。

  成功的背后,是曹操独特而有效的家庭教育——

  1、目标明确,树立榜样。

  曹操育儿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培养能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为此,他给孩子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那就是孙权。他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生儿子如若豚犬耳”的名言,可谓家庭教育的典范。

  首先,他树立了正面典型——孙权。孙权临危受命,接替兄长掌管东吴时才19岁,但雄才大略、独霸一方,成为东吴政权的建立者,可谓“官二代”中的佼佼者。其次,曹操还给出了反面典型——刘琮。刘琮是刘表的儿子,刘表死后接管荆州。然而,当曹军南下,还没打到荆州时,他已率众投降,把刘表辛苦打下的家业拱手相送。在曹操眼中,这样的“官二代”就与猪狗无异。

  2、整合资源,挑选良师。

  俗话说,在外对人狠的,对家人都温柔;在家对人狠的,在外都懦弱。曹操无疑是前面一种。别他玩起权术来心黑手辣,但对孩子们而言,却是个温情的父亲。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他不惜玩弄特权,整合教育资源,为儿子们挑选最好的老师。在曹操心中,好老师是什么标准呢?这与他选拔用人的标准又不一样。

  曹操曾颁布过三次《求贤令》,并说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名言,意思就是:不管品德如何,只要有才,都有用武之地。

  但在给孩子找老师这件事上,曹操却从品德入手。好老师的标准,一定是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就像邢颙他们那样”的人。邢颙,字子昂,官至司隶校尉、太常,被当时的人誉为“德行堂堂邢子昂”。可见,曹操并不想让儿子像自己一样,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像邢颙一样,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

  众所周知,在所有儿子中,曹操最喜欢曹冲,可惜曹冲早夭,遂偏爱曹植。于是,曹操点名让邢颙去辅佐曹植。可惜的是,曹植才高气傲,任性而为,不爱听邢颙唠叨,两人只好分道扬镳。经过一番试探,曹操最终决定立曹丕为太子,就把邢颙又派给了曹丕当老师。此外,曹操还派了“秉德纯懿,志行忠方”、“国之重宝”的邴原,和他本人很敬重的张范去辅佐曹丕。曹操很客气地对他们说,我的儿子不成材,怕他难走正路,想请你们去匡正劝勉他。

  3、引进竞争,因材施教。

  曹操颁布《诸儿令》就是要引进竞争。他创造了大环境后,就让孩子们各自顺从自己的天性成长,谁成长的好,他就挑谁担当重任,这是一种更加宏观的教育方式。

  即便如此,在教育太子的事情上,曹操也是特别上心,区别对待,不敢有丝毫马虎。曹丕在《典论·自叙》里说,“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五岁开始拉弓射箭,过了一年,曹丕说他六岁而知射。等到八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在马上骑射了。不仅如此,曹丕还“能属文,有逸才,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可见,虽然引进竞争,让儿子们各显神通,但在对待不同秉性的儿子时,老曹还是能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4、先苦后甜,挫折教育。

  这仍然体现在他对事业接班人曹丕的培养上。

  曹操对几个儿子都很不错,不仅分别封侯拜相,还给他们挑选家吏,招聘人才辅佐他们。封侯之后,他又派儿子们去治理寿春、汉中、长安等这些重要的地方,让他们增长阅历和地方治理能力。

  唯独曹丕,一直跟在父亲身边,虽然官拜五官中郎将,却一直没有爵位。你想,人家都拿年薪了,还有带薪休假;他拿月薪,还天天打考勤,曹丕能不有意见吗?但有意见又能怎样,上面可是权倾朝野的亲爹啊,只能忍着,还要小心翼翼地伺候好,以免被责罚。

  这样忍了6年,曹操觉得差不多了,才封他为魏王太子。这时,曹操给曹彰说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话:“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止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不得不说,老曹教育孩子真可谓用心良苦啊。看来,在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头衔上,我们还差曹操一个头衔——教育家。

  果然,曹丕不负所望,继位后开创了魏国,一生兢兢业业,对内改革励志,对外平定边患,直到40岁时病逝于洛阳。至于他的后代们个个草包,那曹操就管不了了。

  看三国谈教育:曹操刘备孙权的育儿方式,暗示了三国的命运

  2

  “膜拜”完曹操,咱们回头再看刘备。这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刘备子嗣不多,4个儿子,2个女儿。因前半生颠沛流离,老刘对孩子的管教不多,甚至在逃亡中,连2个女儿被敌将俘虏了也顾不上。更有甚者,在长坂坡逃亡时,他连妻儿皆丢之不顾,只带着亲随夺路而逃。要不是赵云冲进敌阵七进七出救出阿斗,老刘估计连太子都保不住。

  我认为,刘备在家庭教育上,那是相当地失败。

  首先,他有一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他对关羽、张飞可以关怀备至,对老婆孩子却是能丢就丢、需弃就弃,就像换衣服一样,由此可见他对家庭教育的态度。逃亡长坂坡,丢了甘夫人和刘禅就是明证。更让人不解的是,赵云救出阿斗后,刘备抱过阿斗,竟然觉得他连累了大将赵云,差点把他丢地上摔死。

  其次,教育无方。在立刘禅为太子后,刘备为了让他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让他多读《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让诸葛亮亲子抄写这些书让刘禅学习。这里,刘备就犯了两个错误:其一,拔苗助长。教太子不让他学四书五经,养成好的品性和思维,却读一些《管子》《六韬》等管理、技术类书籍,属于舍本逐末;其二、择师不当。那诸葛亮是人中龙凤,一门心思花在治理国家、文韬武略上,哪有闲功夫教孩子啊,他自己的孩子他也没怎么教过啊。

  再次,脱离实际。刘禅幼年确实经历坎坷,随着父亲东奔西走,没过几天好日子,更别谈什么教育了。因此,他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时间都不如曹家诸儿。然而,刘备却不管这些,不仅逼着刘禅学文,还硬要他习武。《寰宇记》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可见,刘备望子成龙心切,却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

  好在,刘备本人的德行不错,因此在生命接近尾声时,还是给家庭教育留下了一句闪光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那是他临死前,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诸葛亮外,还亲笔写了一封信教育他。可惜的是,这种教育来的太晚。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家庭教育一定要赶早。因为人的品性是需要从小培养起来的。

  正因为这种失败的教育,让蜀国虽有五虎上将、卧龙凤雏,却只经历二帝,短短42年就亡了国,着实让人叹惋。

  看三国谈教育:曹操刘备孙权的育儿方式,暗示了三国的命运

  3

  那么,作为曹操眼中的榜样、东吴政权的开创者,孙权又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孙权的儿子孙亮,10岁登基,15岁亲政,看上去比孙权还牛逼。特别是,据说孙亮聪明颖悟,虽然年幼却有着成年人的沉稳和判断能力。这么看来,他的成就应该在孙权之上吧。

  但现实很骨感,恰恰不是——孙亮亲政仅仅一年,就被权臣废为会稽王,继而又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被杀,终年18岁。

  为何会这样?从家庭教育方面看,我觉得有如下原因——

  1、孙权老来得子,过于溺爱。

  孙亮出生时,孙权已经61岁,可谓老来得子,自然是特别疼爱。加上孙亮这小子又特别聪慧伶俐,就让孙权“含在口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伤着”。有了这种溺爱心理,孙权自然是对小儿子百依百顺,还怎么教育孩子啊?

  2、为儿子择师不当,反受其害。

  可能孙权也知道自己去世后,孙亮还小,无法独撑大局,因此在重病卧床期间,就为孙亮选择了老师。他征召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会稽太守滕胤为太常,一道受诏辅佐太子孙亮。

  看上去,这是一个很好的组合。实则不然。诸葛恪为人独断专横,引起朝野怨声载道,最后与少主孙亮分道扬镳,被孙峻带人乱刀砍死。滕胤心胸狭隘,因为没被任命为丞相而怀恨在心,与大臣密谋推翻丞相孙綝,事败被杀。两位老师自身尚且难保,如何保少主安坐天下?

  3、擅改废立之事,留下隐患。

  其实,刚开始孙权立长子孙登为太子,这是封建王朝的惯例,本没有任何争端。然而,孙登32岁时就死了,孙权还活的好好的。于是,孙权只能顺位重新选太子。不幸的是,第二个儿子孙虑也在20岁时就病逝了。没办法,孙权只好选第三子孙和为太子。

  这本也没错。错就错在,他封孙和为太子时,还封了四子孙霸为鲁王,并让两个儿子住在一起,享受同样的待遇。直到后来,经大臣提醒,孙权才醒悟:太子和其他王子是不一样的,要区别对待。因此,他忙把鲁王的待遇降低。可这时,孙霸已经享受到了太子的同2等待遇,自然不服气,从而造成“二宫之争”。斗争的结果是,孙霸被赐死,孙和被废太子之位。

  这时候,孙权已受够了儿子们被权臣操控的苦头,更怕这些权臣借儿子上位,危急孙氏政权。因此,他干脆立了仅仅7岁的孙亮为太子。

  他心想,孩子这么小,身边总不会有权臣围绕吧?他却没想到,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即便坐上了皇位,最终也被权臣给废掉了。真是可悲可叹!

  不过,孙权不愧是一代豪杰,虽然教育儿子没成功,教育大臣却是杠杠的,还留下了一段“孙权劝学”的佳话呢。《资治通鉴》记载——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出自这则故事。

  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则说,不是不读书,而是军中事务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又不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你没时间,我比你还忙些,都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求学,最终让鲁肃都刮目相看,成为东吴的大都督。

  看三国谈教育:曹操刘备孙权的育儿方式,暗示了三国的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