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张程昊的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张程昊的专访
2019年07月11日 16:49 新浪网 作者 中国考古网

  2019年6月,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评选出12篇博士学位论文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7篇。考古系张程昊的博士学位论文《西周金文地理研究》荣获一等奖。张程昊于2016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攻读博士学位,跟随冯时先生学习古文字,勤勉踏实,始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

  谈及自己的学位论文,张程昊介绍说:“《西周金文地理研究》这篇论文主要是对西周金文所见诸多历史地理问题进行一次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众所周知,传世文献中有关西周历史的记载是比较有限的,而西周金文作为直出周人手笔的第一手史料,不仅体量十分可观,而且内容丰富,包罗甚广,无疑是今人整理、研究甚至重建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西周金文中的历史地理问题,事实上也就是藉西周金文这类史料研究西周时代的历史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尤其是历史地理问题,不仅是古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探讨和解决众多历史问题的重要门径。放眼西周金文的研究历史便不难发现,至迟在宋代,西周金文所涉及的西周历史地理问题已经为当时的学者所关注,其后清代、民国学者对西周金文的考释取得很大成就,金文所见诸多历史地理问题的探讨亦更上层楼。建国以后,伴随着科学考古事业的展开,有关西周王朝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又为西周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十分关键的新材料,而这些新的史料又很好地促进了西周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论文的第一章是对西周金文地理研究学术历程的回顾,系统的梳理了自宋代至今不同时期学者的研究成果,第二至第六章则分别对西周金文所见王畿、四土、边域戎夷、氏族、经济与贡赋等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社会领域的地理问题加以系统的整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提出了一个西周金文地理研究的框架,另一方面也提出了部分新观点,解决了一部分比较具体的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西周“四土”划分问题的重新探讨。目前学者多将西周时代的关中地区归入西周四土中的“西土”,但我在探讨西周四土地理分域的过程中发现,商、周两代四土分域的基础是各自建立的政治中心,商周鼎革所引起的政治中心的转移直接导致商、周两代四土格局的变化,如此,西周四土中的“西土”当在其政治中心的西北地区,“周”、“宗周”两处西周政治中心所处的关中地区很难归入西土。正如前面所说的,西周金文地理的研究实际上是西周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这篇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框架及其解决的部分问题,对于西周时代历史地理问题的整体研究无疑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张程昊的专访

  张程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前排从左至右:赵平安、冯时、曹定云、晁福林、施劲松、罗新慧 后排从左至右:于靖涵、于健、刘婧妍、张程昊、宁点点、黄益飞)

  当被问到论文选题的缘起时,张程昊坦言道:“先秦史研究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西周史的研究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自本科时代便对古文字学和先秦历史地理产生浓厚兴趣,进入硕士阶段之后,我一面学习夏商周考古,一面则尝试整理出土古文字中的晋系文字并厘清其中的地名资料。我在最初学习西周金文的过程中,对西周金文所见诸多地理问题产生了诸多疑惑。为解决这些疑惑,我开始集中精力关注西周金文中的地理问题,并希望能以西周金文地理问题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冯老师得知我的想法之后,认为这一选题可行,同时又提出诸多意见供我参考。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冯老师与我反复探讨,数次修改提纲,最终确定以《西周金文地理研究》作为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

  正是因为这份喜欢,他才会一直乐此不疲地在这方面钻研下去,时刻保持着新鲜感。历史地理问题是古史研究领域中的难点,借助西周金文这类庞杂的古文字材料研究西周时代的历史地理问题,其中的困难自然可想而知。然而张程昊相信,无论是论文选题确定之初,逐页翻检《金文文献集成》梳理学术史,还是论文写作期间反复斟酌字句,校对原始文献,抑或是寻找铭文拓本、制作数量众多的特殊字符,都是对自己学术能力的提升和决心意志的磨炼。如今《西周金文地理研究》这篇论文荣获“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他表示特别要感谢导师冯时先生的真诚教诲和无私付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张程昊的专访

  采访中,张程昊还特别提到了进入考古系学习后系里对自己的培养。他说:“考古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依托,不仅拥有优质的学术研究资源,而且具备卓越的学术研究能力,学者云集,成果迭出。系里十分重视学生培养工作,自入学起为我们制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田野实践与考古学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鼓励同学们参与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为同学们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考古系的多数老师长年在全国各地主持田野工作,虽然业务繁重,但仍然积极参与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不辞辛苦,尽心尽力,严格要求学生,他们的悉心教导和谆谆告诫令我终生难忘!

  讲到导师冯时先生,张程昊说:“冯时先生不仅学识渊博,成就斐然,而且待人温和儒雅,平易近人。自入学起,冯老师就督促、引导我抓紧时间研读古文字、古文献,要求我时刻关注相关的考古发现,多向所内的诸位老师求教。叮嘱我多写读书札记,注意积累,三年的求学时间里,每当我有读书笔记成稿,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详细地审阅、批改,并提出诸多宝贵的改进意见,我博士期间发表的几篇文章都是在冯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写作博士毕业论文之时,适逢冯老师赴台湾讲学,虽然课业繁重,但老师经常在百忙之中发来邮件,或指导我的论文写作,或解答我的疑惑,几个月里从无间断。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后,冯老师又不辞辛劳,不仅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而且多次伏案修改论文至凌晨,凡此种种均令我感激不已。”

  三年的研院求学时光转瞬即逝,但我们相信社科院考古系诸位老师无私质朴的品质和求真务实的学品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他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不忘初心,扬帆起航,走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本文图片均由张程昊提供)

  撰稿:宁点点

  审稿:雷然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