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糖尿病患者四肢麻木、凉痛,可以试试这两个中药足浴法

糖尿病患者四肢麻木、凉痛,可以试试这两个中药足浴法
2020年08月12日 17:30 新浪网 作者 糖尿病之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大慢性并发症之一,与糖尿病足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病人一般5~10年后,会有60%~90%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蚁行感、异物感、烧灼感、发凉等感觉异常,其中以四肢末端袜套样分布,区域麻木、疼痛合并有感觉异常最为典型,在病程末期常引起足部慢性溃疡和坏疽,可归属于中医“痹证、痿证、麻木”的范畴,中医称之为“消渴痹证”。

  中药足浴通过直接作用于患处,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热能温通脉络,加速血流,促进血液循环;二是使用中药辛温之品,可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三是通过局部受热,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具有疗效显著、经济实用、操作方面等优势。

  今天就和大家谈一谈有哪两种中药足浴方可以助力阻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药足浴方1

  方剂组成:红花30克、桃仁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川芎30克、鸡血藤30克、丹参30克、牛膝30克、桑枝30克、延胡索30克、透骨草30克、威灵仙30克、伸筋草30克、路路通30克。

  足浴方法:诸药浸泡20分钟,武火(火力大而急)煎煮30分钟,滤取药汁2500毫升,倒入盆中,待药温降至35~40℃,浸泡双下肢,并用软布反复擦洗,当温度下降后加入热水,使水温恒定,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4周。

  处方分析: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川芎、鸡血藤、丹参活血行气,化瘀通络,具有扩张血管、增加机体外周组织的血流量,增加周围神经组织的微循环灌注,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机体缺血的作用;桑枝舒经通络,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透骨草活血消肿止痛,威灵仙通经活络止痹痛,延胡索行气止痛,伸筋草养血祛风,多种药物共同作用达到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瘀强筋骨之功。 

  临床疗效:能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感觉及运动神经障碍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足浴方2

  方剂组成:伸筋草20克、透骨草2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桂枝20克、艾叶20克、桃仁10克、鸡血藤15克、当归10克、木瓜15克、独活10克、路路通20克。

  足浴方法:加清水1000毫升,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文火续煎30分钟,取药液放入恒温浴足器中,加温水至3000毫升,药温35~40℃,浸泡双足,双足小腿的二分之一要被汤药浸没,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

  处方分析:伸筋草、透骨草舒筋活络、温阳通络止痛,桂枝、艾叶温阳通脉、散寒止痛,乳香、没药活血破瘀,桃仁活血散结,鸡血藤、当归活血养血,木瓜、独活、路路通通络止痛。

  临床疗效:能较好的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感觉及运动神经障碍症状,能够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足浴注意事项

  对于足浴水温度的选择不宜过高,否则容易出现足部被烫伤或者是出现创面不容易愈合的情况。对于严重下肢神经病变的患者,温度觉敏感性下降,可以让家人帮助来进行水温的测量。

  糖尿病患者在足部皮肤出现伤口时不要足浴,否则容易导致皮肤感染而发生严重的后果。

  不可在饭前或饭后的30分钟内进行足浴,避免对患者的胃功能造成影响。

  足浴结束以后应该用颜色较浅的干毛巾擦干全足以及趾缝间的水,这样防止局部出现浸渍,或者是溃疡等情况发生。

  中药足浴的应用,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可以弥补单纯口服药物的不足,明显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J].中医杂志,2017,58(7):625,630.

  2.张海文.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9):1301-1303.

  3.任秋月,张硕,闫田田,等.黄芪桂枝五物汤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7,34(3):155-158.

  4.白清.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中成药,2015,37(5):962-964.

  5.学妍,李明哲,冷玉杰.中药外洗(足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176-178.

  6.孙聪聪,徐巍龙,许方圆.消渴浴足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5):414-416.

  7.沈永红.补气活血中药浴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护理及疗效[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6):860-862.

  作者: 河南中医药大学 葛金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