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春节临近,廿八都铜锣糕,滑腻爽口,你吃过吗?

春节临近,廿八都铜锣糕,滑腻爽口,你吃过吗?
2021年02月02日 17:42 新浪网 作者 爱有机生活168

  在浙江衢州,铜锣糕,是江山市神秘古镇廿八都的传统小食,因其状如大铜锣而得名。廿八都铜锣糕可谓此地独有,别无分号,更被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百姓们共同奉为“糕中之神”。一方面是因为铜锣糕已传承千年,另一方面,铜锣糕用料讲究,在廿八都人的心里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味道。廿八都铜锣糕,百香调和,香滑入口,蕴含着一股大山中的神秘气息,尝一口便能传递出浓浓的乡愁味道。

  

  相传唐末黄巢农民起义率军走仙霞古道由浙入闽,廿八都便成了屯兵扎营之所。当时兵荒马乱,黄巢命令士兵将大米加工成铜锣糕,不仅饿了能充饥,还能当真正的盾牌使用,廿八都铜锣糕也是由此而来。现在廿八都的村民把铜锣糕当作一种纪念传承的食品,几户家家户户都能做,也是每逢节日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取其“步步高升、圆圆满满”之意。主要配料有糯米、红糖、佛耳草、百年丹桂、茶油、枸杞子、藕粉、红薯粉、红枣、山药等,食用时切片蒸食或煎食均可,滑腻爽口,百香调和,营养全面。吃的时候切片,或蒸或用油煎,味道很不错。

  

  铜锣糕是古镇廿八都的特产,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每个小店门口都会或多或少摆上一些。走过巷口,闻到扑鼻而来的蒸糕香味,南来北往的旅人会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古镇人做铜锣糕不仅量多,而且料足,每扇糕用的食材相当多:糯米、粳米、佛耳草、枸杞子、红枣、核桃仁、红糖、糖桂花、茶油……精选的农家优质糯米和粳米,按一定的比例配好,磨成粉浆,这就是底胚了。而翠绿的颜色来自于一种叫做佛耳草的食材,这种草又叫鼠曲草,类似于艾草。不同于艾草温热的特性,它性偏凉,更易为怕上火的人们所接受,而且掺到糕里会让糕体更加筋道。加入枸杞、红枣、核桃仁等配料,则是为了让糕更加可口。将糯米和大米以一定的比例混合磨成粉,开始处理碧青的佛耳草,将其捣烂。然后与面粉揉成一团。揉时颇讲究力道,力道适中蒸出来的糕点才能具备软滑可口的嚼劲。原本青色的面团在揉合中变得色彩斑斓。各种佐料已事先备好,红糖水、茶油、红枣、山药、枸杞、藕粉等不可缺少。早已摆放好的圆形蒸笼也铺好一层水润的粽叶,等待着带领成型的铜锣糕接收高温的淬炼!

  一般过年的时候,廿八都人都要蒸铜锣糕,最少也要蒸三、四笼。几乎家家都有那种圆圆的大蒸笼,先把蒸笼一笼笼平放在板上,接着把箬叶一张张的摊满蒸笼,箬叶也是这里的特产之一,这里的箬叶大、长,特别适合这种大蒸笼用。用手把粉团抱入蒸笼中,拍平,再在上面用红枣、核桃、枸杞子拼出图案,一般都是花朵、双喜等吉祥的花样,古镇人在糕上寄托着自己简单纯朴的美好愿望。拼好后用剪刀将超出蒸笼的箬叶小心剪去,就可以上锅蒸了。

  

  蒸糕也有讲究,火要旺,这样蒸汽才足。因糕体比较厚实,所以在每一层的蒸笼边都要放几个空心竹筒,主要是要让蒸汽从这些孔里通上去,直到最上面一笼,这样每一层才会受热均匀。但是如果层数过多的话,在蒸的过程中就要多次换笼了。即将最下面的一层换到最上面,依次轮换,才能使所有的糕一起成熟,这是个力气活,也是个精细活。古镇人蒸糕从磨粉到蒸制完成,少则一两天,多则四五天,这取决于家里蒸制的多少。临出锅前,洒上自制的糖桂花,自此,铜锣糕就算是蒸制完成了。

  

  蒸好后的糕一般都是静静地在家中摊凉。客人上门,切上一块糕,细细切成薄片,或蒸或煎,蒸的口感软糯、滑腻爽口;而如果不怕上火,一般都会选择用煎的方式,用上古镇盛产的山茶油,用小火慢慢地煎炙,等到下面一层出现黄黄的硬壳了,翻面,两面煎黄,就可以出锅,这种煎出的糕,外酥里嫩,焦香扑鼻,让人越吃越想吃。廿八都人好客,客人来到家里,正月里一般都会吃糕赠糕,这大概与古镇淳朴的民风有关。小伙伴们,春节临近,廿八都铜锣糕,滑腻爽口,你吃过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