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钉子户周顺房成就了蒋介石的“容人之量”?

民国第一钉子户周顺房成就了蒋介石的“容人之量”?
2021年04月07日 21:37 新浪网 作者 托尼富

  民国第一钉子户周顺房成就了蒋介石的“容人之量”?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蒋介石发迹后,想把老家的旧房子拆卸扩建,于是蒋宅周围所有人都接到了拆迁通知,唯独隔壁周顺房的主人不同意,并且执意要蒋介石本人与他谈搬迁的事。蒋介石接到手下的报告后,说了句:“迁不迁由他去吧。”

  于是周顺房赢得了“民国第一钉子户”的美誉。公知们也总是拿这个跟当下的拆迁进行对比,然后很是怀念民国的“好风气”,也借此夸赞蒋介石的容人之量。

  那么,这个故事最初是如何来的?

  最早记录这件事的资料,是1965年何国涛、张明镐合作写的《蒋介石在溪口》一文。

  据何国涛自述:这篇文章最初是由张明镐口述,何国涛整理的。

  那么,张明镐是何许人也?奉化人,蒋介石的同学张昌雷的侄子,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被蒋介石任命为武岭学校的校长。看样子应该是了解情况的,但是也有可能是为蒋介石粉饰。

  并且还从蒋介石身边的许多人(如厨师、侍卫官、机要秘书、蒋经国生母之兄等人,唯独没有老百姓)那儿了解后,最终形成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中并没有什么美谈:

  文章说:“这些被迫移让的住户,都是蒋姓的子孙,共有十余户。丰镐房的当事人虽然在上街另造房屋25间,供迁让住户居住,但这些住户是不愿意离开他们的祖宅的,只是由于蒋介石位高势大,敢怒不敢言,只得忍痛迁让。其中蒋小桂一户,因坚决不肯搬进新宅,由丰镐房贴给迁让费了事。”

  看到没有,是“蒋小桂”,并不是“周顺房”。

  到了80年代末,溪口蒋氏故居变成了景点,于是不少游客对丰镐房的布局当中有一家“周顺房”感到疑惑,而当地的导游于是错误地将“周顺房”演绎成了抵制蒋介石拆迁的主角了。

  不过周顺房的后人提到:当年丰镐房扩建,新建的东厢房与周家的牲口房太近,经协商后,周家“为蒋家出让了一间小屋,就是现在东厢房前的一块竹园。”这个较为可信,因为东厢房是给宋美龄居住的,为了优化一下周遭环境,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此,所谓的“民国第一钉子户”不过是公知们的意淫而已。

  就蒋介石在自己老家的所作所为,根本谈不上有“容人之量”,对比一下毛主席的故居就明白了,至今,韶山毛主席故居的邻居(即故居右边的房子)邹普勋的房子仍在,并没有被搬迁,也没有扩建。

  那么,蒋介石跟毛主席相比,有何“容人之量”。

  退一万步讲,蒋介石在老家搞扩建,强迁老乡祖宅,跟如今的为了国家建设搞拆迁有何可对比之处?一私一公,更显得蒋之小气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