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看《李焕英》时孩子哭得稀里哗啦,为啥回家还是不爱刷碗又顶嘴?

看《李焕英》时孩子哭得稀里哗啦,为啥回家还是不爱刷碗又顶嘴?
2021年02月24日 18:54 新浪网 作者 笔点酷玩

  今天看一个家长身份的知友提问,说和孩子去看了《你好,李焕英》,影院里孩子哭得稀里哗啦,但回家后也没多刷一个碗,说她两句还是一样顶嘴,这是为什么呢?

  

  有个答主表示:人家被感动的是贾玲有个李焕英这样的“好妈妈”,不要求孩子干着干那,哪怕一辈子没啥成就,“健康快乐就好”。可回家看自己亲妈,让刷碗让干活,顶两句嘴还不行,心理落差太大。

  这话虽然听着有道理,但完全站在孩子这边也不妥。实际上,题主的疑惑主要来自“希望用电影教育人”,而这个想法就站不住脚——电影根本不是教材。下面五点是我的总结,看看我说得对不对?

  1,电影不是教材。名言不能当饭吃。

  “你懂得无数道理,却依旧没有过好自己的人生”,鸡汤也不是灵丹妙药。

  今儿你懂了领悟了,睡一觉就能“重新做人”了,一点儿也不现实。

  

  2,人的转变都是循序渐进的。

  即使大彻大悟,也有个转变的适应期。

  还需要周围环境里的人,慢慢适应你转变。

  因此你的内心要强大,不然你会停止改变,退回原来的舒适圈。

  3,亲妈爱你不假,但母爱有万般模样,条件不同,具象也各异。

  不同的妈,爱你方式不同,也就不能人人都是李焕英的模样。

  除去主角光环,哪个妈妈没有伟大的母爱?

  哪个母爱不能拍出一部感人电影?

  只感动一两个人就算!

  

  4,说一句“我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好”很容易。

  大实话,不掺假,亲妈说的,感慨感动感恩。

  但不说这句就不是亲妈?除了健康快乐,多要求一点就是后妈了吗?

  更何况,如果你在健康快乐的基础上,更优秀更孝顺更能理解妈妈,亲妈不是会更幸福吗?

  

  5,电影无法代替生活,学会生活是长期任务。

  就像《你好!李焕英》“基于事实改编”,才能将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做到最佳,获得电影作品的巨大成功。

  回到现实生活,一些真善美的细节,几乎小到你完全无感,甚至觉得理所当然,它们根本没机会变成电影情节。

  你可以借助电影理解生活,与经常碰撞的父母亲人和解,

  但无法用电影来指导生活。

  能指向幸福生活的,永远是你自己在现实中激烈碰撞后,耐心地打磨,潜心的领悟。

  无论你是母亲角色,还是女儿角色。

  我是 笔点酷玩, 关注我一起选手机、玩好物、聊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