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初中的女儿和亲妈决裂:到底什么样的母爱才是健康正确的?

初中的女儿和亲妈决裂:到底什么样的母爱才是健康正确的?
2024年05月07日 19:32 新浪网 作者 窈窕妈妈

  最近看到一个网友求助帖,感觉她的故事还挺典型的。

  这网友出生在南方一个小城,有个当小学语文老师的妈,所以从小就在高压的家庭氛围中长大。

  她们家的要求是成绩不可以跌破前三,作为老师的孩子,她必须要争气!

  一旦达不到要求那就是鸡毛掸子伺候,家里不知道打断了多少根鸡毛掸子。

  (这何其像之前咱们扒过的同样教师家庭的陶昕然和妈妈!)

  同时又因为她妈工作非常辛苦,导致回到家也是吊着一张严肃的黑脸,很少和她有什么亲密陪伴和互动。

  她常常觉得家里没有一点温馨的感觉,十几年都处在深深的压抑中。

  虽然后来她成功上岸985,但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太会享受生活、性格拧巴的人。

  于是从小她就发誓,等自己有了娃,一定会把最好的爱都给娃!

  再后来她如愿结婚生女,也确实和设想的一样,对女儿掏心掏肺。

  但这几年,不知不觉中她似乎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比如,常常忧虑女儿的将来忧虑到吃不下饭;

  不惜砸锅卖铁也要让女儿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为了娃辞了自己稳定的工作到北京租房陪读;

  自己发着高烧还坚持开车接送娃训练;

  最抓马的是听说初中的女儿早恋,她就跑到学校去蹲守那男孩和他家人。

  本以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女儿就算不懂感恩,也起码会体谅吧。

  但女儿和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觉得她的母爱太让人窒息,甚至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还发消息要和她决裂!

  于是网友大破防:自己已经巴心巴肝照着妈妈的反面去做了,为什么还是不对呢?

  到底什么样的母爱才是正确的、健康的、有营养的?又要怎么做才能挽回亲情?

  帖子的下面网友众说纷纭,有说当妈的不应该管太宽、应该给孩子尊重的,有说这孩子太糟心不理解父母心不如生块叉烧的,还有说压根就不该生孩子这种讨债鬼的。

  但我感觉,她的故事核心是大多老中家庭都会面临的困扰,那就是一个母亲如何在亲子关系中得到正向成长?

  她的经历又让我想到了Bing妈,今天讲讲Bing妈的故事吧。

  Bing妈在40年代出生在一个银行家家庭里。

  所以你懂的,建国后她家经历了家族背景带给她的巨大不幸,外公在她四岁时死在监狱里,外婆从此疯疯癫癫。

  “狗崽子”、“黑五类”伴随了她整个悲惨的童年。

  按照她的说法,以她的才智和对科学的热爱(那个时代的人动不动就想当科学家),本来应该可以轻松考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

  但因为成分问题,只勉强进入了现在看来是“野鸡大学”的武测(幸好后来并入武大,不然估计她死前都还为此事吐血吧)。

  毕业后就是WG,她被分配到了惠州潼湖的鸟不拉屎的农场里工作,整整十年。

  她的智力、理想和健康也在长期的日晒雨淋的农作中慢慢被消磨殆尽。

  后来她遇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护身符:Bing的二货爸爸,那个“有一搭没一搭”但“根正苗红”的凤凰男。

  Bing爸花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妈妈从潼湖调到了他在广州任教的大学。

  后来姐姐和我相继出生了。

  WG结束,随着学校复课,妈妈在30岁这个年龄,才算进入了全新的人生。

  首先她面对的是完全一窍不通的新学科:机械。

  但她一声不吭,出论文评职称,很快就从实验员晋升到助教,进而到老师,后来是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最后正教授和系主任。

  38岁那年,她才开始学英语:从语言学看,38岁起学会一门外语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50多岁时,她已经身任多个国际协会的会长职务,还为学校签订了日本、波兰、德国等多个国际姐妹学校合作,60岁时已经去过40多个国家。

  吐槽埋怨的话,打我从娘胎里出来后,从没在Bing妈口中听到过一句。连她家怎么被抄,爸妈咋死,她咋挺过来的,都很少提。

  一个个妈妈想成就自己的人生,或多或少都要牺牲家庭。

  Bing妈忙工作就经常不在家,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加班。

  但我现在想起来,却并不觉得缺少陪伴。

  

  回忆中,每个寒暑假我都要陪妈妈到各地开会,帮妈妈改作业换零用钱,或者在她实验室和她一起学电脑。

  当然还有,每次想起妈妈偶尔做的滑肉片炒蘑菇就口水直流——这种陪伴不是母子单纯地腻在一起,而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一种双向成长:

  她得到了她的事业进步;我也得到了我后来成长原动力的底质熏陶和典范

  在她被评为省级名师那一次,我到她学校大堂听了她的演讲。

  一开始又是那段我听得会背的祥林嫂式的悲惨童年的哭诉。

  (顺带一提:Bing妈在学生中口碑两极分化:她上课经常喜欢讲人生、讲历史、讲视野、讲情怀。有一批学生会忍不住说“教授你给我们讲些能让我找到工作的吧,别老吹BB”,所以听到这段时我满脸尴尬。)

  这时,我突然听到下面这段我从来没听过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憎恨社会,我恨害死我爸爸妈妈的制度和人,我经常有跑去杀人放火然后自杀的想法。但是自从我成为了母亲,我的人生改变了。我好像得到了一次审视自己人生的机会。

  “看着自己孩子的成长,她们的每一个变化,都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启发,对自己有新的觉察。”

  “这时我发现,我内心所有的灰暗面,都会无意识地投射在两个孩子身上:

  如果我不改变自己,她们只会成为另外两个我的复制——憎恨世界而且永远得不到幸福。

  于是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让自己幸福起来,积极起来,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这成为了我多年来不断努力的根本动力。

  此处省略自吹自擂华丽丽奋斗史三千字。

  “所以说,是因为我成为了母亲,我才得到了重生的机会,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而我的两个孩子今天也成为了各自想成为的人。

  谢谢你们,我的孩子,没有你们我不会成为今天的自己!

  这时千人的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我对妈妈一直是一种很纠结的感情。

  不过那次演讲真是有点把我感动到了。

  之后我Bing成为一个儿童教育学者后,一直坚定地认为:

  儿童教育如果把教育对象定位为孩子,那仅是皮毛。

  儿童教育如果是教家长怎么教孩子,那还是有点肤浅。

  儿童教育最深刻的一层,应该是让家长看到自己人生和孩子人生的关联意义,实现和孩子一起的“双向成长”。

  母亲这个新的身份,在你人生和人格定型多年后,给你再一次成长的机会。

  再说回前文case里的妈妈。

  其实能看出来,这网友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妈妈,对孩子有毫无保留的爱。

  但我觉得,每个妈妈在爱孩子的时候,都不应该放弃自我成长。亲子关系不是负累,而应该是你正向的激励和滋养。

  一个母亲的成长有两个层面。

  第一层是外在的成长:

  很多女人成为母亲之后,把自己全部人生的重点放在孩子的身上,希望他们成才。

  当然这没有不对,但是很多情况这些妈妈忘记了自己人生的充实和愿望,自己的人生停止了前进,好像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就是亏待了孩子一样。

  结果是,当孩子离开家到远方念大学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相反,你要看到母亲这个身份给你重新审视自己外在人生的机会,你如果重新追求自己的外在成长,你给孩子带来的榜样作用将会是如此巨大。

  相信我,榜样的效果将会远远超过你风里雨里送她去培训班,日日夜夜陪她做作业和节衣缩食供他上名校!

  家长榜样的力量和熏陶远比你想象得要强大。

  同时,你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也会让你感受到人生的充分和完整,而不是在孩子离开你独立生活的那一天,感到怅然若失:

  作为结果,你会无意识地不断干预他的工作,婚姻甚至亲子关系,来保持自己的被需要感,结果是怎样无需多说。

  这个过程你当然需要掌握到“度”。

  很过事业成功的家长把娃扔在一边,最后娃成为了内心怯弱、无所事事的“少爷”。

  记得Bing妈在我4岁的时候就带我去北大开会,她并没有为了省事把我扔在家里,而是忍受了一个4岁幼儿对旅途造成的麻烦,把我带在身边。

  很多年后,每一次我去北京出差都会重回北大,看看当年曾经见过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

  那段经历,对我是无比正面的: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第二层是心灵和人格的成长:

  在我多年的教育从业生涯中,接触过无数的家长。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问他们的童年体验。但很可惜的是,很多人的童年面貌总是不开心的。

  他们绝大多数还会把自己不快乐童年所造成的“内在关系”无意识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例如你曾受父母的压迫,你即使内心及其厌恶,但往往不由自己地把这种压迫投射在孩子上;这个循环的结果,就是成为“家族轮回”的根本原因。

  结果是你会各方面阻拦孩子形成“积极人格”,最后影响他们的生命。

  成为母亲,是你重新审视自己“内在关系”和人格的一个重要机会。

  所以我常常提醒家长反思自己的早期体验和成长过程,只有重新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跳出不幸的“家族轮回”。

  最后:

  每个妈妈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当你拥有完整的人格时,你孩子的人格才可能完整。

  如果你不能看清成为母亲后你的人生两重“再次成长”的意义,对孩子再多的期望和付出都会是徒劳。

  相反,只有你把自己的成长放进视野以后,你和孩子的人生,才会因此充实。

  其实我和妈妈的相处,有感恩也有遗憾。

  遗憾是Bing妈很早就因为肺癌去世了,享年64岁。我真的很想念她。

  感恩是她用自己生命的富足,为我的人生做出典范。

  所以我还想说,如果你的妈妈还在,你是多幸运啊!

  希望每位妈妈都能明白,当母亲对自己人生更深刻的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家庭
来自于:山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