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午,“2022国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论坛”在线上隆重开启。本次论坛是“2022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的重要版块,邀请了人工智能教育相关领域的两位院士,多位校长、院长、教授、专家,及一线老师参与研讨,共计124万人在线观看并参与讨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杭州市常委、副市长胥伟华,以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为论坛致辞。
“2022国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论坛”由李德毅院士及CAAI中小学工委会主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总校李有毅校长共同担任主席,CAAI中小学工委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袁中果担任主持人。
李德毅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迭代发展,使得我们的社会迅速进入了智能时代。文明是智能的生态,智能植根于教育。中小学人工智能的教育,一方面要关注人类智能本身的培养,培养学生解释、解决预设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启发和表达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人工智能的早期教育,用国际的视野、先进的理念、前沿的技术、课程的研发、师资的培训来助力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基础人才的储备。
胥伟华副市长在致辞中指出,今天的青少年被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所包围,生活在一个他们的父母师长都不曾经历过、也完全是“新手”的全新时代,因此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至关重要、刻不容缓;我们要以更加优质和充足的人工智能教育为青少年赋能,让人工智能成为他们翱翔未来的羽翼。
任昌山处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们处在人工智能社会的开端,我们的教育要适应智能时代的各种变化与挑战,围绕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建构课程,组织教学材料,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智能设备和资源,打造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的人工智能教育,让教育和人工智能互相滋养、相辅相成。
论坛分为上下午两部分进行,各有多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发言,下午还有一场聚焦智慧教育的尖峰对话。在论坛上,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焦李成教授以《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发表演讲。焦院士说,让数据说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面对的数据一定是大数据、小样本,会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碰到组合爆炸等问题,下一代的人工智能需要我们把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相结合。
李有毅校长以《如何让教育智能化在双减背景下助力教育创新发展》为题发表演讲,李校长的分享既有国家政策方面的解读,也有北京十二中智能校园建设方面的经验分享。她指出,双减实际上是给学校的教育供给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倒逼基础教育加大改革力度,学校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作业评价、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等一系列要素进行整体优化和重构,才能真正达到双减的改革目标。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教授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为题发表了演讲。蒋教授指出,现在机器也能参加高考了,能考过90%的人类学生。具备了人工智能思维,我们才能分得清楚哪些是人应该培养的能力,哪些是机器的能力,要把我们的学生们培养的更像人,而不是更像机器。蒋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思维是未来社会的常识,也是未来教育的机遇,如果能抓住了这个机遇,我们的教育就可能赶超其他国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熊璋教授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中国道路》为题发表了演讲。熊璋教授认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他指出,过去很多年以来,只要我们谈教育,就会去想到发达国家在怎么做,必须跟着人家做;而现在在教育数字化战略上,我们跟发达国家处在同步的水平,我们应该也要做出教育创新,让其他国家从我们这里受益。熊教授还强调,人工智能教育要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坚持扬善除恶,而对于小学阶段来说,人工智能教育最大的目标和任务是解惑,让小朋友理解人工智能对社会的改变。
CAAI教育工委会主任、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飞教授以《101计划与K12中AI教与学的降维与升维之辩证》为主题发表了演讲。吴飞教授简要介绍了高校本科人工智能教育的101计划,随后将高校阶段的101计划和K12小学初中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相参照进行分析。吴教授说,我们应该面向素质教育,打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鸿沟,把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中很科学的体系结构,降维简化到基础教育,让学生们能够从正确的知识学习中形成思维能力、养成伦理守则,并激发他们的热爱。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峡璧教授以《融入新课程标准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内容与形式》为主题做了报告。刘教授对信息科技新课标做了详尽深入的解读,并从实践的角度仔细探讨了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要点、目标和实施路径。刘教授认为,在中小学阶段要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尽量少去给学生讲理论,要让同学们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才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尤其指出应该基于项目式的学习来向学生讲授人工智能的六大技术途径,让学生能够建立起相对全面和完整的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龚超博士做了题为《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报告。龚博士提出通过“人工智能+X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老师和学生都掌握人工智能思维,不再是为了教人工智能而教人工智能,而是跳出AI学AI,将人工智能赋能的思维融入到所有的学科,系统地重新梳理整个教学体系,把人工智能跟中小学的各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融合贯通,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和人工智能有机地融合起来,既让人工智能有了充足的课时,其他科目的进度也并不会受影响,而且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理解会更系统,并习得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魏雄鹰做了《信息科技课程与人工智能教育》的主题报告。她指出,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到信息科技课程里;信息科技的课程标准给出了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六条逻辑主线,义务教育分为四个阶段,人工智能是放在第四学段,但它的逻辑主线在设计的时候是贯穿在四个学段的。她介绍说,浙江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将人工智能和信息科技融合,基于学科大观念来进行小初高的衔接,将小初高的人工智能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化设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研究员以《智慧教育的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为主题做了报告;王素老师聚焦智慧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国际现状,以及智慧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指出,2011年到2015年这个阶段智慧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在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智慧学习模式等方面;到了2016年至2020年期间,研究智慧教育的学者关注点已转向基于游戏的学习、翻转学习,以及一些新的技术应用,比如分布式的计算机系统、认知系统、多智能系统、机器人等。
CAAI中小学工委会副秘书长、点猫科技创始人兼CEO李天驰以《培养计算思维,为科教兴国事业添砖盖瓦》为主题,探讨了校外编程教育机构如何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中发挥作用。
在论坛最后一个环节,CAAI中小学工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信息中心主任李志新老师主持了智慧教育尖峰对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人大附中信息中心主任赵海涛、CAAI中小学工委会副秘书长、重庆二十九中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希馗,以及江苏省天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冯丹沁老师参与了对话。
冯主任分享了天一中学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果,谈到了其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招标采购方面的经验;王希馗副主任介绍了重庆市渝中区智慧校园的建设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赵海涛主任分享了人大附中数据平台的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和利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王素所长认为,人工智能和教育融合,最理想的方式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们拥有自适应学习平台,同时能够设计出一个无感的伴随式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收集每一门课每一堂课的设计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几位老师的发言既有高度,又非常务实,既有宏观思考,又有操作细节,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本次论坛内容多、信息量大,干货满满。相信专家学者们的思想成果,会陆续融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实践中,为中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的全面提升持续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