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宏淼,石慧
摘 要:
如何预防和治理多种信息渠道交互影响下失真数字内容的扩散是数字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首先引入耦合网络理论,将公众通过多种不同渠道传播失真数字内容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抽象为一组多层耦合网络,构建失真数字内容在这一耦合网络中扩散的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耦合网络中某一沟通渠道构成的子网络层间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的交互影响,探索基于多渠道的失真数字内容传播及演化机理,进而提出基于多渠道的防治策略。研究指出,对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同时进行干预,并对具有关键传播影响力的个体进行认知纠偏,可以有效治理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和扩散。
关键词:
失真数字内容;社会传播;耦合网络
0 引言
数字内容是20世纪中期以来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体持续发展与变革的产物,是指以数字形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文本、数据、图像、音频及视频等。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及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与进步,数字内容市场发展迅猛,海量数字内容不断生成、传播及消费,涉及数字阅读、在线学习、网络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直播等。随着 Web2.0 时代网络数字内容体量的激增,社会公众通过 Web 网页、移动应用软件等平台访问并观看文字、图像或视频的数字内容消费越来越流行,数字内容创作的速度和传播效率明显加快。数字科技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公众接收信息的内容形态,也改变了数字内容在公众间的传播逻辑。一方面,数字科技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互联网和在线社交网络等线上平台逐渐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并融合移动传播成为主要传播形态。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内容,数字内容经历了从格式转换到延展创造的发展。数字内容不仅能够提供有意义的信息,也搭载着传播者与受众的社会联系,其实质上是内容与传播策略的组合体,即数字内容本身已经蕴含与人的关系。不同于传统内容生产中的受众需求判断与满足,数字内容不仅供媒体等在单向传播时使用,还可以为社会公众在多向交互传播时广泛应用。其受众可以即时参与再传播及多次传播,也可以二次创作、延伸创作或成为阐发讨论的切口与接口,并且在交互传播中对受众反馈、转发、评论和对原发内容的进一步补充,都已成为数字内容生产及其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字内容分发与其影响形成的过程中,每一公众个体都可能参与传播,受众地位与功能发生重要变化,其已经成为数字内容首次传播及再传播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大量失真数字内容存在于互联网中,对数字内容接收者主观感知造成误导,并使其对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内容质量产生忧虑。社会公众在失真数字内容的误导下所作出的各种行为决策,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和悲剧。数字时代下电子药店的崛起将供应处方药的权利交给了市场,从而对公众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给消费者造成了接收具有误导性的失真健康信息、不当使用药品等风险和伤害。因此,刻画并探究失真数字内容在线上线下多种信息渠道交互影响下的传播及演化机理,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兴于世纪之交的网络科学在过去20年间取得重要进展。网络科学中的耦合网络理论为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耦合网络是对单一传播渠道构成的单层复杂网络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多路传输网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耦合网络重点关注真实复杂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在多个相互作用的不同层次的交互影响,将同一组元素间的多种不同作用方式区别对待,以开展更为精确的复杂系统理论与仿真研究。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将社会公众抽象为节点,并将公众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信息渠道中的其中一种渠道传播扩散失真数字内容形成的关联关系抽象为一种类型的连接,在此基础上从耦合网络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公众通过以上多种不同渠道传播失真数字内容构成的复杂系统看作一个耦合网络,即一组各层节点均相同但各子网络层的边均不同的多层耦合网络。通过研究这一耦合网络的多个子网络层间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的交互影响机制,探讨公众通过线上线下多种信息渠道互动如何交互作用影响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探索基于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失真数字内容传播机理,为提出有效的预防及治理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数量依据。
1 失真数字内容
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和商业机遇,逐渐成为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后疫情时代更是加速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数字内容迎来了显著增长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广大民众都拥有了采、写、编、评、发的能力,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支配权,由此诞生了大规模的用户内容生产。数字工具的简单易行使数字内容的生产者进一步泛化,用户自主 生产、自由转发、自评论、自动搜索,UGC、PUGC愈发成熟,从而带动数字内容的传播。故而数字内容是一种聚合式的云传播模式,内容是不同生产者间合作生成的动态演化,来源不可具体区分间离。普遍而言,数字技术赋予了数字内容生产公众性,使得个人可以基于兴趣、意愿、机会、能力或激励进行内容生产。任一用户都能在数字平台上创造并实时分享数字内容,并且这种行为可以看作一种维系和拓展社会关系的社交行为。然而,数字技术提供的数字环境在增加了社会公众利用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为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环境。
失真数字内容是指个体相信了客观上并不完全准确的数字内容的情形。与失真数字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谣言。谣言是在一定时间内特定群体对其关心的、未经证实的话题信息的扩散与传播。基于该定义,谣言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证伪。笔者认为,谣言的传播虽然容易造成负面的群体性结果,但由于谣言的时效性较短,且有被证实的可能,所以对个体产生的深层次影响较为有限。然而,失真数字内容由于客观上的不准确性,对个体的认知、心理、信念和情感等都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二者在概念的内涵和影响程度上都具有显著差别。与失真数字内容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伪数字内容,或称为虚假数字内容。然而失真数字内容未必完全是伪数字内容,真实数字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信息的解构和重组、部分内容丢失、外围噪音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数字内容失真。基于此,我们主张在数字内容搜寻语境中使用“失真数字内容”一词指代与现有客观科学证据有一定偏差,对数字内容接受者主观感知造成误导的各类数字内容;同时使用“伪数字内容”指代与现有客观科学证据完全相反,对数字内容接受者直接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的各类虚假数字内容。本文主要探究失真数字内容传播造成的风险极其干预策略。
失真数字内容的主要危害在于其误导性,使社会公众产生偏差认知,令公众对相关数字内容可信度的判断产生失误,从而轻信失真数字内容中所宣称的信息与观点,继而进一步影响决策与行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过大众媒体或社交网络传播的失真数字内容会对社会公众产生显著负面影响。譬如,营养方面的失真数字内容使消费者不合理地夸大某些食物的益处或危害,而导致不均衡的营养摄入;再如,急救医学上的失真数字内容使人们错误地估计特定急救技术的收益与风险;又如,癌症及重大疾病的失真数字内容对人们的不恰当寻医行为具有较强解释力。综上,预防及治理失真数字内容传播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而理解基于多种信息渠道的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机理与演化机制,则是实施干预的前提和关键。
2 模型简述
耦合网络上的动力学,主要探索局部节点或连边的行为是如何在整个耦合网络中扩散的。在建模中先将节点进行必要的分类,如失真数字内容传播者、失真数字内容接收者和失真数字内容免疫者等。在此基础上,依据节点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多种线上及线下渠道中的其中一种渠道交流失真数字内容的次数进一步对其进行分组,如在微博平台中单位时间内交流k次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者、在微信朋友圈中单位时间内交流k次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者等。在此基础上,基于耦合网络理论,建立多种信息渠道构成的多层耦合网络中失真数字内容传播动力学模型。模型中的主要参数包括各渠道构成的各层子网络中的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率系数、失真数字内容自主产生率系数、失真数字内容暂时遗忘率系数和失真数字内容免疫率系数等。
另外,考虑接收者在接受并内化吸收失真数字内容时会思考该信息内容实施起来所需的成本和所获收益,拟将各层子网络中的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率,分别设为公众个体认为自身采取该失真数字内容所表述的行为时所需的平均成本与所获得的平均收益的非线性函数。同时,为了刻画并研究各渠道间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的交互影响,在建模中需考虑耦合网络中各子网络层间网络结构的相关性。基于以上传播机理分析,可以构建失真数字内容在多渠道构成的多层耦合网络中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即各种不同类型节点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模型。
3 多渠道融合治理策略
数字科技全面应用于内容生产和传播领域,不仅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也深刻改变了内容形态、传播工具和传播规律等影响数字内容传播运行的重要构成元素。信息基于多渠道的交互传播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诸多传播现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数字科技赋予传播的最重要能力。互联网成为信息载体后,包括网站、移动应用和社交平台在内的各种互联网应用都提供了交互功能,使用户不仅可以获得相关资讯、信息或服务,还能实现用户与互联网应用、用户之间的多种交互。例如,社会化媒体是一类基于 Web2.0 思想和技术的互联网应用,它允许人们进行深度交互,如创建、分析、交换数字内容等。社会化媒体的实际形式包括微博和博客、社交网络站点 (SNS)、虚拟社区、内容 (视频、音乐等) 分享站点、协作内容生产 (如维基百科) 等多种类型,它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功能越来越综合,成为一类重要的数字内容交互平台。比如,人们可以在交易网站、论坛和博客上写下大量他们的评分和观点,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者服务前,通常会阅读与产品或服务相关的评价,以对要购买的产品有一个粗略的认知,从而决定是否购买。基于此,在交互传播思维下,本文提出融合使用多渠道的失真数字内容治理思路和策略,如对微博、虚拟社区、维基百科等多种线上传播渠道及线下传播渠道中失真健康信息的传播与扩散进行均衡、协同、适度的预防及治理。稳定性理论主要研究时间趋于无穷时微分方程解的性态,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从动力系统的零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中验证以上分析中所得的传播阈值的准确性,也可以从其正平衡点的存在性中给出验证。本研究可以从所建立的基于耦合网络的失真数字内容传播动力学模型的零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计算传播阈值。传播阈值是一个重要参量,其取值大小可以用于判断某一所考察的失真数字内容能否在整个耦合网络中扩散,或是逐渐消亡。失真数字内容以一定的概率从一个节点传递到另外一个节点时,传播概率一般存在一个临界阈值,若传播概率高于该临界阈值,初始少量失真数字内容会迅速扩散到整个网络;反之,失真数字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会迅速消亡 (与初始状态无关)。利用上述建立的模型和阈值,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与仿真实验,预测失真数字内容能否在所考察的社会群体中持续传播,以及最终传播规模 (即传播的范围)。针对某一关键参数,在其他参数取值不变的前提下,给出该参数的取值变化对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的影响,以及对各类节点的数量随时间延续的变化有何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失真数字内容传播干预策略,同时比较各参数变化所对应的各种策略的有效性。此外,“餍足心理”理论指出,个体长时间与某种刺激物接触后对该刺激物的敏感度将会逐渐降低乃至反应消失,转而会对另一种新的刺激产生兴趣。因此,在治理失真数字内容所拥有的成本和资源均有限的前提下,如果集中所有资源仅对某一种线上传播渠道中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进行管控,在抑制部分公众使用该渠道进行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的同时,反而更容易激发传播者通过其他可替代传播渠道继续扩散失真数字内容。本研究在模型研究、案例分析和数值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认为,仅针对一种传播渠道进行治理,对该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的管控效果并不能产生理想的治理效果,并且该失真数字内容在社会系统中的最终传播规模可能明显变大,持续扩散的时间也可能明显更久,这将对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更大负向影响;而如果合理分散资源和成本对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渠道中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进行融合治理,将更有效地抑制部分公众利用各种渠道传播失真数字内容的行为,降低部分公众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的可能性,更易于缩小该失真数字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范围,并且该失真数字内容在社会系统中也将更快消失。
4 关键影响力节点认知纠偏策略
网络中存在着一些具有较强信息交互能力的个体,其影响力的覆盖范围和作用强度均有别于普通个体,成为网络中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够从信息的扩散广度、扩散速度和扩散深度等维度对失真数字内容传播形成深度影响。因此,探究多渠道构成的耦合网络中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的关键影响力节点,并对其进行认知纠偏,可以有效控制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和扩散。
失真数字内容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传播形成的多层耦合网络中,具有较大度的节点将对整个耦合网络中失真数字内容的扩散产生重要影响。这类关键影响力节点可以根据其他节点的行为活动迅速将不合理的内容反馈传播,最终左右失真数字内容走势。本文在以上研究中发现,应在多渠道均衡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对以上基于网络结构中具有较大度的关键传播影响力节点进行认知纠偏,使其在内心深处改变自己的偏差认知并形成正确认知,可以更有效地对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进行管控和治理。
5 结论
为了对数字时代下失真数字内容传播这一社会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及治理,本研究引入耦合网络理论与传播动力学模型,建立考虑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及其之间相互影响的失真数字内容传播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与仿真实验得出相应的治理策略,即不应仅对线上线下其中一种特定渠道中失真数字内容的传播进行防治,而应该均衡分散资源对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同时进行预防和治理,并对具有关键影响力的失真数字内容传播者进行认知纠偏,这样做可以以更小代价,更有效地降低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的扩散度,使其在社会公众中迅速消亡。本文将耦合网络理论及其在沟通机制中的应用引入到数字时代下的失真数字内容多渠道传播机理研究中,为现有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并提出防控失真数字内容传播的有效策略,进一步促进数字技术的平稳发展和普及。本研究主要从传播机理上阐述了深入研究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交互作用下,失真数字内容传播规律的具体思路和研究结论,未来可进一步获取实际数据以更好地验证失真数字内容传播模型和相关防治策略的有效性。(参考文献略)
选自《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
2022年第12卷第13期
数字社会的风险挑战与治理应对专辑
↓↓↓ 欢迎加入学会大家庭,获取更多会员专属福利
扫码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