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深圳、厦门的大机遇来了?且看“今年最重要文件”的说法……

深圳、厦门的大机遇来了?且看“今年最重要文件”的说法……
2019年11月06日 14:20 新浪网 作者 直面传媒

  来源:刘晓博说财经

  对于一批城市和诸多行业来说,百年难遇的大机会来了!

  这个机会,就藏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昨天,新华社播发了“决定”的全文。

  在这份“今年最重要文件”的第五节第三段里,有这样的表述: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

  这隐含这两个意思:

  第一,部分中心城市可能会扩大面积,以增加其承载力、资源配置能力。

  第二,中心城市内部层级会减少,变得更加扁平化,比如代管的市县可能变成“区”。

  事实上,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做这项工作了。

  今年1月9日,济南吞并了旁边的地级市莱芜。新的济南市,面积一跃达到1万平方公里以上,辐射力、承载力大幅增加。

  深圳、厦门的大机遇来了?且看“今年最重要文件”的说法……

  而在此前的2018年11月,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济南,说济南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不够。没有想到,仅仅2个月之后,济南就扩容了。

  而在此之前,成都吞并了旁边的县级市简阳。而拿下简阳之前,成都面积已经超过了1.2万平方公里。之所以仍然向东扩容,是因为成都需要修建第二机场,这个机场修在了简阳。

  深圳、厦门的大机遇来了?且看“今年最重要文件”的说法……

  如果再往前追溯,中心城市扩容的案例就是合肥。2011年,地级市巢湖被合肥、马鞍山市、芜湖市“三家分晋”。

  深圳、厦门的大机遇来了?且看“今年最重要文件”的说法……

  此外,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大城市内部,代管的市县纷纷变身区。这则是上面第二点所说的,减少城市层级“扁平化管理”、提高效率。

  也就是说,中国做大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其实一直在缓慢行进。但这次“重要文件”的表述意味着,未来中国做大中心城市的节奏,将全面提速。

  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城镇化战略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0时代演进到了2.0时代。

  在1.0时代,我们强调的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这很有情怀,但事实上不可能,而且也浪费资源(土地)。

  几乎所有国家的城镇化,都是失衡的城镇化,都是“马太效应的城镇化”。在中等规模国家,比如英国、日本、韩国、墨西哥、法国等等,都出现了一国一城的局面,首都就是最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交通的中心,通吃一切,你几乎想不起来这些国家的第二大城市是谁。

  至于美国这种大国,人口也继续向东西海岸集中,中部出现了铁锈地带。

  大城市、大城市群、大都市圈强者恒强,是基本规律。而且出现了“人口汇聚—公共服务改善—新业态诞生—人口汇聚”的良性循环。而很多中小城市,则出现了“人口流失—公共服务退化—业态缺失—人口流失”的恶性循环。

  大城市化,还可以节省大量土地资源。这对于人均耕地偏少、粮食不能100%自给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大城市化也会产生一个负面效应:房价上升,生活成本高企。

  怎么办?中国找到了办法:这就是通过轨道交通,其中包括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快线、地铁普线等,把城市做大。构建围绕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城市群。最终,让中心城市“多中心化”,承载能力大大提升。

  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大转变,大致发生在2018年到2019年。其标志性文件、会议主要有:

  1、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并提出“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2、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并首次提出了“收缩型城市”的概念,对于人口流失的城市要主动“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3、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具体要求是: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至此,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表述彻底清楚了:

  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将发挥重要作用,人口和资金将不断被导入。不能做大做强的城市,主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甚至要“收缩”。

  而此次“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意味着,部分承载力不够的中心城市,将会援引济南、成都、合肥的先例,扩大面积。

  我此前曾在文章里指出过:中心城市1万平方公里,将是未来的标配。

  或许有人会说:人家纽约市陆地面积也不过789平方公里,伦敦市则不过1577平方公里,中国的城市有必要搞这么大吗?通过跨城市协调,不一样可以发展?

  答案是:国情不同。

  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治理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让人民更幸福,这才是关键。纽约就是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跟中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这里,跨城市协调成本太高。在两个城市边界处,往往不是道路通顺、河道清洁,而是断头路众多、水污染严重,甚至出现大量公墓、垃圾填埋场。

  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迅速改变这种状况。比如惠州市区人口不够,不能修地铁。即便将来人口达标,财力也有限。但如果并入深圳,问题马上都解决了。大亚湾的睡城有了连接深圳地铁,几万套房子马上全部盘活。这将大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何乐而不为?

  所以,我多次撰文呼吁调整行政区划,让大城市有更大发展空间。

  让更多的土地成为大城市的土地,让更多的人民成为大城市的居民,绝对是多赢的格局。至于喜欢低房价的居民,可以去收缩型城市,比如鹤岗之类的,生活成本很低、日子一样精彩。

  那么,哪些中心未来有可能扩容呢?下面是主要城市的陆地总面积(单位:平方公里):

  重庆 82402

  哈尔滨 53100

  拉萨 29518

  南宁 22112

  昆明 21473

  长春 20565

  呼和浩特 17224

  杭州 16596

  北京 16410

  石家庄 15848

  成都 14605

  乌鲁木齐 14216

  大连 13237

  兰州 13085

  沈阳 12948

  福州 11968

  天津 11946

  长沙 11819

  合肥 11445

  青岛 11282

  济南 10244

  西安 10108

  宁波 9816

  银川 9491

  武汉 8494

  苏州 8488

  贵阳 8034

  西宁 7649

  郑州 7446

  广州 7434

  南昌 7402

  太原 6999

  南京 6597

  上海 6340

  海口 3146

  深圳 1997

  厦门 1699

  可以看出,东北、西北、西南的很多城市面积都非常大,其中哈尔滨竟然超过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5个深圳),超出绝大多数人的预料。

  我个人判断,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的城市,除了北京之外,基本上不太可能扩容了。只会内部整合,比如把代管的市县变成区。北京是因为北面和西面山多,通州副中心代表的东面比较狭小,而旁边正好是廊坊的飞地“北三县”,所以有扩容的可能。

  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大概只有西安有可能继续扩大面积。在陕西省授权下,西安已提前代管了一些区域,有做大的态势。

  至于面积低于1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又比较大、人口比较多的,才是扩容的重点。其中深圳扩容的紧迫性显然最强,国家要求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给予的系列利好,以深圳目前狭小的面积显然难以承载。

  其次是厦门,厦门虽然经济总量和人口无法跟深圳比,但面积也非常小,有扩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深圳和厦门之外,海口、上海、南京、郑州、广州都有必要扩容,武汉也可以在适当时候做大到1万平方公里以上。

  海南的行政区划调整已经酝酿了一年,根据此前官方文件的透露,海南未来可能是东西南北中(本岛)各一个地级市,加上三沙是6个地级市。这样,三亚和海口都会扩容。其中海南的行政区划调整,弄不好反而是最快的。

  南京可以合并镇江,上海可以考虑合并嘉兴的部分地区。至于郑州,可以向北扩容,变成地跨黄河两岸的城市,内部可以把一些市县变成区;广州可以把50年代属于广州的几个县拿回来,包括韶关的新丰县,清远的佛冈县等。至于廊坊的北三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划给北京。

  而深圳,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东莞+惠州+汕尾”这个城市组团,全部交给深圳管辖。中策是“惠州-龙门县+汕尾”给深圳,龙门县给广州,东莞地位不变。下策是只把惠州南部(大亚湾+惠东县)并入深圳,把深圳和深汕合作区打通。

  当然,这一切都是个人的建议。

  结论:

  中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传递了重大政策信号。这意味着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部分中心城市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一批面积偏小的中心城市会扩容;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内部的整合(市县改为区)也将加速。这将给房地产、大基建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由此引发人口、资金的流动,以及更多商业机会的创造和转移。

  中国的城市版图将发生新一轮重要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优化行政化设置”会稳步推进,成熟一个宣布一个。

  只有看懂了上述趋势,才能抓住未来10年、20年中国最大的发展机遇。整体而言,深圳、厦门、广州、北京、上海、南京、郑州、武汉、西安等周边,以及海南省,有较大机会。

  特别声明: 本文里提及的行政区划调整的想法,都是个人观点,投资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