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杰维斯:疫情不一定会造成全球化明显后退

美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杰维斯:疫情不一定会造成全球化明显后退
2020年04月08日 13:03 新浪网 作者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4月8日报道(文/刘品然 檀易晓)罗伯特·杰维斯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并曾担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作为美国国际政治学界著名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心理学、决策分析、核战略和美国外交政策等。杰维斯近日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专访,就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疫情对国际政治影响、中美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参考消息》: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大选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特朗普的连任与否会给美国外交政策带来哪些影响?

  杰维斯:疫情的进展会影响总统选举的结果。疫情如果能迅速结束会给特朗普加分,但这种可能性较低。特朗普在应对疫情时反应迟缓,表态前后矛盾,未能有效动员,也无法获取充足医疗设备,并且没有在国内和国际体现出领导力。我在一个月前认为民主党人和特朗普各有一半的机会,但随着疫情进展我认为民主党人获胜的机会更大了。

  《参考消息》:目前不少学者都在讨论疫情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斯蒂芬·沃尔特认为疫情会导致全球化衰退。您同意他的观点吗?疫情对国际政治会有什么影响?

  杰维斯:这段时间我和斯蒂芬·沃尔特还有约瑟夫·奈通过邮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沃尔特所说的很有可能发生,但我同时觉得这仍然有不确定性。

  此次疫情从规模上可以与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作类比,那次疫情导致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令人惊讶的是,那次疫情并没有对国际政治产生明显影响,没有人能准确解释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或许是因为疫情在时间上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相互重合,疫情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相比于一战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此次疫情或许不会对国际政治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疫情的确会让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短期内都更加关注国内事务,尤其担心重要卫生物资的供应链安全等,但由于全球化形成的分工带来的优势非常明显,疫情不一定会造成全球化明显后退。另一方面,各国在疫情结束后回顾时会察觉到真正的失误在于各国没有形成有效的国际合作,等等。

  《参考消息》: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中美关系?

  杰维斯:决策者通常的决策误判都是先过度乐观,之后经过纠正后朝着另一个极端方向发展,这在美国对华政策中有所体现。现在中美关系的确存在问题,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对中国的一些乐观期望已不存在,中美关系未来的竞争性会越来越强。在实现卓越的经济崛起后,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出现变化是合理的。但即便如此,美国对华政策不应迅速倒向另一个极端,中美仍然存在共同利益,在很多问题上双方仍有互相妥协的空间。

  当然,我的一些朋友相信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挑战。但美方一些人认为中国会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是一种误判。美国的担心可以理解,问题是中美两国能否顾及对方的核心利益。

  此次疫情的出现显然是让中美关系恶化了。但用“冷战”形容中美关系并不恰当,把“冷战”挂在嘴边的人忘记了冷战期间是多么的危险和敌对。我不认为中美之间一定会出现“冷战”,但这最终取决于两国的决策者,两国关系的缓和需要双方决策者共同的耐心和技巧。

  【延伸阅读】法媒文章:病毒肆虐更应捍卫经济全球化

  参考消息网4月7日报道 法国《论坛报》网站4月5日刊发题为《应当做的是革新全球化,千万不要埋葬它》的文章称,新冠肺炎危机凸显了几年来民族主义反弹的后果,而这种反弹更多是由于受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影响。如今,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二十国集团等多边主义机构的影响力丧失让全球付出了惨重代价。面对已经全球化的病毒,我们应当尽快强化这些跨国机构,提升全球化。文章编译如下:

  有关“全球化终结”的话题引起了关注。就像大部分被粗枝大叶地提出的概念一样,“全球化终结”没有抓住重点,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全球化是一个文明的进程,且始自数万年前。它没有任何理由在2020年就彻底终结了。提出这一概念是因为,某些蛰伏了十几年的人突然发现,法国的制药业竟然丢掉了竞争力,以至于在本土已经生产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了。其次,这个“全球化终结”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上毫无用处。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提升全球化”。在灾难性状况面前,“快而不精”的说教没什么用,更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行动。

  对全球化的分析通常被限定在经济领域。这种局限性思维阻碍了历史性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全球化从来都不仅仅是“商品”的全球化或者是“金融流通”的全球化。除了经济层面,全球化还是一种移民的、文化的现象,其根源要追溯到很远的过去。在20万年前智人就离开了非洲,这种人类对远方的向往从未停止过。人类的迁徙有时是被动的,迫于战争或疾病。但通常情况下人口流动都是主动的,因为人类希望拓宽自己的地平线。

  全球化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一个标志。孟德斯鸠和康德都曾有过类似全球化与和平的构想。如果没有文化的全球化,也就不会有莫扎特、塞万提斯或加缪。

  全球化是财富源泉

  即便人们试图人为地将全球化圈定在“经济”范畴,认为其只是单纯的技术或政治现象,那也很难设想它会中断。因为自从能将商品通过水面运输之后,全球化实际上就已开始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希腊文明,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很多贫穷国家依靠全球化让数十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和饥饿。数年来,法国家庭的购买力一直靠工业制成品价格下降来支撑,而这种价格走低主要缘于全球竞争。如果放弃让竞争比较优势发挥作用,受到惩罚的将是那些最弱势的消费者。法国著名国际贸易专家埃马纽埃尔·孔布多次论证过,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已经转而伤害了美国的中产阶级。

  全球化规则可升级

  问题不在于赞成还是反对全球化,而是要考虑怎么去提升全球化,也就是说如何更好地去调整。类似法国的一些国家20年来遭遇了不少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去工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部分地区萧条、失业加剧、全球化的“失意者”陷入贫困、某些“战略行业”失去产能,以及难以控制人口流动等。应当实施一些政策去纠偏:通过加大对研发的扶持力度来大规模扶持制造业,修改欧盟有关竞争的法规以催生“(欧洲)大陆龙头”,建立如制药和农产食品等“重要行业”的保护地位。

  多边主义不容动摇

  新冠肺炎危机凸显了几年来民族主义反弹的后果,而这种反弹更多是由于受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影响。如今,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二十国集团等多边主义机构的影响力丧失让全球付出了惨重代价。反应迟钝的欧盟最终也清楚了这一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刚刚宣布,欧盟取消所有医疗设备的关税和壁垒。燃眉之急,我们需要更多的交流,也就是更多的联系。

  面对已经全球化的病毒,我们却在疯狂地破坏跨国机构。我们应当尽快强化这些机构,并且要明白主权共享才能强化真正的主权。

美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杰维斯:疫情不一定会造成全球化明显后退

  3月27日,在法国巴黎,一名戴口罩的男子走在桥上。(新华社)

  (2020-04-07 11:03:00)

  【延伸阅读】法学者认为:中国拯救被疫情搁置的全球化

  参考消息网4月1日报道 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研究主管巴泰勒米·库尔蒙3月26日在该研究所网站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如今是唯一可以拯救全球化的国家。文章编译如下:

  如同全球化时代大流行病的普遍情况,新冠病毒的传播不受任何地理限制,就像常说的那样,“它没有护照”。在疫情之初向中国运输过物资的好几个欧洲国家,如今得到了北京的回报。意大利收到了数吨物资,还迎来了医疗团队。法国收到了口罩和酒精消毒凝胶。除了受欢迎且必要的团结之外,在重振全球化的框架内研究这种积极性很有意思——数周以来,全球化被搁置一旁,并且期限未定。

  逻辑上讲,应当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大流行病的管理,加强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强制实施全世界相同的措施。但事实全然不同。每个国家都自行采取措施,通常与邻国没有协调,包括在那些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比如说欧盟。与此同时,国际货品贸易与人员往来停顿,却无法确定这要持续多长时间。

  某些国家受到的影响比别国更大,原因在于其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及其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出口国,首当其冲。它致力于推动全球化机制逐渐重回正轨:摆脱数周的隔离状态,恢复正常活动;帮助那些最需要自己的国家。这种慷慨的态度表现为输出物资与医疗队,这对于中国而言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全球化,中国无法保证自身发展。但就目前来说,北京在这场战役中孤身作战,全球化的其他重要角色,特别是欧盟和北美,为了遏制其内部疫情而自顾不暇。新兴市场——它们面对的疫情越来越严重——也选择了隔离措施。

  不管怎样,中国如今是唯一可以拯救全球化的国家。没有中国,我们的社会将无法运转。全球化仍有光辉的前景,中国明白这一点,并积极加以掌握。中国需要全球化,并将竭尽全力来拯救全球化。

  中国成功应对危机的背后,建立在隔离与严格执行措施的基础之上的组织模式如今给世界留下了非常积极的印象,包括在那些西方民主国家。对于中国来说,回归全球化也意味着提升软实力,和解政策与危机管理的榜样都是其基础。虽然这种意见在西方民主国家内还备受批评,但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却得到了明显积极得多的共鸣,后者明显指望中国来重启全球化经济。在影响力战场上,新冠病毒危机令首批评判者闭上了嘴巴,让中国具有了一定优势。

美国际政治学者罗伯特·杰维斯:疫情不一定会造成全球化明显后退

  3月30日,中国政府援助老挝抗击新冠肺炎物资交接仪式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物资包括医用防护服、口罩、检测试剂盒等,分三批运抵老挝。(凯乔/摄)

  (2020-04-01 13:35:18)

  【延伸阅读】解读:疫情会否阻挡全球化步伐?

  参考消息网3月27日报道(文/桂涛)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是一面放大镜,将各国政治模式与治理能力的优缺点清晰呈现。但它同时也可能是一架望远镜,让预言家们从各种乱象中理出发展大势,一窥未来。

  新冠病毒在全球传播,引发全球公共健康危机。同时,这场健康危机无疑将传导至经济领域,冲击全球经济。

  产业链布局或出现调整

  同样的事实,不同立场的人却做出不同的解读。

  支持全球化的人认为,这场疫情再度强调了一个事实,即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全球化概念”首倡者、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告诉《参考消息》记者,传染病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危机让人类意识到协作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此次疫情有助于思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的质疑者们则认为,疫情让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开放的边境带来的风险也一览无余。牛津大学全球化与发展学教授伊恩·戈尔丁已经发出警告,不断在全球蔓延的疫情揭示了近几十年来全球化管理的缺陷,北美和欧洲已经开始出现在全球化问题上重新调整的趋势。一些人开始提议调整产业链布局,加快就业岗位回归本土。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邓钢也警告,全球供应链运转是以没有战争和瘟疫为基本前提的,一旦出现战争和瘟疫,市场价格必然失常,导致供应链“掉链子”。他认为,疫情会使美国的“再工业化”加速,也加速与世界“脱钩”,导致全球化碎片化,向区域化转变。邓钢认为,中国这样的超大制造业经济体要为这种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做大蛋糕的动力不会变”

  虽然现在无法就全球化的未来下定论,但此时思考几个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思路。

  首先,此次疫情作为一次重大公共危机确实将刺激全球产业链的避险调整与重塑,但是否必然导致全球化减速甚至逆转?

  事实上,许多跨国企业在布局自身产业链时,并非完全基于对利润和效率最大化的追求,避险早已是其题中之意。特别是经过福岛核泄漏事故、埃博拉和猪流感疫情等重大危机之后,它们抗危机的意识与韧性已大大提升。

  工厂设在湖北的光华伟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3D打印耗材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公司董事长杨义浒告诉记者,此前中美贸易争端和目前疫情都对企业湖北工厂生产造成冲击,于是疫情发生后,公司启用此前布局的越南工厂衔接生产,目前还筹备在与欧美及阿拉伯诸国均有自贸协定、政局稳定的摩洛哥建厂,规避各种风险。“这次疫情实际上加速了我们企业的全球化进程,符合我们客户调整供应链、规避风险的需求。”

  其次,逆全球化能否解决今天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如果看看英国脱欧第一阶段持续了三年半的痛苦撕裂进程,就知道要从经济一体化中抽身有多困难。在创新链和产业链已经深度融合的今天,要对抗资本逐利的本质谈何容易,资本会想尽办法越过贸易壁垒。全球化确实在一些国家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传染病难防的问题,但如果从全球角度和历史角度看,正是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平衡程度下降,传染病造成的伤害降低。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主任、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中方主任唐晓阳告诉记者,此次疫情可能会造成短期的全球化进程调整,一些利益集团可能会牺牲经济利益,试图通过阻止全球化、调整产业链来缓解全球化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但长期来看,谁也不能忽视经济利益,全球化作为长期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不会变,也不会出现停滞或逆转。

  “不论是脱欧、‘美国优先’政策的提出,还是当前疫情下呼吁工作岗位回归本土,都是全球化进程中在利益分配调整问题上出现的不同声音,是在如何分蛋糕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唐晓阳说,“但通过全球化做大蛋糕的动力不会变。”

  再次,全球化进程是否只由经济决定?

  按照英国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的判断,全球化的驱动力不仅是商品和生产的交换,实际上也是知识的交换。在这层意义上,全球化只会变得越来越快,它不再是狭义的经济问题,它更多的是人类之间的全面交流,其中就包括疫情带来的不同文明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协调与摩擦。

  (2020-03-27 13:21:20)

  【延伸阅读】英媒:全球化并非疫情替罪羊,而是解题答案

  参考消息网3月18日报道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4日发表文章称,全球化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财富,人们现在却受悲观情绪影响,正在丢弃这些财富。文章编译如下:

  75年来,我们变得越来越富有,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相互关联。二战后的经济自由化使人类幸福感空前增强。战争不再常见,饥荒几乎被消除,识字率和寿命大幅增长,暴力和压迫骤减。

  悲观情绪导致否定全球化

  问题是,我们从未努力去理解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的富有。事实上,我们拒绝相信人类比过去更富有。自1945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约两倍,而生活在赤贫线以下人口的数量下降了约三分之二,比例下降了约90%。然而只有10%的人相信贫困人口减少了。

  在预期寿命、全球不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等问题上,我们同样悲观,也同样错误。瑞典医生汉斯·罗斯林曾就世界现状对人们进行调查,他开玩笑地说,如果把答案写在香蕉上,扔给黑猩猩,它们挑选出正确香蕉的次数会远远超过悲观的人类。

  这种与生俱来的悲观情绪对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祖先非常有用,但在今天却具有误导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通过自我保护和抱怨全球供应链来应对新冠病毒。这是一种原始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我们的“蜥蜴脑”对一种未知疾病的反应是要把一切都拒之门外。

  在紧张时期,我们又回到了部落思维,将陌生人视为更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人。随着对感染的恐惧超越了实际的感染,几乎可以肯定,我们的情绪会变得更强烈。

  两个星期以来,我们一直在阅读关于流行病如何成为全球化产物的文章。“我们应该减少对中国等国家的依赖”,“我们应该自己多种粮食”,“自己生产更多疫苗”等等——这些论点也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穴居人”。它们貌似直观,却大错特错。

  此次疫情的预期死亡率为0.5%左右——虽然按现代标准衡量已经称得上是灾难性的,但不能说它是全球化的产物。

  人们不应无视全球化益处

  自给自足并不能带来安全。很多国家过去曾以生产大部分或全部粮食为目标,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本地化生产很容易受到歉收、自然灾害、虫灾等局部冲击的影响。

  真正保证粮食安全的,是利用分散的全球供应网络的能力。全世界粮食最便宜的国家是新加坡,但该国一粒粮食也不生产。

  我们的财富所依赖的全球化从未引发太多争论。几乎没有选民被它说服。它只是这样发生了,而由于它确实发挥了作用,人们也就默认了它的存在。问题在于,它的基础始终脆弱。正如行为心理学家阿莫斯·特韦尔斯基常说的,“坏胜于好”。人们把零售、金融服务、生物技术、法律、编程或视听领域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视为理所当然。而一旦有一家造船厂关闭,可能就会有人说全球化失败。

  甚至在疫情开始之前,这种反应已经出现。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保护主义正在抬头。

  但是,支持自由市场绝非“教条”。这种支持基于经验,而不是感觉。它绝非意识形态,而是建立在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人的理念之上。对于市场,更好的理解是,没有强制规定,可实现自我安排的一种状态。

  当人们面对迫在眉睫的疫情惊慌失措时,这些在最有利的情况下都难以服人的论点,几乎是不可能被表达出来的。

  开放市场让数十亿人摆脱了贫困,让我们的寿命延长了几十年,赋予了我们过去被认为只有巫师或神明才可拥有的能力。但我们从未注意到这些。

  (2020-03-18 14:32:43)

  【延伸阅读】英媒:新冠疫情是“全球危机”,但非“全球化危机”

  参考消息网3月18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日发表文章称,新冠病毒是全球危机,而不是全球化的危机。文章编译如下:

  新型冠状病毒危机的严重性已经毋庸置疑了,我们需要弄清楚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危机。它有可能对世界经济和人类造成伤害,但这并不是世界经济的组织存在缺陷的结果,也不是人员、商品和资金在全球流动的结果。这是一场全球危机,而不是全球化的危机。

  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如果政治家和商界领袖从这场危机中吸取了错误的教训,世界应对下一场危机的能力就会减弱。

  “零和思维”不是应对良方

  当新型冠状病毒看起来还只是中国而不是世界的问题时,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说,尽管病毒令人遗憾,但它将“有助于”就业岗位加速返回北美,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如果把世界经济看做是零和游戏,那么一国的损失必定是另一国的收获。

  对于美国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彼得·纳瓦罗来说,这种病毒表明,“我们不一定要依赖其他国家,甚至是亲密盟友,来为我们提供所需的物品”。在他看来,应对任何威胁的最好办法就是拉起经济吊桥。

  更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想法并非独树一帜。这种病毒揭示了全球供应链的隐性成本和脆弱性,引发了对全球化的“反冲”。

  值得高兴的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反冲只出现在政界人士和专家当中。是的,一些供应链早在病毒出现前就被缩短了,而这场危机将导致其他供应链发生变化。但企业仍然看到了全球贸易的优势,消费者仍然从中受益,而且这仍然让世界变得更加安全。

  多元供应链尤为重要

  在经济上看,新型冠状病毒与福岛地震和核事故、美中贸易冲突以及最近发生的其他全球动荡可以说并驾齐驱。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显示了高度集中、准时的供应链——而不是国际供应链——的危险。

  科尔尼公司的供应链咨询师佩尔·洪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企业在安排业务时都只考虑成本。然而,危机“凸显出企业需要围绕风险竞争力来设计供应链”,而不是单单围绕成本。他所合作的企业并没有将供应本土化,而是通过地区多样化来降低风险。他说:“这与放弃我们供应链的全球性质是完全相反的。”

  福岛核事故表明,全球微芯片供应链中有很大一部分要经过日本,许多低端供应商集中在震区附近。但后来大客户看到了风险,于是将部分采购转移到了台湾。他们并没有转向国内芯片生产。

  微芯片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说明了在世界各地的本土专业化分工如何创造出比一地生产更好的产品:最好的芯片制造设备来自荷兰;最强的芯片设计来自美国等等。

  全球化是繁荣稳定之源

  利润受到威胁的企业也无法容忍纳瓦罗关于所有威胁都源自国外的谬论。

  这并不是要否认让生产与需求更接近的价值。在服装行业,迅速应对不断变化的品位和技术进步为“近岸”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论据。“李维斯”牌牛仔裤公司正在运用全自动技术,用激光来最后制作或“磨旧”牛仔裤。这个在终端市场附近完成的90秒的过程,以前需要一个低成本国家的工人用半小时来完成。

  但是,像“李维斯”这样的公司选择近岸外包是为了给客户提供他们想要的,而不是为了降低国际贸易的风险。

  全球化公司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产物,这对全球化的批评者来说是一个攻击点。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公司对其所有利益攸关方都负有责任,我们真的希望这些责任根据这些利益攸关方的出身而有所不同吗?

  这将是不道德的。建立跨越边界的互利关系是跨国公司的美德,而不是罪恶。全球化将我们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这些纽带使我们集体变得更加富有,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接受了全球化贸易、教育和投资的国家正是最繁荣的国家。1990年全球化兴起以来,有10多亿人摆脱了赤贫。政府和企业都不应该因为新冠病毒而放弃这一遗产。

  即使在当前的危机中,全球化也能让世界更安全。各国经济因为跨国公司而融合,这意味着每个国家在帮助他人时都有私利。这是一个稳定之源,而反全球主义言论只会冲淡它。

  (2020-03-18 12:26:18)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