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IPNHK突围活动回顾:在诗歌中寻找家园之感

IPNHK突围活动回顾:在诗歌中寻找家园之感
2023年08月26日 20:00 新浪网 作者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

  第三场 “突围:朗诵与对话——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系列” 于2021年6月12日在伊斯坦布尔、柏林、斯科普里、香港及杭州举办。本场嘉宾:土耳其诗人白江·马突尔、德国诗人扬·瓦格纳、北马其顿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和音乐人欧珈源。此系列活动由香港诗歌节基金会主办,凤凰网、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此刻天涯文化、南京先锋书店、卓尔书店、单向空间、白夜、飞地书局、纸的时代书店等协办。邀请国际著名诗人、学者及翻译家参与在线多语言诗歌朗诵与对话活动,第一阶段于2021年5月至9月在线举行。参与嘉宾包括: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翻译家田原、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 、翻译家薛庆国、土耳其诗人白江·马突尔、德国诗人扬·瓦格纳、北马其顿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日本诗人高桥睦郎、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甘德、学者唐小兵、诗人北岛、诗人芒克、诗人西川、翻译家柯夏智、诗人歌手周云蓬、音乐人欧珈源、音乐人钟立风、音乐人高樱、野孩子乐队等。

  IPNHK突围活动回顾

玛利亚,扬·瓦格纳,尼古拉·马兹洛夫和白江·马突尔

  时间: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二日(周六)晚8时

  地点:多平台线上对话

  线上参与观众:四十二万六千人次

  2021年6月12日晚,由香港诗歌节基金会主办的“突围:朗诵与对话——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系列”邀请土耳其诗人白江·马突尔、德国诗人扬·瓦格纳、北马其顿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和音乐人欧珈源在线朗诵、诗人对谈及献唱。以下为此次诗人对谈实录。

  

  玛利亚:诗歌是能动的,不仅是诗歌的读者,参与现场朗诵的听众也能够参与其中。但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朗诵、宣传书展这些活动都因疫情被迫取消。

  疫情是不是已经成为近期诗人最热衷的主题,作为诗人,还能够找到自己的创作动力吗?我们想知道新冠肺炎对各位的作工作有什么影响

  尼古拉·马兹洛夫:作为一个诗人,我惧怕的不是距离,而是接近的程度。因为我理解的诗歌是一种对自己欲望、感情和距离反思的一种方式。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这个世界,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自己感情欲望的囚徒。

  我在医院治疗新冠肺炎期间被迫离开自己的家,每天都要感受和理解逝去病人的悲痛之感。在那段时间,我反而更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日常,比如日出和对日常的声响的渴望,我将这种日常之感转变成一种仪式之感。这次住院也让我更加明白,诗歌和艺术不仅仅能让人生存、存在,更能让诗人聆听到诗歌根源的声音。这种诗歌根源的声音在疫情期间并没有让我的创作受到影响,反而让我获得了在不同语言、时间的世界下对生存的渴望。

  玛利亚:谢谢尼古拉先生。那么在危急时刻、自然悲剧和战争出现的时候,艺术和诗歌所发挥作用是什么,它是否具有治愈伤痛的力量。我们想听听白江女士您的见解。

  白江·马突尔:在我写诗的时候,会有一种灵魂被抛置身后的感觉。疫情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写作,今年三月我发布了自己最新的诗集,所以疫情对我的影响并不大。我这次诗集的主题是萨满文化:萨满是宇宙之力对时间影响的一种呼应。

  我在面对悲剧和自然危机的时刻还是会心怀感恩。诗歌和艺术的存在意义在于让每个人去寻找自己生存存在的真正意义,它的作用不仅是疗愈,也是寻找自己灵魂背后答案的方式。通过诗歌找到这个答案后,我获得了心灵的平静。比如我的男朋友,为配合我写的七首诗,他创作了名为《七夜》的CD

  在疫情期间,我一共休息了两个月。一种缺乏之感一直萦绕在我周围,这种缺乏就是缺乏行动的感受,这种行动的缺乏所带来是人性的缺乏之感。我和尼古拉一样,我也在这期间感受到一种身在牢狱中的感觉,言似乎在萎缩,我认为这是缺乏人与人之间沟通所造成的。

  玛利亚:谢谢白江女瓦格纳先生您觉得呢,诗歌有治愈伤痛的力量吗?

  扬·瓦格纳:诗歌是可以治愈伤痛的,实际上在新冠肺炎期间,我们丧失了沟通的一种基本步骤,比如问好、坐下这种非常基本的相处方式变得少见。作为诗人来说,能够继续进行诗歌创作其实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感恩的。

  疫情对诗人的创作是有影响的,首先是在主题上的影响,即使不直接用疫情作为主题,诗人在写作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会写到相关内容,比如说:在脆弱的主题下去写一杯水,即使并没有直接提到疫情,但也会和疫情相关。另一个就是不安全感给我带来的影响,那种在生活之中不断受到威胁的不安全之感是时刻存在的。在这样一个危机的时刻,写诗其实是能带给人安心与舒缓,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诗歌疗效所在。

  玛利亚:诗歌对于各位来说都是个人经历和感受的一种见证,是一种寻找自己归属之地的书写。白江您的诗里面更多的是一种对家庭的渴望;尼古拉则是一种对家园的追寻;瓦格纳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归属之感,所展现的都是个人归属感如何与社会记忆之间交织。

  首先想问下,马突尔女士,家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白江·马突尔:我一直在通过诗歌创作来寻找什么是家,家既是过去的一个时刻,也是一个存在的场所。真正值得我去发掘的是在诗歌景观之后的那些存在。对于诗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历史、地理建立一种连接。

  诗歌其实比我以上说的更加深奥。诗歌于我来说,它拓宽了我的事业,使我获得了不受到过去与未来的束缚、也不会被当下捆绑的放松状态,就像实行某种仪式的萨满一般。在我创作诗歌的时候,我会把所有看过的景观都融合在一起,就像从大自然的声响中去构建一曲交响乐:这样互相交织、交融形成了我的诗歌。

  但诗歌有时并不是让我们找到“家”的方式,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寻找生与死的答案,诗歌是一种寻找的过程。“何为家”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我只能不断地去创作诗歌,才能找出家的方向。

  玛利亚:谢谢白江女士。尼古拉先生,作为一个四海为家,经常旅行的诗人来说,家究竟意味着什么,家园是如何成为你诗歌的主题的?

  尼古拉·马兹洛夫我非常同意之前瓦格纳对一杯水的见解和白江所说的关于过去的一刻和对一座牢房的比喻。实际上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在凝视树枝、树根,我从中体会到了家园之感。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凝视去看诗歌的根源。家园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动态的现实,我在北京、柏林、香港这些地方都感到了家园之感。我的游牧者(normad)的身份让我每每到访一个地方都能拿走一些东西,诗人与游牧者的双重身份让我不相信建筑物的永世之感。我通过诗歌的创作去寻找时间的证明、与历史产生接触。不管这种追寻的过程会带来多少痛苦,我都愿意去不断寻找这种根源之感。西蒙娜·韦伊曾说过:「To be rooted is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least recognized need of the human soul.」我们最终还是需要语言才能找到自身根源的所在。

  玛利亚:谢谢尼古拉先生。瓦格纳先生,你的诗歌经常提到自然的主题,您是否认为自然才是我们人类最终的归属之地?

  扬·瓦格纳:我从每一张友好的脸庞、热爱的地方都能找到家园之感。不同的地景、不同风吹的方向甚至不同面包的香气都能给我一种家的感觉。其实诗歌不仅仅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也是我们学习的方式。自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因为其无所不在的特性,所以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一直启发我们去发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事物,比如植物、动物与我们建立的各种联系,在这种联系中我们也能找到家园之感。

  活动主持玛丽亚‧托多洛娃

  现场口译黄峪

  对话审校何依亭

  活动编辑刘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陕西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