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一轮科技革命下,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基础研究、强化学科交叉

新一轮科技革命下,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基础研究、强化学科交叉
2020年05月27日 13:20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教育报

  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近两年,这些充满科技感的概念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细节,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对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提出哪些挑战?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力爆炸,使大学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滞后于实际的科技发展需求的情况,已成为无法避免、不可逆转的新常态。“面对这样的新常态,我们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林忠钦说。

  林忠钦的判断,基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陶智说:“总结我们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视基础研究,因为工程问题背后都是科学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举了芯片的例子。芯片是新科技革命最重要的基础产品之一,在芯片上,我们有被“卡脖子”的教训。“芯片离不开电子设计自动化,其应用正是基于‘无用之用’的布尔代数。这样的例子在各个学科中都不胜枚举。”周向宇说。

  不久前,中山大学发布了针对基础学科的强基计划,招生对象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具有强烈的专业兴趣,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高考成绩优异的高中毕业生。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说:“强基计划旨在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有了人才,还要有人才可以干事的平台。罗俊同时是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首席科学家,身为大学校长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带头人,罗俊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感触深刻。

  “‘天琴计划’近年来的突破,一条重要经验是高校人才梯队的培养即大团队建设。“罗俊说,“由高校牵头的最大优势就是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源源不断的人才是可持续攻关的机制保障,反过来大项目也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深远,原有的学科划分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一些代表、委员对加大学科交叉力度提出期望。

  智能制造,是新科技革命带给制造业领域的显著变化,也是“新工科”将来发力的重点。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说:“智能制造涉及机械、机电、计算机、信息、网络、软件、艺术等多学科领域,是一个跨界融合的‘新工科’专业。许多高校仅凭自身知识、专业能力,难以构建起较为全面、科学和成熟的智能制造专业。”

  不仅是智能制造,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注意到,在一些重大规划中,学科交叉体现得不充分,学科外延性体现得不够,“自留地”现象还比较多。

  “我国的大学专业学科设置正不断从精细划分向大平台宽口径转变,但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学科融合趋势相比,我国当前的学科设置仍有很大的改革布局空间。”林忠钦说。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建议,高校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相辅相成。

  “新知识新领域快速拓展,知识体系综合趋势日益增强,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学科合并与重组屡见不鲜。高校在学科布局设置中,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张炜说。(本报记者 高毅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