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海南热带雨林“宝藏”----雨林精灵

海南热带雨林“宝藏”----雨林精灵
2023年09月12日 11:43 新浪网 作者 新浪海南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有着成千上万种昆虫“小精灵”,它们是这里的常驻民,也是本土艺术家。

  让我们用镜头聚焦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从雨林中动植物的“它”视角切入,通过展示“它”所生存的美好环境,折射雨林生态之美,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大生态大保护。

  

  海南长臂猿属哺乳纲,灵长目,长臂猿科,长臂猿属,民间称为乌猿,是海南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头上长有一顶“黑帽”,是海南岛真正的原住“居民”,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种,目前只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在2002年第19届“国际灵长类大会”上,确定海南长臂猿位列世界极度濒危灵长类第1位。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形态特征:外形似猴,但没有尾巴。寿命40岁左右,成年体重10公斤左右,一般以5-10只的家庭群为活动单位,家族式生活。8岁左右性成熟,妊娠期7-8个月,每两年左右繁殖一次,一般每胎产1仔。海南长臂猿刚出生时毛发是金黄色的,6个月左右毛色开始变黑,性成熟时毛色才渐分雌雄。成年的雌猿雄猿毛色相差很大,雄性通体黑色,雌性全身金黄。

  生活习性:海南长臂猿的声学结构与其它猿类不同,每天清晨猿群开始第一次鸣叫,声音高亢洪亮,它们以此来标志领地,监测人员就是通过此习性开展长臂猿种群数量的调查。每个猿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2平方公里左右。海南长臂猿以野荔枝、大果榕、岭南山竹子、乌墨、肖蒲桃、红椎、秋枫等130多种植物的果实和嫩叶为主食,最爱肉厚多汁的果实,偶尔也会觅食鸟蛋。海南长臂猿为树栖动物,活动与觅食均在树冠层中。

  保护成效:为了保护海南长臂猿,198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霸王岭省级保护区,当时仅存有2群7-9只。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严格的保护和生境修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现已达到6群37只。

  

  

圆鼻巨蜥  姜恩宇 摄

  圆鼻巨蜥俗名五爪金龙,属爬行纲、蜥蜴目、巨蜥科爬行动物。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

  形态特征:

  一般全长1-2米,幼体亦长300毫米以上。头吻较长,鼻孔近吻端;耳孔与眼径等大;舌长,前端分叉,可缩入舌鞘内。四肢强壮,指、趾具锐爪,其背面也有小黄斑,故称"五爪金龙"。体腹面为黄色。幼年巨蜥具黑白相间粗大环纹 。吻较长,吻背正中呈一凹槽;头窄长,头长约为头宽的 2 倍,略呈三角形,吻端圆。头与颈之间有一明显的弧形压痕,此弧中央向前微凸,两侧后端相当于耳孔上角水平。鼻孔大,扁圆形;躯干壮实而略扁平。四肢粗壮,爪长而坚硬。尾侧扁如鞭,尾基较粗,往后渐侧扁而细,唯尾腹较宽而略圆,尾背则由并列 2 行鳞片形成棱脊,尾末端略圆钝,数枚小鳞中央围一锥鳞,坚硬而上翘。背面黑褐色为主,杂有稀疏黄点,颈侧、体侧与尾侧的黄点较密集。尾后半部的黑褐色较深,显出7条宽黑纹。腹面黄白色,头腹与颈腹各 4 条及 5 条由背侧延伸来的黑纹在腹中线相遇。吻、颊与上唇缘棕褐色。

  分布:在海南分布于儋州、陵水(分界洲岛)、吊罗山、五指山、鹦哥岭等地。

  生活习性:分布于海拔 200米左右的山区,多活动于山区溪流及水塘附近,以鱼、蛙及小型兽类为食,也吃鸟、鸟卵及动物尸体。卵生,夏季产卵,每次产卵 10-30 枚,卵产于岸边土内或树洞中,自然孵化。刚孵出仔蜥全长 30厘米左右。

  海南孔雀雉属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在海南的灰孔雀雉经过长期独立进化,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已从特有亚种提升为独立物种,其命名也从灰孔雀雉变更为海南孔雀雉。

  保护级别

  海南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等级。

  

  

孔雀雉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形态特征

  雄鸟

  体长50-67厘米,体重456-710克。上体大都乌褐色;头上具蓬乱而延长的发状冠羽,杂以近白色细点;后颈披有翎领,呈乌褐色,并具棕白色横斑;背羽也乌褐,而具近白色较大的点斑;背以下则兼具近白色点斑和横斑;两翅的表面与背同色,而且与背一样都具有金属绿蓝带紫色的眼状斑,每个斑外围以狭窄的黑褐色圆圈及较宽阔的白圈;初级飞羽纯乌褐色,仅外翈稍有淡褐色细点;尾羽与背同色,但白点较大些,并在离尾端约20-30毫米处有成对的眼状斑。颏和喉白;胸和两胁和后颈略同;下体余部与背相似;眼状斑在尾羽腹面呈近黑色的椭圆斑。虹膜珠灰;脸上裸出部为近黄的肉色;上嘴黑,下嘴尖端亦黑,余部角色;脚和趾黑褐;跗跖具两个短距。

  雌鸟

  体长33-52厘米,体重460-500克。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暗纯;眼状斑较少辉亮,各斑外围的黑圈和白圈均代替以折断的斑;较短尾羽的眼状斑均消失不见;喉部的白色比较扩大;头上的羽冠稍较发达。虹膜褐,灰褐或灰色;脸上裸出部纯为肉色;脚和趾较淡。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海南孔雀雉对活动区的利用非常稳定,活动区面积较小。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繁殖期不同月份雄性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面积变化较小,而雌性的活动区面积则变化较大,繁殖前期最大,繁殖期逐渐减小,繁殖后期又接近繁殖前期的活动区大小。海南孔雀雉没有明显的集群行为。在同一领域内出现的雌鸟和雄鸟活动区重叠面积很大,并且活动点经常交错在一起。根据个体在活动区不同区域的活动类型和时间分配,把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功能的亚区,即夜栖区、觅食区和过渡区。海南孔雀雉的活动区都位于山地雨林中。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高飞到树端。夜间栖息在树枝上。在地面上觅食,晚间在树上过夜。孔雀雉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吃的几乎全部是昆虫和蠕虫类。

  分布范围

  海南孔雀雉是分布于中国海南岛的特有种,非常稀少,见于海南岛中部山区。其在海南省主要分布地区是霸王岭、尖峰岭、鹦哥岭、吊罗山和黎母山等保护较好的原始林区。

  

  

海南山鹧鸪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海南山鹧鸪属鸟纲、鸡形目、雉科。

  保护级别

  海南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等级。

  形态特征

  全长约23-30厘米,体重200-260克。山鹧鸪属鸟类中羽色较为美丽的种类,眼先、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淡橙红具黑斑;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双翅沾栗棕色。上胸具橙红色丝状羽毛,下胸灰,微沾棕白色;两胁灰色,具白色羽干纹。腹羽棕白色。雌鸟与雄鸟极相似,唯上胸丝状:羽橙红色稍淡;腹羽微染淡红色。嘴黑色,腿、脚赭色。尾部较短,不及两翼长度的一半,跗跖裸露且突出。

  栖息环境

  海南山鹧鸪栖息在海拔较低的山地和丘陵地带,尤以原始的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和山地常绿林中较为常见,海拔为700-900米左右。

  生活习性

  海南山鹧鸪常成对或结成4-5只的小群,大如野鸡,多对啼,在沟底、坡脚或山坡落叶堆积的地方觅食。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及其它一些猛禽。砍伐天然林以及乱捕滥猎是海南山鹧鸪生存的严重威胁。

  水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水鹿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南当地人称之为山马。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等级。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外形特征

  水鹿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鹿类,身长140~260厘米,尾长20~3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体重100~200千克,最大的可达300多千克。雄鹿长着粗长的三叉角,最长者可达1米。毛色呈浅棕色或黑褐色,雌鹿略带红色。颈上有深褐色鬃毛。体毛一般为暗栗棕色,臂部无白色斑,颌下、腹部、四肢内侧、尾巴底下为黄白色。

  与其他鹿种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是:角小、分叉少;门齿活动;颈腹部有手掌大的一块倒生逆行毛;毛呈偏圆波浪形弯曲。

  水鹿身体高大粗壮,体毛粗糙而稀疏。雄鹿背部一般呈黑褐或深棕色,腹面呈黄白色。雌鹿体色比雄兽较浅且略带红色,也有棕褐色、灰褐色的个体。颈部沿背中线直达尾部的深棕色纵纹是水鹿的显著特征之一。面部稍长,鼻吻部裸露,耳朵大而直立,眼睛较大,眶下腺特别发达,尤其是在发怒或惊恐时,可以膨胀到与眼睛一样大。

  水鹿的四肢细长而有力,主蹄大,侧蹄特别小。尾巴的两侧密生着蓬松的长毛,看上去好似一把扇子,尾巴的后半段呈黑色,腹面颜色雪白。只有雄鹿头上长角,角从额部的后外侧生出,稍向外倾斜,相对的角叉形成“U”字形。角形简单,呈三尖形。角的前端部分较为光滑,其余部分粗糙,基部有一圈骨质的瘤突,称为“角座”,俗称“磨盘”。水鹿的角在鹿类中是比较长的,一般为70~80厘米,最长的可达125厘米。

  栖息环境

  栖于中高海拔热带雨林。喜欢在日落后活动,无固定的巢穴,有沿山坡作垂直迁移的习性。其活动范围大,没有固定的窝,很少到远离水的地方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海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