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任半塘先生与“扬州师院”的高光时刻

任半塘先生与“扬州师院”的高光时刻
2020年06月22日 16:15 新浪网 作者 徐永青
任半塘先生与“扬州师院”的高光时刻

  半塘清荷次第开

  一泓瘦西湖水绕扬州城而过,于古城西北角浸润着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一处人文地标——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原扬州师范学院)。从校区化学馆前向东,沿着一条幽静的下坡的道路,约莫150米处,可以看到依依杨柳的东侧有一方椭圆形的池塘。黄梅时节,一池清荷香气清幽,浓淡相宜。

  在池塘西侧的杨柳之下,立有一方石碑,上书“半塘”两个大字,下撰文:“国学大师任中敏先生,名讷,号二北、半塘,晚年卜居于此,是以名之。”碑旁立有一尊铜像,清癯的脸颊上,一副圆框的眼镜,透出先生平和而深邃的目光。他就是中国国学大师任中敏教授。

任半塘先生与“扬州师院”的高光时刻

  国学大师任中敏先生

  1997年,为纪念任中敏先生诞辰100周年,立此半塘石碑以示永久的怀念。2007年6月6日,任中敏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又立此铜像。半塘之上建有乘凉小亭,可供驻足休息。扬州师院半塘的满池清荷,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师生的桃李芳华。

任半塘先生与“扬州师院”的高光时刻

  任中敏先生铜像和半塘石碑

  首批文科博士点由来

  从1981到1991年,任中敏先生在扬州师范学院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十年,是为幸。十年里,任老先生出版了《敦煌歌辞总编》《隋唐燕乐歌辞集》,再版了《唐戏弄》《唐声诗》《优语集》,创建了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点,培养了三位博士研究生。

任半塘先生与“扬州师院”的高光时刻

  任中敏先生在扬州师范学院办公处

  这一博士点为何花落扬州师范学院?要从1981年国家开启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的审核批准工作说起。当年,扬州师范学院接到通知后,试报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任中敏教授为硕士生导师。时任教育部长蒋南翔主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会讨论时,复旦大学朱东润教授当众表态:“扬州任老不当博导,我们不好意思当博导。”北京大学余冠英教授附议:“我也有同感。”

  最后委员会一致同意,批准扬州师范学院设立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成为中国首批文科博士点之一,任中敏先生也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凭借词曲学、戏曲理论和敦煌学等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早已蜚声海内外的任中敏先生,已是85岁高龄!申硕得博,这可能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也是一段尊崇学术、正本清源的学林佳话。

任半塘先生与“扬州师院”的高光时刻

  任中敏夫妇1984年冬天拍摄于扬州师范学院

  “喜欢骂人”留传佳话

  任老先生在扬州师范学院的十年,获得了晚晴余晖的静美安宁,赢得了海内外学人的集体尊敬,也留下了“喜欢骂人”的几多佳话。

  老先生真的“喜欢骂人”,从教育部到教育厅,从院长、系主任、科研处长到他的弟子、助手、图书馆管理员一应人等。学校机关办公楼里,有一位漂亮的姑娘,着装特别时尚,尤其是脚上那双红色的高跟皮鞋格外惹眼。老先生见了可不高兴了,一边颤巍巍地厉声训斥道:“这是师范!这是师范!”一边气冲冲地提起他的拐杖就戳去。吓得姑娘香魂飞散,拔腿便逃。可很多人都说,能被任老先生骂一通,也是一种福气。

  “扬州人不是豆腐!抬得起头,过得了江”

  任中敏的名字在学界几乎无人不知,可作为教育家却很少人知道。他年长朱自清一岁,两人乃同乡、同学兼好友,一起考取北京大学(1918年)。朱自清曾写过几篇关于家乡扬州的文章,说这里的水好,还有冒着热气的小笼包子和沿巷叫卖栀子花的姑娘。在《说扬州》一文中却指出扬州人普遍有的毛病“扬虚子”,华而不实。可话锋一转:“刻苦笃诚的君子自然也有,我所敬爱的朋友中,便不缺乏扬州人。”

任半塘先生与“扬州师院”的高光时刻

  1921年扬州第五中学(扬州中学前身)部分教师合影。前二排右一为朱自清,后二排中间为任中敏

  这位“敬爱的朋友”便是任中敏。他不仅是一位风骨铮铮的学者,还是一位苦行僧式的教育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东北三省陷落,时为省立镇江中学校长的任中敏先生为鼓励同学们的民族精神,于凛冽的寒风中,脱掉棉袄,身穿单薄的衬衫和同学们一起跑步。他苦心经营汉民中学12年,成为抗战时期的一段传奇。一次率领师生从桂林逃难至贵州山区,任中敏作为校长带头动员夫人捐出所有的金银首饰,保证数百学生的吃住,课业不辍,斗志昂扬,长途迁徙无一人伤亡。

  在汉民中学,他和学生一起用餐,带头“灭此朝食”,提出“抗战不胜利,不吃白米饭”。他要求学生“聪明正直,至大至刚!”“严格考试,严正做人。”鼓励学生“永怀斡地排天事,各要千锤百炼身”。他对老师说:“在学生面前,我愿意是冬天,而你们应该是春天。”如今,他办学时坚持一年的《志愿师日记》仍保存于桂林档案馆,全册两万多字,亲笔手书,记录每日校长事务,以及自身的反省,十分可贵。这就是当了二十年中学校长的任中敏,一位让所有的学生永远敬仰的先生!

任半塘先生与“扬州师院”的高光时刻

  汉民中学标识

  晚年的任中敏,常常在扬州师范学院拄着拐杖,铿锵有力地说:“扬州人不是豆腐!抬得起头,过得了江!”传递一位极真实极传统的国学大师及教育家的疾言厉色。也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开启并奠定了中国散曲学、中国唐代文艺学。他的煌煌巨著《唐戏弄》被海外汉学界称为中国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九十岁时,任中敏先生题赠《扬州师院报》一幅行书:“在信赖环境,追随大流的前进中,我们每人再争取自觉自动,以蔚成扬州原是全国文化名城之一的荣誉!”如此的胸怀与大器,温和而激励,平易而笃定。这种充满积极能量的温情话语,与他“扬州人不是豆腐,抬得起头,过得了江”的黄钟大吕不同,却在精神上一以贯通。

任半塘先生与“扬州师院”的高光时刻

  如今,漫步半塘,沐浴荷风。回味任中敏先生这一生,始终保持一种前进的姿态和理想主义色彩。先生已离开近30年,可瘦西湖畔的荷风依然,清幽如旧。

  作者:邓杰庞丹阳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扬州广电总台全媒体新闻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