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马六甲,那些漳州人留下的印记

马六甲,那些漳州人留下的印记
2024年04月29日 22:59 新浪网 作者 漳州新闻网

  九龙江记忆与探寻

  随风飘来的记忆

  马六甲海峡    

  在美国学者泰勒眼中,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马来历史可以说是从马六甲开始的,而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最具情感牵连的地方非马六甲莫属

  马六甲,季风交汇之处,是马来半岛最古老的城市,明朝称之为“满剌加”。郑和下西洋有五次经过了马六甲,并将其作为船队中转站,马六甲也成了中国朝贡体系中的南大门,吸引了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商人。15世纪末,马六甲已经成为东南亚第一大港口,成为茶叶、丝绸、香料、烟草最重要的中转地之一,拉开大航海时代序幕的葡萄牙也将目光投射到这座贸易发达的海洋城市

  彼时漳州人的身影也活跃于此,他们是最早到达此地的华人,之后,漳州人目睹了葡萄牙殖民者攻占了马六甲,也引领了葡萄牙人继续东进,不自觉地卷入到全球化的开端。马礼千在研究南洋的拓荒之作《马六甲史》中叙述道:“在一六一三年葡人里伊里德所绘之马六甲地图里,有‘中国村’和‘漳州门’(Porta dos Chincheos)两个地名。”漳州人在当地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令人遐想

  马六甲华人聚集区老街    

  陪同我们行走马六甲的是当地华人出德成先生,当年马英九访问马六甲便由他陪同讲解,他带我们走访的第一站据说是华人最早抵达马六甲的上岸点,马六甲河西岸的一处小小码头,不远处便是陈金声桥,“他们来自漳州。”出先生强调,我想这是由于漳州人在马六甲留下众多遗址和传说让他有这般印象吧。

  跨过陈金声桥行走在马六甲河西岸的华人聚集区,可以触摸这座城市躯干上深刻的漳州人烙印:祖籍漳州的郑芳扬创建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古庙青云亭、以祖籍漳州的陈祯禄命名的街道、多位祖籍漳州的甲必丹……

  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古庙青云亭    

  青云亭的始建时间有几种说法,建于1673年是其中之一。它在东南亚华人心目中地位最为崇高,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是马六甲华人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青云亭建筑风格、建造工艺与漳州众多庙宇类似,像闽南街头巷尾中随处可见的邻家庙宇,虽无巍峨之感,却是古风悠远、质朴淳厚。步入其间,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埕内两根高高耸立的红色旗杆,底座镶嵌的石碑上,“漳州府”“薛佛记”几个字分外醒目,浓浓的家乡味扑面而来,让跨海而来的我倍觉亲切。这里人潮川流不息,香火不绝,侧殿和后殿供奉了很多华人祖先牌位,密密麻麻的并排在一起,一个小木牌一个名字,背后是鲜活的人生故事,记载了华人下南洋的风雨历程。

  青云亭内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悬挂各处匾额、槛联,让青云亭看起来宛若中国传统书法展览馆,而其中一对龙飞凤舞的草书槛联上书:无事度溪桥,洗钵归来云袖湿;有缘修法果,谈经空处百花飞。撰文与书写竟然出自一名荷兰人之手,令众多中国游客哑然,他就是著名汉学家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作者。

  马六甲华人心目中的“明朝的天空”    

  出先生急哄哄地想带我去看“明朝的天空”,听上去是一处马六甲华人引以为傲的景致,终于,他推开陈祯禄路一家古董店的大门,爬上顶层阁楼,透过小窗我们终于看到他所说的马六甲“明朝的天空”,一片片红色瓦片覆盖的斜屋顶,在眼前波浪般起伏,我不禁脱口而出:这不是“漳州的天空”吗?这是新华西路的天空,厦门路的天空,北京路的天空,新行街的天空,文川里的天空啊……可惜,这样似曾相识的场景在漳州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地淡出我们的视野,而在遥远的马六甲,却被视为珍藏,百年不变,成为华人内心深处的情愫。

  马六甲豆腐街白铁店     

  这里沿街是与漳州古城老街模样相似的传统竹篙厝店铺:竹器店、白铁店、银器铺、雕刻店、香烛店、凉茶铺……它们屹立原地,代代相传,鲜活至今。我们按捺不住好奇走入豆腐街一家名为“福章”的刻印店,店里两位员工正专心打磨着一块牌匾,四周摆着许多待刻的匾额,生意十分红火。能在异国他乡见到这般纯粹手工制作中国传统匾额的店铺让我深感诧异,中华传统文化在马六甲街区扎根之深,正是马礼千先生所说的“不得不归功于吾国之美德中‘慎终追远’一辞”的生动体现。

  鸡场街    

  而刚刚与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结成友好街区的鸡场街,“鸡场”便是由闽南话“街场”演变而来,这里原本是荷兰贵族的聚居地,荷兰人离开后,华人开始聚集于此做生意,华人同乡会馆、宗祠、庙宇、店铺等逐渐落地于此,演化为华人聚落的核心区,成了马六甲华人下南洋的缩影。

  鸡场街附近的郑和文化馆,与河对岸复原为“海洋之花”号克拉克帆船的海事博物馆遥相呼应,仿佛是欧洲海洋贸易扩张体制与中国的朝贡贸易体制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的碰撞。随着郑和宝船队在海面上的消逝,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列强陆续经马六甲海峡长驱直入中国传统势力范围南海,东方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1940年,作家郁达夫在马六甲游览完欧洲殖民地遗址,感伤道:“我想起了三宝公到此地时的景象,我又想起了大陆国民不善经营海外殖民事业的缺憾;到现在被强邻压境,弄得半壁江山,尽染上腥污,大半原因,也就在这一点国民太无冒险心,国家太无深谋远虑的弱点之上。”

  马六甲华人聚集区老街    

  在异国他乡回望自己的家乡,漳州古城与马六甲华人街区有血脉相通同面容相似之感,毎一条街,每一座老厝,每一块雕花灰塑都仿佛带着季风捎来的南洋记忆。南洋与闽南历史上的双向奔赴,塑造了近代厦漳泉城市的日常形态和精神面貌,孕育出充满海洋气息的闽南文化

  回到进发宫船庙上,船舱内悬挂的马六甲勇全殿赠送的小小牌匾,正是来自遥远的福章刻印店,总是沐浴在九龙江粼粼的波光中,散发马六甲海峡季风的气息

  撰 文  ▏杨 晖

  双城,在海的另一边

  华人抵达马六甲最早的上岸点    

  每一座城市都是历史的沉淀,每一处街巷都承载着文化的薪火。马六甲市(Malucca),是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首府和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北距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148公里,南距新加坡245公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马六甲海峡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一条狭窄的海路,连接东西方,被誉为“海上十字路口”。唐代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马六甲海峡成为东西方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不过那时的马六甲还只是一个无名的小渔村, 名字来自一棵余甘子树。 

  马六甲生活着华裔、马来裔、印度裔三大种族。1396年,来自苏门答腊岛的王子苏拉建立了伊斯兰苏丹国——马六甲王朝。1405年,明成祖册封苏拉为满剌加国王。马六甲向明朝进贡,得到明朝认可,成长为东西方贸易的交汇点。1511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占领,沦为殖民地;1641年,荷兰人赶走了葡萄牙舰队,专门从荷兰运来红砖砌成红屋,这标志性的红色被称为“马六甲红”;再到英国人到来,废除独占商业,促进这座城的繁荣。但随着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上其他良港的崛起,马六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马六甲华人聚集区老街    

  马六甲城中的历史风景,跨越时空,连接不同的人和文化。今天,站在圣保罗山上听街头艺人唱歌,往右望去,半圆形的屋脊像浪头一个接一个,汇成一片,那是老城区,其中最有名的是鸡场街。鸡场街(Jonker Walk),名字源于闽南语“街场街”,“街场”与“鸡场”同音,意为繁忙的市场街道。相传,郑和于1405年至1435年7次远洋航海,其中5次驻节马六甲,在此设立“官厂”,补给、储备物资,向印尼、新加坡,乃至更远的地方进发。这位明朝官员的到来和停驻,引领了这座城市最早的气象,也使鸡场街及其周边二十多条巷发展成了马六甲最早的华人聚集区。为了纪念他,后人在城中为他修造了三保庙、雕像和整座城市最大的博物馆——郑和文化馆

  陈祯禄街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创始人陈祯禄先生(Tan Cheng Lock)说过,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作为马六甲的“唐人街”,鸡场街分布着海南会馆、潮州会馆、福建会馆、林氏宗祠、赖氏宗祠等百年建筑,反映了早期华人移民对这片区域的影响,而毗邻而居的佛寺、道观、清真寺、教堂,也成为尊重自身历史、融合多元文化的鲜活例证。在斑斓的风景中,一座庙宇——勇全殿被建造起来,主供与家乡同款的神明——关公,也举办盛大的“送王船”民俗活动。它不仅是当地信众和游客朝拜、祈福的信仰殿堂,更是福建先民认识海洋、跨越海洋的经验传习所。而后人们精心制作王船,举行盛大的送王爷出海巡游的仪式,保持对华人社区、族群传统的尊重和敬畏,本质上是实现马来西亚华人移民以中华文化为底色的精神寄托

  历史悠久的华人古庙青云亭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联合申报,“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于202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是这座马六甲古城鸡场街上的勇全殿和漳州古城西桥街道的进发宫等一起作为代表性宫庙提起申报的。也许因为如此,也许有所关联,2023年,鸡场街与西桥街道通过签约仪式,建立了友好街区关系。双城同心的种种行动,不断强调着中、马文化的深厚渊源。

  圣地亚哥古城门,马六甲的象征     

  两座城,两个街区,地理位置不同,却都行进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早在2008年,“马六甲海峡历史城市:马六甲和乔治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漳州古城更是早早于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城中的西桥街道拥有施光缵纪念堂、中国工商银行旧址、五星聚奎坊和郑厝等历史建筑,更蕴藏着包括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八宝印泥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马六甲河    

  两个街区,中西合璧,相映成趣。游客眼中,在鸡场街夜市尝娘惹菜,在澎湖路木偶馆看木偶戏,都承载着不变的故乡情怀。在地生活里,进发宫船民在江上奋战洪流,勇全殿信众在庙里虔诚祈祷,都守护着丰富的祖辈智慧,传达着对历史的充分尊重和对未来的笃定信念。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片天地,将故乡文化传统带给世界,是华人社区跨越国界、守护精神家园的共同选择。

  撰 文  ▏高 舒

  “九龙江记忆与探寻”融媒体产品以图文、微纪录片及线上线下展示的多媒介融合形式,开启一次九龙江文化的追寻之旅。

  每期邀请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专家高舒,地方文史工作者、纪录片导演杨晖同台作客,挖掘和梳理九龙江流域伴江而生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非遗传承与先民过台湾、下南洋的往事,由此编织起海内外闽南乡亲“同根、同祖、同源”不可分割的文化纽带。项目还将结合城市记忆主题进行阶段性线下展示。

  我们也籍此为大家娓娓讲述一座城的亲水故事,记录人与水相互依存的文化创造,致力构建漳州本土文化高地,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排 版 ▏程  静

  联合出品

  闽南日报文创院 × 杨晖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福建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