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南昌这些老街巷的典故,你都知道哪些?

南昌这些老街巷的典故,你都知道哪些?
2021年01月06日 09:38 新浪网 作者 房天下

  南昌这座城市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而南昌的每条老街小巷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这些历史、故事、传说丰富着南昌的城市文化体系。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现代都市人,与街道的接触减少,对于古代留下的各种街名记忆不深,尤其是年轻人对老街巷历史知之甚少。

  01翘步街:广润门外曾称“桥步街”翘步街的这个名称很难被人们理解它的意思,『翘步』这个动作一般是“翘着脚尖走路”。正因它的奇怪,这条街被南昌人记住了。

  据记载,翘步街南起萝卜巷,北至中山路,全长大约190米,宽4米,地处老城墙“广润门”之下,毗邻抚河。南昌民谣说的“推进涌出广润门”,从侧面反映了此为古时南昌最为繁华的商业区。翘步街的名称其实很有来历。根据介绍,宋代南昌古城门设12门:柴步门、井步门、仓步门(又名惠济门)、观步门等。这些以“步”命名的门,都是临江的城门。有一种说法是指因为“步”(南昌话读pu)读音和意为岸边的“浦”相同而通假。还有人认为这个“步”应该是和“埠”同音而通假。“埠”在古代是停船靠岸的“码头”。

  柴步门的得名,一是因为樵夫卖柴基本上都是从此门进城;二是城门之外是停船的码头。柴步门又名桥步门,城门内原有桥,即“陈家桥”,因此得名。老百姓通常习惯称之“桥步门”,所以“桥步门”之下的街道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叫做“桥步街”了。但时间久远,人们口口相传把桥步街变成了翘步街。清乾隆五十九年的《南昌县志》中记载,之所以称“翘步街”,是因为广润门又名“桥步门”。古代的南昌人对于“街”和“巷”分得很清楚,大“街”小“巷”。既然“翘步街”以“街”为名,我们可以想象出“翘步街”昔日街市的繁华。02嫁妆街:南昌采买嫁妆的胜地嫁妆街是南昌人耳熟能详的古老街道,曾在南昌商业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南昌地名志》曾记载:嫁妆街东起渊明南路、西至象山南路,全长大约145米、宽9米。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南昌县志》记载,嫁妆街因街道店铺主要经营嫁妆而得名。

  嫁妆街路牌牌

  从古时至上世纪80年代嫁妆街就一直经营嫁妆。在老南昌人的记忆中,“走近嫁妆街,能闻到扑鼻的樟木芳香。街道两侧家家店铺门前都摆满了嫁妆家具,一直摆到了街道的中间。各种大小规格的樟木箱、木盆、马桶、五斗橱、挂衣橱、梳妆台等,所有的家具,都是传统的制作工艺,全部采用榫头结合,不用一枚铁钉。樟木箱的8个角上用铜皮包着,坚固而美观。木盆都漆成红色,富贵而堂皇。即使是马桶,也是油漆彩画高档异常,南昌人称之为‘红漆金边马子桶’。”

  嫁妆街

  有人说,嫁妆街曾经是南昌有名的市场。“能到嫁妆街采办嫁妆家具的人家都是有钱的大户人家,嫁妆街的家具制作精良,装饰豪华,价格不菲。一般的人只能请木工到家里打家具,或者去一些在小街小巷的的木匠铺购买。”古代手工业基本上都是前店后坊,嫁妆街的店铺也是如此。前面是店铺,后面就是作坊。过去嫁妆街的每一家店铺规模都比较大,常常会有好几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和漆匠,以及好几个学徒。店铺的深处,是他们吃饭休息的地方。现在的嫁妆街,早已没有了嫁妆家具的制作和销售,而那些嫁妆街曾经制作的嫁妆家具,或许已成为人们收藏的古董。03合同巷:得名与“同公祠”有关自古以来,万寿宫一带都是南昌的商业贸易中心。老南昌人把附近的“合同巷”作为万寿宫一带商业繁华的佐证,认为是因为贸易次数太多、合同签订量太多,所以人们就把这条街巷叫作“合同巷”。但有人却认为其实古人不说“合同”,只说“契约”“合约”,因此这个论点其实纯是望文生义。

  合同巷

  其实“合同巷”得名与“同公祠”有关。同公本名叫同同,蒙古人,居真定(现在的河北正定),字同初,同同是元统元年(1333)的右榜状元,时年三十二岁,官封承务郎。《江西通志》对同公祠略有记载。元朝末年,同同出任廉访使,参与了元朝官府和陈友谅反元武装之间的战争。后来南昌城被陈友谅攻破,同同战死。元朝廷为了褒奖同同,在同同战死之处建立“同公祠”,以祀奉同同。

  合同巷

  明代,同公祠被毁。但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布政使彭家屏又将其重新修复。《江西通志》记载,“同公祠”在“协副将署”之前。有史料记载得更为准确:“同公祠”位于“总镇衙门”,即今天的南北走向的“合同巷”“总镇坡”和东西走向的“中山路”交汇之处。所以,“合同”应该理解为“东南西北,四条街道汇合于同公祠”,而“合同巷”之名正缘于此。04惜字炉巷:展现古人对文化的敬仰清末南昌城里有一条小巷叫“惜字炉巷”。《江西省城地理白话教科书》中记载:“倘不出松柏巷,由刘家花园墙角往南直走,向西一曲,即是惜字炉巷,再向南走乃是罗家塘大厂。”我国敬惜字纸的风俗兴起于宋元,盛行于明清,遍及所有的城市乡镇,明清时期全国到处都建有惜字炉。惜字炉又名“惜字亭”、“圣迹亭”、“敬圣亭”等。?惜字炉

  有人说,在古人的笔记中常有人们对惜字的记载:每当夜幕降临,总会有些身背贴有“敬惜字纸”的纸篓、手持火钳的人出现在大街小巷,把散落在街道上的字纸钳入纸篓。最后走到尖塔式的惜字炉旁,把捡来的字纸倾入炉中进行焚烧,然后小心地将纸灰盛入锦囊,待到风和日丽之时,把纸灰撒入江河。

  这些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街巷,不仅仅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符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南昌历史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