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是一片决不能说放弃的战场

这是一片决不能说放弃的战场
2020年12月03日 10:20 新浪网 作者 云南法制报

  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记者走进位于昆明东郊的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和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去探访一个特殊群体:艾滋病戒毒人员专管警察。

  这里是一片决不能说放弃的战场,艾滋病戒毒人员或许经历过家人的放弃、社会的抛弃,但在这里,警察如同亲人、朋友般关怀他们,不歧视、不放弃,让他们重新找回生的希望。

  适应 打开心结战胜恐惧

  走进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迎接记者的是该所医院教导员许旭,他已经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坚守了24年。

  “我第一次到这个地方工作,也和你一样。”看出记者的紧张,许旭开始回忆。1996年,许旭从昆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在多年学习中,他早已做好了救治病患的准备。然而,当真正进入省一所时,他也如常人一般戒备、紧张。

  “戒毒人员找我看病,什么症状都有。”戒毒所里的这群“病人”和许旭想象中的病人不太一样:“有恶心头痛的,有精神不振的,有腹痛抽搐的,还有撒泼耍赖的。”

  这些症状有真有假。日常生活中,戒毒人员和艾滋病人若不发病,和常人无异。而在这里,这群特殊病人绝不可能像平常人一样冷静地接受治疗。一些刚进戒毒所的戒毒人员不配合治疗,情绪激动,哭闹着要回家,要继续吸毒;有时,戒毒人员来看病是为了让医生开一张假条,逃避戒治。

   从接触戒毒人员,到接触艾滋病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第一步是打开心结,第二步是战胜恐惧。

  “那时候,没有专业的防护装备,我用学校学到的、书上看到的、培训课上听到的关于艾滋病的防护知识来‘自保’。”许旭说。

  博弈 面对职业暴露不退

   一开始,戒毒人员审视着许旭这位年轻的医生,许旭也审视着这群特殊的病人。

  久而久之,戒毒人员了解到许旭精湛的医术、用心的态度,最终接受了他,许旭也渐渐走进了这群特殊人群的心中。

  放下戒备心,但不放下防护意识。这是许旭数十年工作的诀窍。

  “但有时候情况紧急,就顾不上了,满脑子想的是治病救人。”2012年,许旭“大意”了。那是他刚被提拔为省一所医院副院长的第二年,在对一名患有艾滋病的戒毒人员进行清创缝合时,病人的血液溅到了许旭的皮肤上。手术结束,许旭突然发现自己的手上不知道何时有了一个破口。

  “当时心里特别害怕。”这是许旭第一次遭遇职业暴露,他当即服下阻断药,并连续服用了28天。

  3个月的窗口期,许旭备受煎熬。阻断药物具有强烈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泻、轻微肝损伤,而比副作用更厉害的却是一个念头:我被感染了,家人怎么办?

  推己及人,许旭第一次感受到艾滋病人的痛苦,当所有人都认为他以后工作会泄劲松气时,他反而工作得更认真了。至今,职业暴露的风险,他已经遭遇了2次。

  “所里有8名医务人员遭遇过职业暴露,有的还不止一次。”许旭介绍,从入所筛查、给戒毒人员抽血,到告知感染艾滋病的戒毒人员,再到动员入组接受抗病毒治疗、监督服药、去队上随访等,医生们都要直接面对艾滋病戒毒人员,尤其是在抽血、外科处置过程中,职业暴露的风险更大。

  在强戒所医院上班,压力和风险十分大。因此,所里医生已练就了全科医生的本事,掌握了应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每个月,许旭会对院内医生进行防治安全教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身边人要加强普遍性防御工作。他还会带领医院医生在各大队进行个别谈话和相关知识宣讲,同时邀请专家入所进行全方位授课和培训。

  从许旭身上,能看到每一名戒毒警察的成长历程:从恐惧到戒备、从戒备到接纳、从接纳到关爱的转变。

  许旭介绍,戒毒人员大部分是因好奇和交友不慎误入歧途,进入戒毒所后,他们就戴上了“违法者、受害者、病人”3顶帽子。“我们用心用情工作,就是希望帮戒毒人员摘去这‘3顶帽子’,让他们回归社会后,能好好做人。”

  摸索 建立信心战胜病魔

  与省一所相隔不远,是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这里也有一群直面HIV的英雄——HIV专管大队的女警。2014年,省女所开始实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集中管理,当时,HIV专管中队需要8名女警,却有26人踊跃报名。

  帮助戒毒人员戒断毒瘾或是帮助艾滋病人摆脱病患的困扰,最重要的是什么?HIV专管大队女警谷蕾给出了答案:建立信心。她告诉记者,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叫做共情的特殊情感,这一点,在艾滋病戒毒人员身上同样适用。

  戒毒人员小蕊(化名)曾是某艺术学院毕业的专业舞蹈演员,由于好奇沾染上毒品,今年是她第3次走进省女所。更为糟糕的是,这次进来,警察发现她感染上了艾滋病。当警察告知她患病的事实后,她一度想轻生,拒绝治疗,拒绝吃饭,拒绝一切帮助。

  事实上,不少患有艾滋病的戒毒人员都存在这样的消极情绪,HIV专管大队的警察们每日面对的便是这群更为棘手、更为特殊的戒毒人员。如何让这群戒毒人员树立信心,是警察思考最多的问题。

  “针对小蕊的情况,专管大队女警几乎时时陪伴在她身边,向她讲解HIV的相关知识,反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她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同时,我们让‘同伴教育员’从自身经历开导她、帮助她。”谷蕾说,渐渐地,小蕊开始吃饭,并和身边的戒毒人员一起配合治疗。

  长期面对艾滋病吸毒人员收治任务重、管控压力大、防范风险高的严峻挑战,我省强戒警察无私奉献、无悔担当,以爱战“艾”,让艾滋病变得不再可怕。

  提升 创新教育戒治方法

  采访中,记者看到省女所设置了室内训练室、心理咨询室、医疗卫生所、舞蹈教室、宣泄室等场所,并通过开展体育健身、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及社会适应性教育等活动,帮助戒毒人员减少对毒品的精神依赖,使她们尽快走出困境、重返社会。

  今年以来,HIV专管大队为戒毒人员量身定制了“快乐运动”计划,针对不同病情的戒毒人员设置了瑜伽、有氧运动、自创的太极十三式,帮助她们增强体质,树立信心。经过这一项目的锻炼,戒毒人员的患病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8%,这让中队的女警们很高兴。

  省女所还推行家园、花园、校园“三园”建设,开展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并引入瑜伽强化身体康复,教育戒治有了新成果。

  此外,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个案化教育为重点,把心理咨询纳入艾滋病戒毒人员个别谈话,探索鼓圈团体心理疗法,建立关爱互助小组,发挥互动引导作用。

  大理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了“温馨宿舍”“青草家园”“阳光宿舍”等艾滋病关爱场所。

  一批教育戒治新方法得到总结提炼,有力促进了专管大队教育戒治质量有效提升。

  “六保障五覆盖”

  艾滋病专管模式将风险清零

  面对艾滋病,许旭说:“艾滋病是可防可治的。”HIV专管大队的女警们说:“只要树立信心,艾滋病终被战胜。”

  如今,许旭所描述的戒毒系统工作人员“没有专业防护装备,仅能依靠艾滋病防护知识来‘自保’”的防护方法已成为历史。

  近年来,云南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认真探索艾滋病强戒人员教育戒治新方法,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六保障五覆盖”艾滋病专管工作模式,使全省戒毒场所艾滋病戒毒人员从2011年的12.3%下降至2020年的6.2%。

  云南司法行政戒毒系统通过完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安全保障、医疗保障、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夯实专管工作基础,先后成立8个艾滋病专管大队,主要领导高配为副处级,并抽调政治素质好、责任意识强的警察承担专管工作,通过建立工作制度,集中培训辅导,加强戒治能力,提升心理素养,培养了一支作风硬、敢担当、业务精、讲奉献的优秀专管警察队伍。

  同时,构建现代化监控指挥系统,在实现信息化管控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为各专管大队强化警械防护装备,各所成立应急处置小组,进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机制,有效保障了专管大队安全稳定。

  为精确筛查艾滋病,降低艾滋病感染率及风险,云南司法行政戒毒系统逐年加大医疗经费投入,设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HIV快速检测点”18个,全省16个强戒所均与社会医院联合开通绿色就医通道,有效保障患病戒毒人员的就医需求,降低了所内医疗风险。

  在生活保障方面,全省戒毒场所积极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提高艾滋病戒毒人员伙食标准,将其每月的生活保障费用增加50元至100元,并累计为1000余名艾滋病戒毒人员办理了低保。

  如今,云南戒毒场所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监管场所艾滋病防治管理办法》,认真探索戒毒场所艾滋病防控一体化、精细化和管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逐步实现了艾滋病筛、告、管、治、转安全高效,全覆盖无死角。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全系统实现所内戒毒人员零感染、专管大队所管安全零事故,全面实现艾滋病专管工作安全、有序、高效、规范推进,在云南禁毒防艾战争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编辑:丁海虹

  制作:杨箫语

  审核:周菲娅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