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2020中国血液病大会|兼济天下应成为血液人的追求

2020中国血液病大会|兼济天下应成为血液人的追求
2020年08月14日 21:00 新浪网 作者 医师报社

  “这里的江枫渔火点燃过唐朝的天空,寒山寺的钟声也成为民族共同寄予诗意的符号。”在8月14日,2020中国血液病大会暨第14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年会上,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黄晓军教授这样形容会议召开城市——苏州。

  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由于疫情影响,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会议在苏州召开,约150人参会。

  开幕式

  黄晓军:兼济天下应成为血液人的追求

  黄晓军教授

  “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我们改变了会议时间,也改变了会议形式,但是没有改变的是我们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对临床诊疗的执着。”黄晓军教授在开幕式致辞时说。

  “眼界是学术高度的天花板。”黄晓军教授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作为临床医生,还是作为科技工作者,都比以往任何时候能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密切联系。在学术上真正的实现突破,在临床问题中找到更好的方案,是血液科医师在这个时代完成兼济天下使命的方式。

  大会主会场重大科学技术和方法部分,三位院士给血液科医师带来的不仅仅是跨学科的经验和知识的传授,更将带给我们的社会价值的重新考量和对科学本质的认知。“科学的质疑比问题的答案更为重要。”本次会议的4个分会场都保留了热点话题辩论,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大胆质疑和理性思考,能成为血液工作者的习惯。

  阮长耿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经过精心组织,希望各位同道能有所收获,进一步推动血液学的发展。

  陈卫昌书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陈卫昌教授介绍,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以武汉协和医院胡豫院长为代表的广大血液科医师在疫情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一医院血液科也派出骨干参与苏州市新冠病例的治疗,同时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应邀组织国内专家撰写新冠疫情下血液病患者管理的中国经验,发布于欧洲血液学会的官方网站。

  李松林 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李松林秘书长首先回顾了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年会召开的历史,他介绍,第一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参会人员不足500人,之后分会领导斟酌年会定位特色,最终确定血液科医师分会应着力于临床,定位于临床医师的培训。论坛人数逐年增加,并越来越具有特色,越来越受血液医师的欢迎。分会在黄晓军会长带领下,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多发性骨髓瘤指南巡讲,血液医师教育领航项目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血液科医师培训的道路上,分会正在砥砺前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市红十字会会长曹后灵副市长也采用视频的方式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陈赛娟院士:建立我国白血病大数据统一平台和专项研究

  陈赛娟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院士汇报了精准医学与成人白血病大数据研究进展。陈院士表示。白血病是精准医学时代的代表性研究模式,临床诊疗数据和组学数据的结合为精准治疗奠定基础。“我国白血病大数据缺乏统一平台,亟需专项研究。需要建设临床数据、标本库和各种组学大数据,用系统生物医学的理念深入研究白血病发生、发展和转归。”

  全民健康覆盖受益突出例子是儿童白血病。在东亚几国和地区中,中国儿童白血病5-γ survival在过去15年显著增加,这种增加可能与政府重视、投入增加和经济发展有关。

  2018年,“中国儿童白血病诊疗登记管理系统”建立。截至2019年12月31日,该管理系统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的599家医疗机构,机构上报率为68.9%,共上报2015-2019年诊断有效病例34 274例。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2018年,我国0~14岁儿童白血病平均年新发病登记率为42.9/百万,我国儿童白血病类型分布于欧美国家基本一致。

  陈赛娟院士指出,相较于儿童白血病大数据系统工作,成人白血病大数据系统工作还需更多努力,以展示我国成人白血病流行病学信息,为全年龄段白血病防控做出贡献。

  王广基院士:定量研究细胞/亚细胞水平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王广基院士

  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介绍了精准医学背景下药代动力学新技术在新药及临床研究中的探索。他表示,《自然》曾发表文章称,常见临床药物对同一患者群体的治疗有效率仅4%~65%,因此循证医学需要向精准医学转换。

  精准用药是精准治疗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涉及用药种类、药物剂量、给药时间和给药方案设计等,精准医学对药代动力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基因组学是精准用药的重要方面,通过对疾病分子分型,有助于选择药物种类。王广基院士指出,“药代动力学是通过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能力,指导药物剂量的选择,进而达到‘精准用药’的目标。”

  经典药代动力学理论认为血浆药物浓度与药效成正比,研究发现靶点位于细胞内的药物常出现PK/PD不相关的问题。因此,王广基院士团队提出以细胞为单元,定量研究药物在细胞和亚细胞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阐明药物在细胞内的处置规律,科学评价药物药效。

  “建立的药物在细胞/亚细胞水平的动态可视化检测技术体系,可定量描述药物在单层、三维和多细胞的转运动力学过程,建立基于细胞的PK/PD模型。”王广基院士强调,“解决细胞内靶向药物/制剂PK-PD不相关、体内预测南的重大科学问题,提高药物从临床前到临床研究的成功率。”

  黄晓军:单倍体移植与同胞相合移植的比较与完善

  黄晓军教授比较了单倍型移植与同胞相合移植两种方案的不同优势。“北京方案”突破单倍型相合移植“临床禁区”,是将理论与多项技术相融合并形成诊疗体系闭环的典范。“北京方案”证明了单倍型移植优于化疗,据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统计显示,目前单倍型移植数量排名首位。

  黄教授介绍,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共识推荐单倍型移植可作为急性白血病、重症再障等一线治疗策略。至此,单倍型移植成为可靠替代供者,那么它能成为首选方案吗?黄教授解释,目前,从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单倍型移植比同胞相合移植复发率更低,例如移植前ELN高危AML,“PT-CY”单倍型优于同胞相合移植;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显示,单倍型比同胞相合移植复发率低,转化为生存优势。

  同时,从两种移植模式不同机制来看,单倍型移植模式抗白血病作用更强。多个前瞻临床试验,单倍型展现出更强的抗白血病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生存。在复发高危白血病群体,单倍型可成为首选供者。

  黄教授总结道:“单倍型移植让‘人人都有供者’成为现实,同时,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供者可及性、抗白血病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吴德沛:肠道菌群在血液系统中的应用

  吴德沛教授

  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苏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为与会者分享了一场新颖的话题。吴教授介绍,肠道微生物参与肠道内环境稳定、机体免疫应答、药物代谢和肿瘤发生等,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吴教授指出,近年来,新兴的粪菌移植(FMT)是一种特殊的“移植”,将健康者粪便中的肠道菌群,通过一定的方式移植到患者的肠道内,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我们知道,肠道微生物紊乱可以引起多种疾病,通过FMT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来治疗不同疾病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最佳适应证是难治性和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但在其他领域包括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验证,例如粪菌移植用于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肠道难辨梭菌感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急性GVHD。

  胡豫教授:临床亟需重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凝血紊乱

  胡豫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分享了新冠肺炎合并出凝血异常的临床诊疗经验。胡豫教授表示,出凝血功能障碍是新冠肺炎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变现。

  “弥漫性血管损害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血栓及出血性事件等是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重要并发症。”胡豫教授介绍,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多数患者血小板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且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不一。另外3项中国研究证实,血小板最低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院内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凝血紊乱,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问题非常突出,是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亟需重视。“新冠肺炎出凝血功能障碍机制可能与感染后的免疫失衡及其引发的炎症与凝血异常有关。抗凝治疗可使危重症患者受益,可能与降低血栓风险及改善凝血病相关。” 胡豫教授强调,同时补充出凝血指标对于分型与预后也十分必要。

  王建祥: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展望

  王建祥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副院长王建祥教授分别从精准治疗、动态监测、免疫治疗、整体治疗四个部分阐述了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和突破。王教授指出,对AML进行危险度划分,根据不同的级别确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是AML治疗的关键。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进展着实让AML诊断分层更加清晰,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参考。精准分型之后,随着各类靶向新药获批上市,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新药联合化疗能为AML患者带来疗效及生存的改善,当然很多新开展的研究这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探索。

  王教授认为,从AML整体治疗的大局来讲,不管施以何种治疗,我们想要达到的治疗的目的是因人而异,而不是给所有患者施以所谓的“最先进的治疗。”应该首先关注不同人群的治疗需求,无论是达到疾病控制还是争取疾病缓解,或是防止疾病复发,获得长期生存。我们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施以“最好的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