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对话高端】刘颖斌:医学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禁区”

【对话高端】刘颖斌:医学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禁区”
2020年10月27日 18:11 新浪网 作者 医师报社

  “过去讲胰腺癌是癌中之王,

  现在我们讲胆囊癌是王中之王。”

  自2000年博士毕业以来,刘颖斌教授从事肝胆胰恶性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20年,在手术创新和分子机制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所倡导的胰腺全系膜切除术在切除率和淋巴结清扫方面较传统手术均有显著提高,同时,他的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胆囊癌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取得了包括胆囊癌早期诊断、转移规律、靶向治疗在内的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刚刚完成了国际上首篇胆囊癌靶向治疗研究的详尽综述,在国际上得到了很高评价。高超的手术技巧和出色的科研水准为他在全国各地的患者和海内外的科研人员中都赢得了广泛的掌声和尊敬。

  但当提到“天赋”的时候,他解释道,成功的经验是“勤快”。求学期间,他几乎总是最早到病房的人,只为能够挤出时间多学习一点手术技巧。“勤奋和汗水,一定能够补充一系列的先天性不足”,刘颖斌如是说。

  刘颖斌教授

  百年老院外科的新掌门

  2020年6月,国内疫情趋缓之际,刘颖斌教授履新仁济医院普外科主任,胆胰外科主任。他表示,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西医院之一,仁济医院历史上涌现出了多位国内外知名的普外科专家、学者,在兰锡纯、董方忠、邝耀麟、吴志勇、曹晖等历任主任的带领下,普外科这一传统科室逐渐焕发出新活力,学科地位和优势愈显突出,对于接任普外科主任,他既感到无比的压力,又有着无尽的动力,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看到了广阔的机遇。

  在他的带领下,胆胰外科联合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共同主持建立了新的ERCP团队,开设了上海市第一间ERCP日间病房,广泛地开展了急诊和择期ERCP手术,切实解决了既往部分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微创介入治疗的问题,通过更加科学的急诊处置流程,实现了“早介入、全覆盖、快收治”的目标。ERCP病房成立一个月即实现了当月ERCP手术量翻倍,其中半数为急诊手术。目前,经过协调磨合,仁济医院ERCP手术量和手术效率仍在呈上升趋势,有望成为上海市最大的ERCP治疗中心。

  同时,为响应医院号召,积极复工复产,尽管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对胆胰外科工作量产生了明显影响,但随着刘颖斌主任到任,科室上下团结一心,开足马力投入一线临床工作,大力开展日间手术,使得手术量、手术难度等指标较往年同期明显提升,特别是在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期间,胆胰外科共完成各类手术83台,其中,10月5日当日日间手术43台,刷新了日间手术量记录,为大量前期受疫情影响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胆道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在提升手术数量的同时,刘颖斌教授还十分重视手术的效果及患者的创伤,近期,他带领王许安副主任医师等一同开展了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腹腔镜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LDPPHR)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使腹腔镜手术成为胰头癌治疗的常规选项,标志着仁济胆胰外科在微创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进入胆胰手术全面腔镜时代。

  前沿科学的探索者

  胆囊癌是最为常见的胆道系统肿瘤,虽然总体发病率不高,但预后极差,很多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有机会手术的患者不足3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刘颖斌教授指导团队投入了胆囊癌的基础研究。他带领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胆囊癌肝转移模型,为胆囊癌转移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他的团队还在国内首先完成了胆囊癌转移相关的动物和细胞模型,为进一步探究胆囊癌的发展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刘颖斌团队还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和靶向测序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完整地阐述了胆囊癌基因突变谱,发现了数个关键的突变基因,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了利用液基活检的早期检测技术,基于特定基因的靶向药物治疗等相关转化研究,为胆囊癌的早期诊断、靶向药物、转化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基础研究,刘颖斌教授对手术方案的改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胰十二指肠手术是普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被誉为腹部手术“皇冠上的明珠”。早年间,刘颖斌教授参与提出术中缝合针眼导致“胰漏”的新理论,并协助导师提出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这种无针眼吻合术将术后“胰漏”的发生率降到了0.2%,是当时最好的吻合技术之一。近年来,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胰腺系膜切除的新理念,术中完整地将胰头周围的淋巴结、神经节等组织全部清扫出来,扫清了肿瘤细胞潜藏的空间,在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情况下将手术的根治性切除率提升了一倍,同时显著增加了清扫出淋巴结的数目,对改善胰腺癌手术预后有积极意义。

  刘颖斌教授一直致力于胆囊癌以及胆道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如切缘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范围等方面,刘教授均有创新性发现,有着他的独到见解。

  刘颖斌教授还不断完善了胆囊癌以及胆道肿瘤的临床分期外科治疗方面的一些理论体系。据悉,这些理论还被胆道肿瘤外科治疗指南所引用。

  生命禁区的排险者

  “医学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禁区’。”刘颖斌教授说,当时选择肝胆胰外科方向,主要是因为这个领域相当具有挑战性。“一个外科医生,别人觉得没希望了(的手术),你给做了,这时候会有一种快感,就会有一种荣誉感”。

  很多慕名找到刘颖斌教授的患者,都曾在其他医院被判过“死刑”,无法手术的阴霾笼罩在患者和家属的心头,而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刘颖斌教授后,他总会细致地再次判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不放过每一个手术的机会,挑战别人眼中的“不可能”。亲切的沟通,细致的讲解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患者的顾虑;娴熟的技巧,精妙的手术就如同久旱后的甘霖,让患者重获新生。

  特别是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来袭使得许多人害怕感染,对医院产生了畏惧感,对待疾病能拖则拖,许多患者直到症状严重到无法忍受才不得不就医求治,病情的进展使得治疗面临巨大挑战。6月末,就有一名患者慕名找到刚调到仁济不久的刘主任,这位中年男性患者的腹部竟膨隆得宛如双胎孕妇,CT显示腹中长了一个直径达到半米多长的肿瘤,原来患者年初就感到腹部日渐膨隆,但疫情的爆发和侥幸的心理拖延了他就医的计划,直到出现呼吸困难、“橡皮腿”等严重表现才发觉事态不妙。为此,患者四处求医,但得到的回应都不乐观,在患者几乎绝望的时候,仁济医院刘颖斌教授有能力完成这种手术的消息给他带来了新希望。面对这样一例罕见的巨大肿瘤,刘颖斌指挥团队一边积极进行术前检查评估,一边联系麻醉、泌尿、重症、手术室等多个兄弟科室进行会诊。术前评估完成后,刘颖斌亲自主刀进行手术,打开腹腔后的发现让大家吃了一惊,这个盘踞于患者腹中的肿瘤大小超过50cm×50cm,将肝、胰、胃、肠等脏器推挤到了一隅,甚至包绕“吃掉”了一侧的肾脏,压迫了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大血管。5个小时的手术时间里,刘颖斌一点一点仔细地将肿瘤从周围组织中完整地剥离出来,周围粘连的脏器都得到了完好的保护,术中出血甚至不到1000ml。

  这样的事情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在科室中上演,除了参加学术会议和行政安排,刘颖斌教授几乎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手术室里,每天2-3台胰腺癌、胆囊癌根治手术是他的日常工作,手术排班上也经常能看到复杂的后腹膜巨大肿瘤等待他完成,甚至兄弟科室不少复杂手术也需要他去台上会诊、协同完成。

  医学温度的传播者

  作为“全国医德标兵”,刘颖斌始终心怀患者,将医治好每一位患者作为自己尽心尽力完成的目标。他说,小时候母亲背着他走15里山路去看病的难忘经历,使他下定决心做一名“好医生”。时至今日,这段经历仍然让他能够特别体会患者的心情,因此他对人文关怀也格外地重视。

  刘颖斌说,不少患者找到他之前,都被认为没有了手术机会,因此心情十分低落。每每遇到这种患者,刘颖斌教授都会亲自到床边探望患者,为他分析病情,讲解手术方案。在患者心中,刘主任耐心的沟通如定海神针,给他们带来安慰,让他们重拾信心,满怀希望地接受手术。他的办公室总是向患者开放,即使是最忙的时候,刘颖斌教授也很少拒绝患者。

  患者的安全和利益一直是刘颖斌教授关注的重点,虽然他的病人大多数都不得不接受开放手术,但他指出“开放手术也有微创理念”,他常常教导年轻医生,要特别注重术中损伤,对待脆弱的组织结构时动作要轻柔、操作要精准,就像雕刻一件艺术品一样,该快的地方要果断,该慢的方面要精细,这样才能保证手术平稳,尽可能减少创伤。手术中,刘颖斌教授也经常亲自手把手传授自己的心得体会,即使对于拉钩、牵拉、打结这样的基础操作,他也对于力度、角度、位置的把握有一套独到的技巧。

  “医学的人文性归根结底就是‘善良’二字, 仁术济世是仁济院训,对患者的善良必须体现在技术的不断磨砺中。”他提倡年轻医生要深入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困难和需求,在手术、操作的时候要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尽量减少损伤。在他看来,做一个善良的人,才是成为好医生的第一步。一位位经他诊治后康复出院的病人,或许就是对他所散播的医学温度的最好诠释。

  编辑:李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外科胆囊癌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