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重温雷神山岁月:我们与武汉这座城一起经历了生死!

重温雷神山岁月:我们与武汉这座城一起经历了生死!
2020年10月11日 11:01 新浪网 作者 医师报社

  蒋捍东:尽管我们不是军人,但我们是“战友”!

  刚刚建成的雷神山医院,有时还能听到外面机器的轰鸣声。在一片喧闹的环境中,电话突然响起,那头通知说,5分钟后,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即将到来。

  

01

  “我是肯定要来武汉的”

  接到电话的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员蒋捍东教授彼时已经全副武装,他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这位曾经经历过SARS的老兵在接到援鄂通知时,心中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我是肯定要来的,既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又是科室主任,已经做好了随时听命上战场的准备。”

  尽管之前已经从同行及媒体那里了解到了武汉的部分情况,但当真正看到武汉的情景时,他仍是吃了一惊。空荡荡的机场,空荡荡的街道,除了来迎接的人员,很少能看到其他无关人员出现在街道上,压力感陡然而生。

  当时的雷神山医院边建边收治患者,面对一个医疗设备未到位、信息操作系统需调试、甚至病床上的床单、被褥都没有的病区。在上海仁济医院张继东副院长的带领下,他们验收病房,自己运输部分设备,拆包装、安装、调试,做保洁工作,只为了能尽快“开张”。经过紧张的筹备,ICU于在96小时后“营业”,蒋捍东担任这个新落成的ICU病区科主任。

  蒋捍东教授

02

  “老钱”见证了我们在雷神山的经历

  病区迎来的第一位“客人”便是一位气管插管患者,氧饱和度非常低。他们迅速地为患者上了呼吸机,患者情况逐渐缓解。还有一个患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钱”,他是一位50多岁的武汉当地人,住在15床。这位患者的救治经历可谓一波三折。蒋捍东教授介绍,在行气管插管后,他感染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菌种——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这种情况非常难治。”他也在心底为患者捏了一把汗。

  “当时大家每天都讨论这位患者救治方案,后来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这位患者终于渡过了呼吸机抢救、感染等生死攸关的难关。后来还上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成功脱机康复。”不久前,患者还发来了感谢视频,并展示了自己的康复情况,也让蒋捍东教授倍感欣慰,“可以说,他见证了我们在雷神山医院ICU的工作。”

  作为病区主任,蒋捍东教授一直将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疗成功率、救治成功更多的患者视为目标。为此,他们做了很多努力。“我们的团队是当时整建制带过去的,各个科室的医生都有,后来我们把各科室医生混编,甚至还根据医师的专业组建了护心组、护肝组、护肾组、插管组等治疗小组,从各科室角度一同来诊治新冠肺炎。”通过多学科会诊,提高新冠肺炎的救治能力。

  在治疗过程中,他们通过早期上呼吸机、及时给患者做俯卧位通气,给危重患者上ECMO等方法,逐渐提高了新冠肺炎救治成功率。“我们每天早晨都有一个针对一些特殊患者的病例讨论会,通过共同探讨后,制定出一种更加成熟的综合治疗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家远程治疗方案的及时反馈以及后来到达的仁济医院ECMO团队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

  此次武汉之战,将成为蒋捍东教授永远难忘的一段经历。他说,“去了武汉以后,大家都相互称战友,尽管我们不是军人,但这战友情是真真切切的。”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治病救人,这是所有医护人员冒着生死的危险奔赴的一场战斗。蒋捍东教授这样说道,“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不论何时,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一定会上前线。”正如张伯礼院士曾哽咽着说过的一句话,战争来了,将士们上,病毒来了,我们上。医者在这一刻也是战士。

  “在武汉唯一的遗憾是,当时有医生说武汉大学的樱花开了,但是我们没能去成。”他说,如果有时间,想去看看工作过的雷神山医院现在是什么模样,住过的宾馆变成了什么样子,还有没有看成的武大樱花,不知道经历过这场疫情后是否格外美丽?

  傅小芳:我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在来武汉之前,我是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的。”坚定的话语后是更加坚定的决心,说这句话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傅小芳,她是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

  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很难体会危险来临时的孤注一掷,在灾难来临时,总有一群人愿意为我们挡在前面,当病毒来临时,这个群体是医生。

  傅小芳主任

01

  “我来是为稳定军心的”

  坐在镜头前的傅小芳一头微卷的短发,笑容和蔼亲切。谈及当时在武汉抗疫的经历,仍能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不舍与感动。“我是在半夜接到通知要去武汉,这个时间点通知一定是大事情。在去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像战时,大家有可能随时赴死一样。另外,我过来也是稳定军心的。”

  对更多援鄂队员来说,傅小芳更像是一个“保护神”的角色,只要她在现场,大家就充满了安全感,军心也更加稳定。抗疫一线医生在舱内保护患者安全,而感控人员的职责则是避免所有医生出现被感染的风险。加上傅小芳在内,感控组共有8名成员,24小时轮班,不间断地护卫着医生们的健康。

  总领队张继东副院长对傅小芳提出了4点要求:1.加强自我管理;2.加强互相监督;3.加强问题导向的管理;4.加强驻地管理。“一定不能让我们任何一位医务人员发生感染。”

  傅小芳介绍,到达武汉后,感控组的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严控风险,二是严密防护,三是严密监控。他们在第一时间对医务人可能遇到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列出了7个风险项。现场病区布局、风险提示标志、负压病房中的负压值到位情况,种种工作都不容一丝马虎。他们用A4纸打印医护人员进出舱防护用品穿脱流程,拍摄穿脱防护服流程视频发进工作微信群,制定培训计划,在2天时间内培训了200多人次即将进舱的工作人员。

  对于医护人员可能在舱内发生的锐器伤、晕厥等特殊情况,感控组也都提前做了预案。此外,8个人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严密监控医护人员进出舱穿脱防护服全过程,事无巨细。这些最后都派上了用场,一位出舱后差点晕厥的护士被及时发现,感控组队员马上上前帮忙,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危险。

02

  防护服上的思念与祝愿

  在雷神山的第一周,傅小芳感慨说,“当时真的是差点要累趴下了,我们张继东副院长曾经开玩笑说,你一天不出现在雷神山医院,我就担心了。”为了这句话,为了所有医护人员的安全,她仍是坚持了下来。辛苦有时,感动更是常在。提起发生在雷神山的故事,她的眼角忍不住湿润了。

  为了辨别名字,很多援鄂队员都会请傅小芳帮忙在防护服上写字。一位上海“囡囡”请她帮忙在防护服上写上“祝爸爸化疗顺利。”得知这位同事的父亲可能得了肿瘤,第二天要在上海进行化疗,傅小芳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傅妈妈,你看我像谁?”刚穿上防护服的护士戴倩这样问道,“我觉得你像蒙娜丽莎。”为了缓解众人的紧张情绪,傅小芳常常会跟他们开玩笑,然后戴倩防护服上就多了“蒙娜丽莎”这个名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院办主任庄捷一直承担着医疗队之间联络员的工作,本来不必进舱,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胃肠科医生。为了抢救一位患者,他多次进舱为这位患者行十二指肠胃肠插管,在救死扶伤时,他没有一丝的犹豫。

  曾被反复叮嘱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张继东副院长,一进舱内,为了鼓励患者,坚持与每一个清醒的患者握手。

  有一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毛青主任请傅小芳在防护服上写“你梦到的毛医生是这样的么?”并拍了一张照片。原来一位曾被他救治成功的小男孩看到了上海援鄂医疗队出征的消息,有一天突然梦见毛医生也去援鄂了,他半夜哭醒了,便哭闹着让妈妈联系毛青主任。此时,毛主任确实人已在武汉了,为了安抚这位小患者,才有了上面的经过。

  “关于武汉,我有太多难忘的记忆,我们医务人员真的就像白衣战士一样,是不辱使命的、充分冲锋在前的。”她说,我在每个队员身上都看到了爱、善良、无私、勇敢和坚毅。医者的大爱无疆,着实令人动容。

  刘雪青:我们怀揣着希望而来 就一定要勇往直前

  3月的武汉,还有些阴冷。

  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从雷神山医院回到酒店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雪青医生已经不记得被喷了多少次消毒酒精。短暂的休整后,打开手机,与还不到2岁的儿子视频是她最放松与最开心的时刻,她是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员,也是一位年轻的母亲。

  一开始,孩子还会热情地叫妈妈、妈妈,“后来因为太长时间没见到真人,孩子干脆就不过来视频了,甚至都不怎么叫妈妈了。”说到这件事,她一阵心酸。回想起接到援鄂通知的那一刻,刘雪青说当时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还有一种抛头颅洒热血的冲动,爱美的她第一时间去剪了短发,没有一丝犹豫。

  刘雪青医生

01

  “你会为此感到光荣”

  “医疗队作为一个集体,给了大家很多鼓励,我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在后面支撑着自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告诉我,我是怀揣着希望而来,就一定要勇往直前,带着胜利而归。”家人的支持也给了她坚强的力量,身为公务员的表哥鼓励她说:“援鄂会是你人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你会为此感到光荣。

  青年医护人员在这次援鄂行动中展现出的坚毅、果敢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表现真正体现出了“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这句话的精髓。刘雪青由衷地觉得自己及同龄人,很多90后左右的同事在这次疫情中仿佛一下子成长了许多,“一些95后的小护士,还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没有一个人退却。”

  感控科医生肩负起整个团队的安全防控工作,尽最大努力保证全体队员的防护安全及病人的医疗安全,具体到每一步的穿脱防护服流程、每个区域的防护物品摆放、消毒流程等,都事无巨细;一位护士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大家演习穿脱防护服的流程;感控科医生会对所有医护人员严格考核防护流程后,才准许队员们进舱。

  刘雪青的导师蒋捍东教授是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仁济医院医疗组组长,他就像一位大家长一样,不仅要处理各种紧张的医疗工作,还时常鼓励和振奋队员,分享他自己的经验与经历。在到达雷神山病区后,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和未知的病毒,蒋捍东教授带领全体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内完成病区的筹建运转。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互帮互助,互相打气加油,在仁济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充满激情与斗志的年轻人,一个不断奋进砥砺前行的团队!

02

  我们要在磨难中奋起

  钟南山院士,作为抗击疫情的“领军”人物,也是刘雪青心中的偶像,当看到钟老17年前奋战在非典一线,现如今84岁的高龄,却依然坚守着为国为民的责任再战疫情前线时。她深受鼓舞,“作为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在磨难中奋起,在疫情中挺身而出。”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在被N95口罩勒得生疼时,在穿防护服时间太长几乎缺氧时,她都默默地坚持了下来。“其实那时候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孤独。”为了安全,所有队员都是一人一间,平时也尽量减少聚集,吃饭也要保证一定的距离,此时又远离家人,队员们必须自己想办法为自己解压,“比如多与家人交流沟通;在工作中保持心态平和,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定期监测自己的心理状况,有问题及时寻求心理科医生的帮助等等。”

  因为体会过孤独,她更懂得被隔离在舱内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感受。“他们能接触的只有医护人员,我们能做的是为他们带来打心底里的一种关怀和宽慰,帮助他们树立康复的信心。”为了提高患者在隔离病房中的精神生活质量,他们曾将党委宣传处捐赠的图书转赠给了患者,并将很多电子书单推送到病区公众号中,缓解患者们的焦虑情绪;还有一些医生会把上海运来的家乡特产带给患者。

  有一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无糖的饼干,病房中没有条件,也不允许外面送食物。有位医生就将医院发给自己的无糖饼干带给了患者。在和患者相处的那段时间,他们也收到了来自患者的信赖和致谢,甚至还有些患者称他们为“保护神”,来自患者的认同也是他们的力量源泉之一。

  上海大后方及社会各界源源不断的物资捐赠、患者感谢的话语、迷宫一样的雷神山医院、因为饮食习惯不同只能用零食与泡面充饥的那段日子、武汉当地消防官兵亲手制作的手工拉面、摘掉N95口罩后的解脱感、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接送大家的大巴车师傅……武汉留给了她太多的回忆。

  刘雪青还记得关舱那一刻,看到最后一名患者如愿出舱,大家好久没有舒展的心情一下子轻快了下来。她说,“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脸,无论曾经多辛苦,一切都值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武汉新冠肺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