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可打印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可打印
2020年03月30日 22:14 新浪网 作者 茵苗教育_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课文9 古诗三首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4)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7)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古诗大意: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2)纷纷:形容多。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借问:请问。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2)忆:想念。

  (3)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佳节:美好的节日。

  (7)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8)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古诗大意: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课文10 纸的发明

  一、多音字

  累:lèi(劳累)lěi(积累)léi(果实累累)

  鲜:xiān(鲜花)xiǎn(朝鲜)

  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复)

  二、近义词

  笨重—沉重 轻便—简便 粗糙—粗陋 吸收—吸取 改进—改善

  促进—推动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三、反义词

  文明—野蛮 贡献—索取 笨重—轻巧 粗糙—光滑 促进—阻止

  四、词语解释。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普及:普遍推广,使大众化。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传承:传授和继承。

  促进: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

  五、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自然段):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总)

  第二部分(2~4自然段):纸的发明过程。(分)

  第三部分(5自然段):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总)

  六、课文主题

  本课记叙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传播及影响,通过不同时期文字承载物的变化以及造纸术从诞生到改进的过程,叙述了造纸术的优势,赞颂了蔡伦等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阐明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体现了民族自豪感。

  课文11 赵州桥

  一、多音字

  省shěng(节省)xǐng(反省)

  横héng(横竖)hèng(蛮横)

  爪zhǎo(爪牙)zhuǎ(爪子)

  济jì(救济)jǐ(人才济济)

  二、近义词

  闻名—有名 雄伟—宏伟 减轻—减弱 节省—节约

  坚固—牢固 美观—美丽 精美—精致 宝贵—珍贵

  三、反义词

  减轻—加重 容易—困难 节省—浪费 精美—粗糙 坚固—松散

  四、词语解释。

  遗产: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本课指赵州桥的设计前所未有。

  雕刻:在金属、玉石、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

  设计: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精巧:精致巧妙。

  美观:外形好看;漂亮。

  五、句子解析

  1、赵州桥非常雄伟。

  这句是本段的中心句,点明赵州桥“设计坚固”的特点。后面介绍的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本句展开的。

  2、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说明了桥的设计精巧;“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列数字从长度上说明桥的设计坚固。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种设计”指的是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用“既…又…,•”这组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赵州桥设计的好处,一是坚固,二是桥身轻,节省石料。“创举”是对赵州桥的赞美,也是对设计者的赞美,还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赵州桥的长度和宽度,体现了桥的雄伟。两个“多”字,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5、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精巧”承接上文的内容,“美观”引出下文的内容。这样写使文章结构更紧凑,衔接更自然。

  6、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运用排比的修辞,“有的……有的……还有的……”生动地描写了龙的姿态,突出了栏板上图案的精美。

  7、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点明了赵州桥的历史价值,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介绍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雄伟和图案美观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文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一、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 (笼罩) lóng (竹笼)

  二、近义词

  保存—保管 热闹—喧闹 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 紧急—危急

  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 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三、反义词

  完整—残缺 热闹—冷清 悠闲—忙碌普通—特别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四、词语解释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五、句子解析

  1.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五、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可打印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可打印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可打印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可打印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梳理,可打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