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隆中对》:年轻的诸葛亮,留给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隆中对》:年轻的诸葛亮,留给世界的一份浪漫狂想曲
2020年11月20日 23:47 新浪网 作者 历史经典故事

  南阳,卧龙岗。一位身长八尺的年轻人经常对周围的人说,自己是管子在世。可是乡间的人哪里知道管子是谁。他们只认识用来生火的管子。但是这位年轻人并没有泄气,他总觉得有那么一天,就如这卧龙岗一样,睡醒的那天就能翱翔天宇。

  

  不用说,他就是诸葛亮。而后来他真的成了那条翻卷天宇的龙。

  幸得孔明

  建安十二年,落魄的刘备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唯一的谋臣徐庶也要走了。这一次是因为老母亲被曹操给抓了。当然走之前,他依旧非常有诚意地向刘备推荐了一个人。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主公要是得到了这位大贤者,定能匡扶汉室”。徐庶信誓旦旦地说。这一点,刘备肯定是信以为真,毕竟这年头愿意出来跟他混的人实在太少了。特别是这些优点文化的读书人,更是少之又少。

  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一方面是人情,另外一方面也是有点私心。毕竟诸葛亮也算是自己的朋友。常年呆在卧龙岗,唱着乡曲,种着田。算年纪也已经27岁了,在古代三十而立那也没有几年时间了。

  好吧,既然是你徐庶推荐的,那就去呗。

  凡是有本事的人,总是要抬高自己的身价,不可能一次就成功。

  刘备为了请出诸葛亮还真的去了三次。诸葛亮一看,诚意已到,那就跟着他出去混呗。当然就这么出去混没有露两手,刘备可不会器重他。所以,在他的茅庐里,两人相谈甚欢,还制作了一份《隆中对》。成了后人仰慕的神作。

  浪漫隆中对

  刘备对于诸葛亮的雄辩非常的佩服。至少他从来没有听过有人如此客观地分析过事实。这种感觉就如同一名小学生在听大学生做的毕业答辩。

  不觉明厉。

  

  诸葛亮洋洋得意。我说过我就是管子,那些乡下人不懂,只有刘使君懂我。

  其实刘备也不懂。但是这么关键的时候,只要鼓掌就对了。

  说实话,在那个茅庐里,诸葛亮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备服了。

  而我们所能见到的《隆中对》,那是在诸葛亮死后40多年,由陈寿整理诸葛亮遗文的时候才做的编纂。可以这么说,这是属于陈寿的文学浪漫。

  

  潜藏的秘密

  细读《隆中对》,我们其实很容易就发现,刘备的语言其实是陈寿替他说的。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当时的刘备不过是一个寄居在刘表账下的小小县令。却自命不凡地用到了“孤”这个字。要知道在古代,人称代词可不能乱用,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虽然有这么称呼,可是刘备此时的状态绝对是不能称“孤”。

  

  所以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陈寿本是蜀臣,刘备自然是“先主”,所以用“孤”代指情有可原。这一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虽整段照抄,但是在前文“先主在荆州”改成了“刘备在荆州”。这种人称替换就看得出人们对于正统的坚持。

  当然,陈寿也没有那么浮夸,他也偷换成“欲信大义于天下”而不是称帝。这种用王道的特点以德服人,正是儒家追求的至高的执政者光环——垂拱而治。

  

  刘备提出的汉室的败坏和国家大义之前,是被奸臣所窃命。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敌人叫做曹操。可是诸葛亮给了他一盆冷水。曹操你不能碰!因为在军事上曹操拥有百万雄兵,在政治上有天子令诸侯,你怎么可以和他抗衡,必须找到合适的依托条件,等待天下的变化。

  刘备顿时豁然开朗,原来我真正要对付的不是曹操呀!

  先后顺序

  要想得天下,就要分步走。诸葛亮给他画了一个大饼。

  刘表的荆州,是最佳的选择。如果退而求其次,西川的刘璋也是合适的人选。至于江东孙家,那个啥,你暂时还是搞不过的,交个朋友好了。

  

  看上去这条路线图挺美的。无论从后来的结果倒推,还是立足当下的最佳选择,似乎三分天下是刘备最好的结局。而诸葛亮也很清楚地知道,只有跨荆州益州才能一争天下。然而,浪漫主义冲昏了头脑,诸葛亮在整个《隆中对》中的败笔也显而易见。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7岁的诸葛亮显然没有穿透历史的厚度,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也许只是信口而说。可是陈寿为何要把这一段加进去呢?当他写《隆中对》的时候,蜀汉已经亡国,而历史上所谓的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并没有实现。可是陈寿为何还是要写?

  

  历史意义

  很显然,这是陈寿含蓄的批评。

  诸葛亮的才能在于治戎,而非奇谋。理政之才而非治军之能。

  许多年之后,杜甫的一句“长使英雄泪满襟”为诸葛丞相叹息。

  而不知,陈寿早就深刻指出,浪漫是无法得天下的。

  司马光没有能理解陈寿的苦心,把这一败笔给删掉。在他心中,诸葛亮应该是一个完人,不忍心看到他的错误。

  

  当今日我们重新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又如何看待诸葛亮呢?

  也许,不完美才是真的人生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